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发生及安全防控技术
2017-11-24张海剑
张海剑 石 洁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河北 保定 071000)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发生及安全防控技术
张海剑 石 洁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河北 保定 071000)
通过对近年来河北省乃至黄淮夏玉米种植区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以农业防治技术—旋耕灭茬为主,结合性诱、灯诱的物理防治以及种子包衣、应急性化学防治为辅的二点委夜蛾安全防控技术。
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安全防控技术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在欧洲、亚洲的多个国家广泛分布,但国外学者对该虫的认识和研究,仅仅是作为一般昆虫种类在形态和分类学上有少量记载,但在生物学、生态学、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1],在我国,由于黄淮海夏玉米区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的玉米种植方式,为二点委夜蛾创造了良好的适生环境,导致其对玉米幼苗造成危害。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二点委夜蛾幼虫为害夏玉米[2],2011年,该虫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暴发为害,发生面积达到2 21.2万hm2,造成严重损失[3]。2011年以来,二点委夜蛾为害程度有所减轻,但在夏玉米田局部田块仍造成较大危害,在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沧州等市局部地区时有该虫发生为害的报道;另据田间调查,该虫在夏玉米田大面积存在,只因单位面积的虫口数量较少或发生条件不适宜,才未造成危害,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集中暴发为害的风险依然很高,对玉米安全生产具有极大的潜在威胁,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苗期的常发性重要害虫[4~6]。
2013年以来,我们课题组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二点委夜蛾、玉米螟等玉米重大害虫监测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支持下,在对二点委夜蛾生物学特性和习性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旋耕灭茬、性诱、灯诱、高效低毒农药利用(种衣剂,播后苗前直接喷雾,毒饵、颗粒剂围棵诱杀)等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应急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将一系列技术配套整合,形成一套简便易操作的二点委夜蛾安全防控技术,以达到有效控制二点委夜蛾虫口数量和为害程度的目的。现将二点委夜蛾的防控技术总结如下:
1 农业防治
1.1 旋耕灭茬,清除地表覆盖物。
根据二点委夜蛾的为害习性进行旋耕灭茬、清除秸秆等地表覆盖物是控制二点委夜蛾最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在虫害为害较重且有操作条件的地区可采用[7~8]。
1.1.1 小麦收获后,使用灭茬机灭茬或旋耕机深翻灭茬整地后再播种玉米。
1.1.2 减少麦茬、秸秆等地表覆盖物,可将散落在田间的小麦残体及杂草等覆盖物携出田外妥善处理,破坏二点委夜蛾成虫栖息和产卵场所,减少虫源基数。
1.1.3 露出播种沟,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将玉米播种沟上的秸秆覆盖物扒开至播种沟两侧,减少玉米幼苗茎基部秸秆等覆盖物数量,从而减少幼虫与茎基部接触机会。
1.2 清洁田园。
清除花生、大豆、棉花、甘薯等秋季作物残体,清除田间地头杂草,秋季或早春翻耕休闲田,破坏越冬栖息场所,减少越冬虫口数量。
1.3 加强苗期管理。
提高播种质量,加强水肥管理,培育全苗、壮苗,提高抗虫能力。
2 物理防治
对于往年发生较重、虫源基数较大、爆发风险较高地区,可利用二点委夜蛾成虫有较强的趋光趋化性,采用诱虫灯、性诱剂等进行诱杀的物理防治方法进行提前预防[9~10]。具体方法如下:
2.1 诱虫灯诱杀。
在5月底6月初,第1代成虫发生期,每30~50亩地架设一盏杀虫灯,诱虫灯最佳波长为350~400 nm,诱杀成虫。
2.2 性诱剂诱杀。
在田间放置小船型诱捕器(小船型盖和粘虫板底),诱捕器中放置性诱芯,性诱芯采用专业性诱剂生产厂商制造,每个诱捕器间隔30~50 m,诱捕器置于田间时,距离作物上方10~15 cm,定期清理粘板上的害虫,粘胶片无粘性后需及时更换,并定期更换诱芯,以确保诱捕效果。
2.3 诱虫灯和性诱剂结合诱杀。
研究表明,利用诱虫灯和性诱剂相结合的方式具有更高的诱杀效率,可有效压低成虫基数,降低落卵量,减轻下一代幼虫基数。
3 化学防治
3.1 种衣剂包衣防治。
选择适宜种衣剂包衣对二点委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包衣防治方法具有作用位点精确、便于操作、省工省力、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污染等优点,可作为二点委夜蛾防治的主要手段,还可以兼治其它苗期害虫。防治效果较好的种衣剂和处理方法有:40%噻虫嗪+溴虫氰酰胺FS药种比300~450 ml/100 kg、丙硫克百威FS药种比150~200 ml/100 kg种子包衣处理[11]。
3.2 播后苗前喷雾防治。
对于往年发生较重、虫源基数较大区域,系统监测当年一代蛾量大的情况下,采用播后苗前喷雾的方法,杀灭成虫、卵和低龄幼虫。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对没有进行灭茬或清除播种行的免耕田块,傍晚时分,对玉米田中秸秆覆盖物进行喷雾处理,选用具有熏蒸、触杀作用的农药,如48%毒死蜱乳油800~1 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 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每亩30~45 kg药液,喷匀喷透,可结合封地、化学除草一起进行。
3.3 应急性防治。
对于虫口数量较大,已造成为害的田块,可采用应急性防治措施,主要有:
3.3.1 喷雾法。在二点委夜蛾幼虫2龄期及以前,选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 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每亩用药液40~50 kg,全田均匀喷雾防治。注意保证药液量,药前扒开玉米苗周围麦秸,防效更佳。使用有机磷杀虫剂的,用药前后7 d内不能施用苗后除草剂,以防发生药害[12]。
3.3.2 毒饵法。幼虫3龄期,每亩选用48%毒死蜱乳油200 ml,或30%毒·辛微胶囊悬浮缓释剂250 ml,或90%敌百虫晶体250 g,加适量水后均匀拌入5 kg麦麸中(用手攥麦麸不滴水为宜);用48%毒死蜱乳油100 ml加80%敌敌畏200 ml加5 kg炒香的麦麸,兑水搅拌至可握成团,拌成毒饵。傍晚时,在距离玉米苗茎基部约5 cm周围处撒施一小撮,重点撒施在有较多麦秸覆盖包围的玉米苗附近[13]。
3.3.3 毒土法。幼虫3龄期,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300~500 ml,或48%的毒死蜱乳油500 ml,或30%毒·辛微胶囊悬浮缓释剂500 ml等具有触杀和熏蒸作用的药剂,适量加水均匀拌入25 kg细土中,或2.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5 kg拌细土25 kg,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茎基部周围[13]。
[1]Fauna Europaea(2010)Fauna Europaea version 2.4[EB/OL].http://www.faunaeur.org./full_results.php?id=447320.
[2]姜京宇,席建英.河北省2005年农作物病虫新动态概述 [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7):45~47.
[3]姜玉英.2011年全国二点委夜蛾暴发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0):34~37.
[4]王振营,石洁,董金皋.2011年黄淮海夏玉米区二点委夜蛾暴发危害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J].玉米科学,2012, 20(1): 132~ 134.
[5]马继芳,徐璟琨,王维莲,等.二点委夜蛾不同世代成虫适宜生境调查及其在作物间的转移规律研究 [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4):29~33.
[6]王静,赵楠,于毅,等.2012年山东省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调查初报 [J].植物保护,2014,40(1): 173~178.
[7]马继芳,王新玉,李立涛,等.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5): 26~28.
[8]李丽莉,赵楠,石洁,等.秸秆还田与药剂处理对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数量的影响 [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9):95~97.
[9]李立涛,马继芳,董立,等.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研究 [J].中国植保导刊,2012, 32(4): 18~ 21.
[10]李立涛,王新玉,董志平,等.二点委夜蛾成虫夜间活动规律及对不同杀虫灯管的趋性反应 [J].中国植保导刊,2012(5):21~22.
[11]张海剑,石洁,郭宁,等.一种评价种衣剂对温室二点委夜蛾防效的方法 [J].中国植保导刊,2016, 36(10): 63~ 67.
[12]马继芳,王新玉,李立涛,等.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5): 26~ 28.
[13]张全力,刘莉,董志平,等.毒土、毒饵法防治二点委夜蛾研究初报 [J].中国农学通报,2012, 28(12): 211~ 215.
公益性行业 (农业)科研专项 (201303026);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