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2017-11-24冯玉卿杨菊香
冯玉卿 杨菊香
·临床分析·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冯玉卿 杨菊香
目的分析研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I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II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II组患者卡氏评分和AFP水平均低于I组,两组患者卡氏评分和AFP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非常明显。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术;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非常高,并且原发性肝癌病情发展非常快,很多患者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当前,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主要是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然而这种手术治疗不能进入瘤体内部,无法使肿瘤完全坏死,还很容易损伤肝脏[1],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局限性。随着现代化医学的快速发展,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手术具有微创性,临床效果较好。为了分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本文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临床和随访资料完整;(2)A或者B的Child-Pugh等级;(3)单个肿瘤最大径≤7 cm,多个肿瘤最大径≤5 cm;(4)癌灶数目≤3个;(5)复发性或者初发肝癌首选干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6)根据患者体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实验室以及影像学确诊为原发性肝癌[2]。
1.1.2 排除标准 (1)凝血功能障碍;(2)肝性脑病或者难治性腹腔积液;(3)既往消化道出血病史;(4)肝外转移。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癌灶最大径1.2~6.8 cm,平均为(3.6±1.2)cm。将其随机分为I组(31例)和II组(31例),I组:女性11例,男性20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为(36.1±4.2)岁;II组:女性12例,男性19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为(35.8±4.6)岁。两组患者在癌灶大小和部位、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I组(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所有患者开展各项常规检查,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做好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目的、手术方法和术后护理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3],在手术前患者需禁食水,做碘过敏试验,如果有需要对患者进行镇静处置[4]。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时,采用Seldinger法行经皮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开始数字血管造影,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动静脉瘘,仔细确定肿瘤的供血动脉、血管分布、实际大小和具体位置等,采用微导管选择性插入靶血管,在X线透视条件下,利用导管缓缓注入明胶海绵颗粒,10~30 mg表阿霉素,10 mg丝裂霉素C4,25~100 mg卡铂和5~20 ml超液态碘化油的混悬液[5],根据患者肿瘤大小和肝功能情况确定具体药物剂量,栓塞以后再次造影,只要显示大部分肿瘤供血中断,可视为栓塞成功,这时拔出导管鞘,对穿刺部分加压包扎,3~4周以后重复一次栓塞治疗,术后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情况,定期复查CT和AFP。
(2)II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在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两周以后复查CT,观察碘酒沉积和肿瘤供血阻断情况,然后开始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系统为1500型,频率460 kHz,17 G单极针,功率150 W,超声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单次消融能够形成2.0~5.0 cm球形热凝灶,按照患者肿瘤位置合理调整患者体位,根据超声定位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和穿刺点,在局部麻醉条件下经皮肝穿刺至肿瘤中心,根据肿瘤大小和形状布针,合理控制监测时间、温度、消融功率和阻抗,逐步展开消融针至合适直径,设置10~15 min/次的消融时间。若患者病灶直径≤3 cm,采取单次单点治疗方法,若患者病灶直径>3 cm,采取多针、多点、多层次、由深到浅的消融治疗方法,彻底损毁肿瘤组织和周围可能侵袭的部分,拔针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种植,一边电凝一边缓缓退针进行针道消融,有针对性地开展增强免疫力、止血、保肝等辅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胸闷、憋气等不适感,术后定期复查CT、AFP和肝肾功能[6]。
1.4 评估标准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检测AFP水平,记录卡氏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3年以上随访,若患者出现影像学检查提示原病灶周围出现新病灶或者肿瘤病灶仍有血供,则视为肿瘤复发或者病灶不完全坏死,反之则提示患者病灶充分坏死,视患者为无瘤生存状态[7]。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II组患者卡氏评分和AFP水平均低于I组,两组患者卡氏评分和AFP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病死率和转移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局部消融、生物治疗、手术切除、肝移植等[8-9],其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是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其使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可以延缓肿瘤进展,然而这种手术方法容易残留肿瘤病灶,损伤肝实质,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其借助于高频电流杀死肿瘤组织,使肿瘤细胞变性,从而促使肿瘤组织坏死,并且肝动脉化疗栓塞以后,遗留沉淀的碘油有助于血管造影定位,能够有效提高射频消防治疗准确性,增强肝癌临床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II组患者卡氏评分和AFP水平均低于I组,两组患者卡氏评分和AFP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非常明显。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和AFP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和AFP比较(±s)
I组 31 54.8±14.1 70.3±21.6 441.5±73.2 193.5±33.7 II组 31 55.5±13.2 81.5±24.7 435.6±62.8 127.2±33.5
[1]范利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6):113-114.
[2]高泽峰,栗一帆,王龙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及复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A4):3-5.
[3]王艳,王辉,游岚岚,等.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4):192-194.
[4]胡元清.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探讨 [J].当代医学,2011,17(5):39-40.
[5]罗小军,邓和军,沈艾,等.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4):398-400.
[6]古明高,赵玺,舒正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巨大肝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8):57-60.
[7]胡泽成,樊善继,伍小平.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远期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1):70-71.
[8]平世民,关丽霞,王礼.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对比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7):994-996.
[9]杨连芝,李平.增强CT与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疗效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44-45.
读者 作者 编者
医学论文的写作模式
医学论文内容千差万别,但写作有一定模式,一篇完整的医学论文的主体项目应包括:(1)文题;(2)作者署名;(3)摘要;(4)关键词;(5)引言(由此起才进入论文正文);(6)材料和方法(或改为临床资料分析);(7)结果;(8)讨论;(9)参考文献。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宜超过5 000字。多年来中外文期刊对论著文章的结构已形成了通用模式,正文内容主要由引言(Introduction)、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和(and)讨论(Discussion)等部分组成,英文简称为IMRAD。此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其具体情况改动。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ic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
FENG Yuqing YANG Juxiang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bo City, Zibo Shandong 255000,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combin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Methods62 cases of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primary liver cancer were the study o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I (hepatic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 and group II(hepatic artery embolism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paring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The carr's score and AFP level of group II were lower than group I,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combin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is very obvious.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imary liver cancer;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735
A
1674-9308(2017)25-0059-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25.032
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三科,山东 淄博 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