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探析
——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2017-11-24

长江丛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性论教育引导理论课

杨 扬

“人性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探析
——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杨 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以及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①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的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功能。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有利于为“思政课”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发挥好“思政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位。

人性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功能

从马克思的“人性论”角度解读高校的“思政课”功能,为“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力地回击了社会中存在的高校“思政课”“无用论”的评判。

一、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要从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主体性三个维度出发,对人性进行了科学的阐释。

(一)人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论述了人的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交互作用的人的身体,人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还强调,虽然动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却与人相区别。因为人天生就是有意识的,并且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人所进行的都是自由的自觉的被意识到的生命活动,而动物所进行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没有意识的②。

(二)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社会属性做出了最经典的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马克思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考察,其实是把人放在一个整体的社会系统中考察,分析人作为系统的要素,在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了以什么样的方式、起到了哪些作用,进而深入的了解人的特性。

(三)人的主体属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想要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资料。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维持肉体生存的的需要的手段。可见,人所进行的一切生产的必定是能够为人自身发展服务的活动,人的需要是人天生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主体属性④。

二、高校“思政课”功能的人性论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政工作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主体属性出发,分析总结出高校“思政课”现阶段的三个主要功能。分别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以及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以及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人的自然属性明确揭示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但是人如果要发展好,仅仅存在于自然界是不够的,而是要了解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就是以培养能够了解中国、顺应时代的现代大学生为己任、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大任务的重要学科。

学者邱柏生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在实施社会意识形态的整合”,⑤大学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政治意识形成和觉醒的关键时期。但现阶段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很多不良思想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进行着渗透,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和企图阻碍中国发展的言论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产生了“信仰危机”,这对于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严峻的任务。高校的“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可以直接“跟踪”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故,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和信心,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⑥是高校“思政课”特有的导向功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人的社会属性明确阐述了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故,每个人的存在都不单单是自我的存在,还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正确树立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把自己的人生发展自觉的同国家的命运发展统一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仅仅依靠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高校的“思政课”有着强有力的保证、导向和育人的作用,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助力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力量。大学生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主力军,但又是思想活跃、易受各种思潮影响的不稳定群体,这一时期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大学生思想的高地显得格外重要。而高校的“思政课”用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运用启发式教学与批评监督相结合、实践式教学与理论教育相结合,保证了大学生政治共识的正确性、引导大学生把实现“中国梦”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教育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来保证“中国梦”更好的实现。

(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人的主体性明确分析了人的一切生产活动都起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人又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故,人在体现其主体性的过程中离不开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高校“思政课”有其特殊性,即在于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有利于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开展思政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把远大的抱负落实到行动中去。

如何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一直来都是思政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政课”发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功能的实现程度。现阶段的大学生生活在科技、网络、信息极度发达的时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在关注大学生成长特点的基础上,又注意到课程内容的可理解性和接受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解了当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就会自觉树立远大抱负,把所思所想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高校“思政课”以学生为核心,以思政工作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为依据,是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规范化于人格之中的基础,是促使学生进一步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践上的理论指南。

三、强化高校“思政课”功能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程”,⑦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以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力量。故,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功能有其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方面,高校的“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正确的发展方向”⑧可见,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思政课”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大众化、通俗化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发挥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以及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功能,使得高校大学生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对共产主义的坚守、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在实践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的“思政课”必须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⑨可见,高校“思政课”时效性的提高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理论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前提是要被群众所掌握,那么“思政课”所灌输的理论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呢?这要尊重大学生的自然、社会和主体属性,不能强制灌输,而是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教书与育人的结合等等,在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社纲需求的基础上教学,有利于“思政课”功能的更好实现。

四、结语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该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担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为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赋予了新的内涵,是指导高校做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的重要思想,也是指导高校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方针。

注释:

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第1版),2016-12-0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⑤邱柏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4).

⑥刘建军.在新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N].人民日报,2008-12-24(011).

⑦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⑧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江泽民文选(第3卷),2006:74.

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新华日报,2004-10-1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新华日报,2004-10-15.

[4]刘建军.在新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N].人民日报,2008-12-24(011).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1.

[6]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8]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邱柏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4).

[10]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

[1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12]顾海良,佘双好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扬(1994-),女,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人性论教育引导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