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要改变,更要落地
2017-11-24齐静怡
齐静怡
教育理念要改变,更要落地
齐静怡
我们一直呼唤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改变理念,更新理念。当教师们已经熟知了理念的时候,关键的就是要让理念落实、落地,体现在行动中,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如何落实已经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文就此提出了换说法、改行为、变方式的解决途径。
理念 改变 落地
近日读到《中国教师报》上一篇题为《要名师,更呼唤明师》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是“倘若教师的理念不改变,无论多好的机制和激励政策,都是一纸空文”,[1]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很赞同这种说法。但笔者最近两年在小学里实践,所见所闻让笔者感受到的是:理念确实要改变,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落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具体体现,否则真的都是“一纸空文”。借用一句话说就是:教育改革的理想不能停留在空中,而是要落地,要扎根于日复一日的平常教学土壤中。把日常的课堂变成创造的场所,把写在书上的理念转化成平实的教育风景。[2]
老师们可能会说:我们知道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这种理念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曾经去到某县幼儿园调研,调研的是幼儿园的基本情况,便于向政府提出意见建议,以改善幼儿园办园状况。调研人员走进教室里准备听课,园方负责人跟我们介绍这个班的情况,说到其中一个孩子,“已经6岁了,长得特别矮小,不爱讲话,智力发育也不健全,我们为了照顾她把她放在中班。我们很爱护她的,从来不跟别人说她是智力有问题的。你看你看,就是她!来,站起来,让老师看看!”说着她把坐在角落里的一个个子矮小、身体瘦弱、眼神闪烁的小女孩儿拉起来给我们看。老师说得非常好“照顾她、爱护她、不跟别人说她是智力有问题的”,但同时她的行为举止又出卖了她的美好言辞。而像这种“言行不一”的状况在小学里也经常出现,有些老师要么恶语相向,要么出手体罚。与这些老师交谈时,他们都清楚“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等很好的教育理念,可就是难以看到他们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中透着这种理念。
其实要让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落实到言行举止中,只需要用心做出一点儿改变就行。
换说法。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就可能会截然相反。当面对课堂中学生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教师的讲课效果时,很多老师会大声制止:“不要讲话!”“安静!”,可是说完了,“淘”声依旧,这种“禁”而“不止”的现象很普遍。这时候应遵循“不禁止,提希望;不威胁,多鼓励”的原则,换一种说法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乱糟糟的课堂,避免使用“不要”、“不许”、“你要是再……,我就……”等禁止、威胁类语言,可以用你希望看到的状态表达。比如“我会请认真听的(坐得好的、专心致志的、安静的……)小朋友回答(读、唱、写……)”等此类你希望看到的学生的状态表达,他们会马上表现出你希望的样子。这可能远比禁止、威胁奏效得多,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发展。
改行为。走进小学的课堂里,总能看得到老师按捺不住地“出手”,原因无外乎学生们“不听话”,没有按照老师理想的状态出现。其实,老师们完全可以平心静气,只要认识到这是孩子们的正常状态,就不会“大动干戈”。在他们“蠢蠢欲动”之时,悄悄走到他身边,抚摸一下他的头,轻拍一下他的肩膀,甚至也可以如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样,教鞭“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让孩子知道你“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他自然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迎合你的期望。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状态!
变方式。很多新入职的教师,最苦恼的就是课堂管理,经常听他们抱怨:“纪律太乱了”、“太调皮了”、“不听话”、“没法上课”等等。殊不知“调皮”是正常的,好奇、好动正是小学生的特点。课堂的管理,要适应小学生的特点,正所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才能有效。一位实习老师在上一年级课时的做法是很值得推广的。上课之初她提出课堂上会玩一个游戏,游戏安排在下课前十分钟,能要游戏顺利开展的条件是:前三十分钟里,影响老师上课的声音不能超过十次,出现一次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个标记,画到十个时,这个游戏就不能玩了。开始上课了,当她在黑板上画出标记时,下面有的学生就开始“嘘!”,意思是:别出声!这样,无需老师管制,学生自我约束,互相提醒,专注于课堂。在最容易“乱”的一年级的课堂上,这位老师不仅有效,而且高效的完成了教学,在于她顺应了小学生的特点,采取了合适的方式。一个没有什么从教经验的实习生尚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管理课堂,难道我们“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不能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吗?
“任何思想的最根本的来源都是实践。”但同时实践也是检验任何思想理念是否真正执行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要改变理念,更要重视理念落地的问题,以切实的举措使自己更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自己教育实践的全过程,“言行”合一,要做“行”的高标,而不是“口号”的巨人!真正关照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让自己的先进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
[1]周建国.要名师,更呼唤明师 [N].中国教师报,2016-6-8(2).
[2]卞小娟.我教“锐角和钝角”[J].人民教育,2007(19):38.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系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研究”(JXX1517),“教师教育科研团队”(丽师政发【2014】71号)和“丽江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丽师学术【2016】29号)研究成果之一。
齐静怡(1974-),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