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学语文课本中走出来的李清照
——结合《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等浅析李清照的自我形象

2017-11-24林丹凤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如梦令李清照词人

林丹凤

从中学语文课本中走出来的李清照
——结合《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等浅析李清照的自我形象

林丹凤

诗词历来常是作者心灵的寄托,是一个人内心无所遮掩的袒露。作为不世出的才女,李清照以女性所特有的慧心抒写着她多灾多难的人生,也抒写了她清新脱俗的自我形象。本文试图结合中学课本中李清照的《如梦令》《武陵春》及其相关词作对其中所表现的自我形象作浅要分析。

中学语文 李清照 自我形象 赏析

一般说来,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又可以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前期词多写其闲适生活,真实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多写自然风光和相思怨别,形成其清新、明快、活泼的词风,语新意隽;后期可以说是嫠妇时期,后期词因经历亡国丧夫之痛,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因而多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之作,词风变为深沉哀婉,将个人遭遇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境界扩大,感情深沉,形成其凄凉、沉郁的风格。以下将分别从她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及嫠妇时期的创作展开论述。

一、活泼开朗、纯情豪爽的才女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具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虽身为女性,但由于其家庭风气的开明,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培养了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所以少女时期便才情焕发。王灼《碧鸡漫志》中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她少女时期的生活无疑是幸福快乐的,心灵也是自由开放的。她不似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在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因而她前期的词便体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欢快世界,主要是抒发对青春、自然、山水、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这些少女时期的个性体验,让我们看到一个率真、自然、可贵的李清照,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她积极向上、活泼乐观的生命激情。她天真烂漫、多情敏感、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在与大自然的亲和中体验到了无比的欢欣,《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则集中地表现了她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里,作者走出了令人寂寞、窒息的深闺,到大自然的怀抱去寻情觅趣,她和伙伴们的游玩是如此的舒畅,亭中饮酒,以至天色渐晚还流连忘返,导致“沈醉”而“不知归路”,又因“日暮”而急切“回舟”,最后误入“藕花深处”,这时沉寂的池塘由于充满活力的“误入者”的光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主人公的行踪和遭遇飘荡着其青春焕发和神采飞扬的生命气息,特别是从喧闹的水流声中和鸥鹭的惊飞拍翅声中以及少女的惊叹声中和奋力划桨声中,更加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从词人心田中流淌出不可名状的生命欢快之感。整首词并无过多雕饰,但却把环境气氛、人物情致以及整个画面都写得异常真切、生动、清新、活泼。尤其是动静交织、情景交融地把游人、水鸟、整个场景活动、跳跃着,词人的个性、性情也得到了自然的流露。

清代学者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这个评价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特殊气质。李易安的倜傥有丈夫气,从她的许多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她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忧国之念,恢复之志,不下陆游《书愤》,显示了其性格刚烈一面。除《渔家傲》外,一些写山川风物的词,亦如《如梦令》等词一样,无不是词人纯真性情和豪情雅兴的写照。

二、多愁善感、瘦比黄花的闺中思妇

李清照出嫁以后,虽然与丈夫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生活幸福,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新婚燕尔,丈夫经常外出游宦,这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的悲愁与苦闷。独处深闺,孤独寂寞,顾影自怜,她的许多闺情词都是述说这种离愁之苦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 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香炉中悠悠不断的瑞脑香烟袅袅上升,又像缕缕愁思绵绵不断。秋夜独处,又是重阳节,这“凉”不仅仅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主要的是心灵所感之凄凉。“愁”上加“凉”,思妇孤寂难耐的愁苦更加孤寂凄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佳人为孤寂凄凉的闲愁折磨得消魂失魄,瘦比黄花。词中的传神妙语,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词人在重阳节所感受的闺中孤寂凄凉,一句“人比黄花瘦”以人瘦比花瘦,憔悴瘦影,惟妙惟肖,深刻动人。

人们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但也常常惜春、伤春、怨春。“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辛弃疾、王实甫尚且都如此感慨,更何况是李清照这位多愁善感的才女呢?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所描写的惜春怜人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写的是春夜里的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院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而花却零落了。因此,第二天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外面的春光怎样了?答语是“海棠依旧”,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这里表面上是用韩偓《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怜人之心。丈夫(卷帘人)对妻子说“海棠依旧”,实则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姣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应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也将消逝了。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的无奈与急切心情。

李清照婚后琴瑟和鸣,生活美满。但是,内心却隐隐的充斥着青春逝去的淡淡闺愁。而《如梦令》这首词恰好就是她那一时期的心情写照,初嫁为人妇,一边享受着丈夫的浓情蜜意;一边却又为少女时代的远去而伤逝感叹。而在这种情愫又是丈夫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向丈夫倾诉的。所以只有诉诸于词,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这首《如梦令》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塑造了词人幸福之中又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悠闲之中又有点点苦闷的少妇形象。词人流露的情感除了伤春惜花,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外,更是一种自伤自叹的生命感悟,自哀生命的短暂,痛惜流年。可谓是:虽有“如花美眷”,奈何“似水流年”。

三、颠沛流离、愁情满怀的嫠妇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进攻中原,徽钦二帝被虏北去,北宋就此告亡,赵构南渡,偏安江南,过着苟且偷安的日子。李清照随夫南渡两年后,丈夫赵明诚病故,接着又有对词人“玉壶颂金”的诬陷,更有对词人“失节改嫁”的恶毒中伤,珍藏的古玩字画也丧失殆尽,她完全陷入国破家亡的惨境。 “国破家亡,情何以堪!”但她仍然坚持自我,不放弃自己的事业,仍不停地挥动手中之笔,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人生感悟和理想之歌。到了后期,她往往能以悲剧为背景,把个人的不幸与社会的灾难,把个人颠沛流离之苦与国家山河破碎之恨、生灵涂炭之劫深深结合在一起,她能够想人们之所想,发人们所不敢发的声音,她的词作是作为时代的传声筒而出现的,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愿,是不同因素影响下对自我生命和时代命运的感悟,体现了她强烈的自我意识。后期词贯穿一种“欲语泪先流”的愁情,这种发自心底的,让人感慨万千的“愁”造成了她难言的伤感,只好把它释放到词中去获得心灵的解放。她不可能再像少女时期那样“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其词作从内容到格调一变旧貌,从若隐若现的淡淡的哀愁变为撕心裂肺的凄凉悲愁,词中充满了过去从来没有的哀愁,词调哀婉凄凉,读之令人断肠。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把我们带到一个秋雨淅沥的黄昏,首句凄清、沉痛和心酸,使人一开篇就听到了词人唏嘘悲咽的心声,词人的愁情感伤达到了极致。故而张端义赞许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迭字者。”作者在上片中把自己的愁一步步、一道道地拉开,这里面仿佛没有眼泪,有的却是更多的酸苦。和她前期词相比,词人把泪水、痛苦已化作一种力量,这时期的感受已不再是“寂寞深闺”中的“闲愁”,也不是“离情别恨”,而是社会加给她的沉痛。这也远不是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引起的惋惜之愁,也不再是因相思之情所引起的“人比黄花瘦”的程度所能替代得了的。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使她的形容和心情也相继憔悴不堪。

作者的自我意识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最终归结到一个“愁”字上,突出了女主人公复杂而无奈的内心世界,把她的情感推向了最高峰。这些“愁”层层推进,另外还加入了一些象征性的物象加以渲染和烘托,“淡酒”、“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均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余地,有一种明显的悲戚美。除此外,三个反问句:“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回答别无选择,但却体现一种坚韧,同时也表现了一种孤傲不屈的气质,进一步加深了词人悲切的程度,使词人在凄切的酸楚之情中透露出一种对生的执著的珍视与追求、对不幸命运的拼力抗争。可以说《声声慢》是她后期的绝唱,集中了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特征,虽然说哀愁满目,基调愁苦,但却是她忧患后的低沉哀诉,无一字不是她历尽折磨坎坷凝成的血泪。李清照的情与愁是与当时的整个国耻民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的遭遇正衬托出那无比黑暗、令人窒息和难以生存下去的险恶现实。所以这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它是如此之深重,以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程度。她赋予愁重量,喻愁苦之不堪,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连小船都无法载动。

在李清照词中所体现的自我形象中,最为可贵的则是那种莫名的悲愁。李清照有政治理想,但与传统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不相同。我们并不苛求李清照要有这种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反,李清照词中莫名的悲苦,不仅是她内心的真实,而且具有深广的社会现实意义。正是这种真实性,才使她的词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也才使她能够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她不愧为宋代乃至中国词坛上的著名女词人。

[1]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2]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3]杜新燕.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J].大理学院学报,2004(6).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如梦令李清照词人
如梦令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如梦令
如梦令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林逋梅妻鹤子
如梦令,长相思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