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现状研究

2017-11-24温晓宇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周 霞 温晓宇

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现状研究

周 霞 温晓宇

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现状存在很多实际的不足,也有一定的优势。扬长避短,解决问题是进行团队建设工作的重点,高职院校应该针对实际问题,解决现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究其原因,不断探索,发挥优势,努力创新,确保职业通用能力课程的教师团队建设工作也能持续稳步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提出不足,指出优势,并总结了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改革势在必行的原因,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职业通用能力 高职教学团队 建设现状

通用能力就是职业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更多强调地是职业基本素养的形成,研究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将有助于认清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更好地开展通用能力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中师资力量的结构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根据当前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应该有超过70%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目前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都达不到这个水平,本次研究通过访谈了解了教学团队的现状情况,主要访谈对象包括:我市高职院校通用能力教师与教学管理负责人等。访谈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对话与手机通话。访谈结果表明:双师型团队合格的不足2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占比较少就会导致很多通用课程的开展走入形式化的模式之中,很多教育改革的推进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很多工作的开展变成了空谈,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度也不断下降。其次,当前高职院校内部高学历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偏低。本次研究的我市的高职院校之中,从学历角度看,有20%学校内的院校硕士占比超过教师比例的15%;有50%的学校内部硕士学历比例低于教师比例的15%;有30%的院校占比介于15%到35%之间。这个数字也明显低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要求。对于教师团队而言,学历虽然不是衡量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但是学历水平较低就影响了整体团队的研究方向和进步程度,必须尽快进行转变。

(二)能力培养有缺陷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通用能力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团队能力存在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在:第一,团队组织内部的带头人缺少。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教育人才的挽留和培养,很多学科带头人都跳槽到更为高等的院校内,而高职院校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才召集体系,这样少之又少的专业带头人就在组织团队工作方面显现出困难,很多带头人工作太多,无法更好地关注通用能力课程的研发,团队建设工作停滞不前。第二,团队内部的教师缺乏职业能力。高职院校通用能力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的职业能力,但是很多教师自身虽然是具备双师资格,但是职业能力欠缺,教师很多毕业后就在高职院校内工作,没有外出实践工作的机会,教师自身的能力欠缺,自然不能更好地组织通用能力教学活动。第三,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改进。为了让通用能力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更为顺利,高职院校普遍会聘请一些企业内的优秀管理人才与工作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更贴近实际的工作环境,感受工作氛围,听兼职教师进行职业能力的教育。但是,很多兼职教师自身的能力欠缺,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的优秀职业素养传递给学生,这样就造成了师生沟通不良,兼职教师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另外,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知,兼职教师的团队数量等也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本次访谈了解到:兼职教师的数量占比专业教师均低于10%,有些院校甚至只有2名兼职教师,占比0.3%。这样的现状使得通用能力课程的团队建设工作陷入困境。另外,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比例也不高,这样的现状说明,高职院校通用课程改革还是走老路,没有重视兼职教师职业能力素质传授的重要性。

(三)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烈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改革新模式,单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参与团队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凝聚力量,克服困难,形成一支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烈,单方面作战的情况屡次发生,很多教师自己总结了一套开展学科课程与通用能力培养的优秀措施,但是自己埋头搞科研,进行探索,没有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所研究的内容往往带有片面性,无法形成大格局。

形成这种研究的现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之间的交流机会较少,私下的交流存在学术冠名等个人问题。因此,校方组织的集体交流活动就至关重要了,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这方面的组织能力和组织制度规范,对教师的创意思想、经验总结等也缺乏保护与发展支持,最终导致很多教师不信任校方,团队归属感和荣誉感自然荡然无存。其实,当代的教育已不是教师个人的英雄主义时代,更多的要谋求协作和合作。每一位教师必须与他人协作,只有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二、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现有的成就

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不断完善,推动教学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更重视与行业组织的合作,更重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查研究的高职院校均进行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聘请行业专业技能人才,方便教师、扶助教师随时进行专业实践;另外,配备必要的行业资料,用先进的教学、科研前沿理论支持教师增强双师素质。引进行业人才,以专职和兼职的两种方式结合进行聘请或调进行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师资力量的补充,以专职和兼职的两种方式结合进行。这样的高度重视必然会引起更多的思想碰撞,确保教师队伍建设能够更好地适应通用能力教育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内部对于通用能力的课程开发更为重视,相应的教师团队建设自然也就顺利开展

例如:很多学校都根据专业进修了实践考察,组织教师进行岗位学习,了解相应的岗位工作需要的核心能力等。实践研究之后,教师团队提出了适合高职生需要的职业通用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信息搜集与管理能力等。通过实践调研,既能更好地打造适合各专业高职生职业通用能力模块的课程,也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前景与能力需求,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教师团队合作发展后的优势成果。

三、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育模式改革需要团队建设跟进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订单教育等模式正在推广,这些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入高职院校为职业能力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团队建设跟进,特别是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实现教学队伍的全面改革,提升素质,培育人才。

(二)社会化发展需要团队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人才是要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发展的,而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莫测,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要培养有较强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学习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就是职业通用能力教育的核心。基于此,教师团队要紧密跟进社会人才发展的观念,与社会相结合,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链接处理好,实现就业导航下的职业通用能力教育的全面拓展,确保适应社会建设的人才需求,确保随时能够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质量需要团队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衡量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不同于其他学校,不应该直接以学业成绩的高低为标准,更多的是要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长期性、就业收入、社会幸福感等,这些才是长期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教学评价也会向着这个方面来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教学质量的改革需要教师团队有更高的职业通用能力教育素质,有专业协作和课程研发能力,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内容,加强课程考核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现状存在很多实际的不足,也有一定的优势。扬长避短,解决问题是进行团队建设工作的重点,下一步应该针对实际问题,解决现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究其原因,不断探索,发挥优势,努力创新,确保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课程的教师团队建设工作能更加稳步持续地发展。

[1]刘晶.关于职业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再思考——以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基础通用能力团队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58~60.

[2]高强,李红.基于通用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76~79.

[3]曹畅.“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6(12):46~48.

(作者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教学团队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周霞(1980-),女,广西德保人,文学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素养教育与教学团队建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温晓宇(1981-),男,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职业素养教育。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