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

2017-11-24梁美恋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

梁美恋

古代文学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

梁美恋

曹操历来是争议颇多的人物,也是人们茶余饭后不竭的谈资。在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古现说法。本文就曹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也结合了各名家与作者本人的理解,更加全面的以不同角度分析。

曹操 性格分析 成长经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广为传播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大小战役数不胜数,重点战役也有“函谷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等。描写的手法也是令人称赞,令人恍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中有名有姓的角色的就不下四百多人,如果再加上出现在书中情节的人物那可就有上千。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多智如妖的诸葛亮”,“武义兼备的武圣关羽”,“仁义爱人的刘备”等等。不过最惹人非议与争论的莫过于行“霸王之政”的曹操了。

一、曹操—成长经历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随着这么一句人尽皆知的评语,曹操出现在了东汉末年这个乱世的舞台之上。在东汉末年是个政权不断交替,权利争夺频繁的时代。太监的地位本身就被士大夫所不耻,曹操身为太监养子之孙的命运也就有所而知了。有权而不被尊敬就是他年少处境的形容。而曹操又怎能凭借个人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权利的巅峰?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又遭遇了怎样的事情?何谓“能臣”?何谓“奸雄”?为什么这句评语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就让我们从他的性格,优点,缺点,经历之事等处一一寻找。

(一)曹操之“能臣之路”

1、镇压黄巾。东汉末年“大贤良师”张角起百万黄巾军起义,开始之际似蝗虫过境占领了大汉的大片土地,众人一度以为大汉王朝将被推翻。在这幢大厦将倾之时,曹操起兵参与剿灭黄巾军的行动。最终黄巾灭亡,其之功劳亦不小。

2、忠义之心,日月可鉴。曹操刚进入官场之时抱有的只有满腔匡扶汉室,还朝廷一个个平静,给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在十常侍扰乱朝纲之时,曹操联合外戚大将军何进与袁绍以及朝中各官员决定对宦官进行绞杀。不想事情败落,大将军何进提前被杀。最后曹操与袁绍带人进宫杀了十常侍救出少帝。无奈少帝刚出虎穴又进狼口。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迁都洛阳,夜入皇宫如入自己后院。这种种的逆上之举满朝皆怒,但是真正有所行动的又有几何?曹操以献七星刀刺杀董卓,无奈失败潜逃出城。逃出虎穴之后起义兵,发缴文。奉袁绍为盟主共十八路诸侯伐董。可惜袁绍为人疑心过重,各路诸侯也是打着匡扶汉室之名行壮大自身之举。在即将灭董之时无人发兵,最终只好各自各回各家,给董卓喘息的余地。唯有曹操带领自己的军队孤军奋斗,最终消耗殆尽。至此,曹操看清了各路诸侯的脸面,复汉之心也渐渐熄灭。他也懂了,唯有自己强大后才能带领天下的子民过上太平的日子。其实这时曹操还是心怀天下的百姓,不过他所要走的道路也从“能臣之路”转为“奸臣之路”。

(二)曹操之“奸雄之路”

1、挟天子以令天下。曹操之所以被人称为奸雄最大的证据就是此举。历朝历代无不是皇权至上,是最高的权利象征。九五之尊就是用来形容皇帝的地位的,高高在上,不可侵犯。不料曹操就这么以皇帝名义来执行自己所想。各路诸侯也无法抗拒皇帝的旨意,只能想方设法的避开这方面。挟天子以令天下虽说让曹操背上了一个莫名的“奸雄”称号。但是换个角度看,这是十分明智之举。挟天子之后,曹操才有了与各路诸侯竞争的政治资本。也就是凭借这一举动,曹操慢慢开始了自己事业的累积。这无疑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也体现出曹操的才智。

2、心狠手辣。“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曹操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法则,甚至为了震慑他人不惜把利刃伸到了自己人的身上。曹操曾命令在自己睡觉的不要有人靠近。可是一个仆人在他睡着的时候帮他盖被子,曹操暴起杀了仆人之后转头又睡。醒来看到尸体后谎称梦游。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杀鸡儆猴之举,为的是震慑欲行刺他的人。这一办法虽说效果不错,但是过于残忍一点。

3、生性多疑。权利越大的人越怕死,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手中的权利。曹操患有严重的头疼病,救治不愈。在他的寻找下找来名医华佗,华佗说需开颅方可医治。在曹操寻思之际,华佗以为曹操不相信自己的医术便以替关羽刮骨去毒一说。曹操认为华佗欲以治病为名杀了自己,不问青红皂白杀了华佗。这不得不说曹操这疑心病过于严重了,害人害己。

(三)曹操之“霸业之路”

1、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乱世之中要成就一番事业单靠自身的努力是绝对不够的,唯有一群英才方有成功的可能。曹操明显认清了成功的本质,他不顾传统的仁义孝悌,三发求贤令,不问出身,不问过往,能者上位。于禁,乐进便是从基层军官之中挑选而出;张辽,徐晃是从败军中的俘虏提拔上来;郭嘉,“五子良将”,典韦,许褚等等谋臣名将都是凭借曹操的求贤方针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脱颖而出,在历史的舞台上挥洒自己才华,写下浓墨的一笔。也正是因为曹操这一政策,曹魏集团方能不断强大,为将来的三足鼎路奠下足够的根基。

2、重情重义。在种种评论中曹操都是以一个冷酷无情的角色出现,不过人们抛开以往对曹操的认识仔细去寻找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曹操也是个重情义的人。张绣宛城之战后的逆袭差点要了曹操的性命,要不是典韦这员猛将牺牲自己为曹操争取了时间,也许日后三国鼎立的时代也将不会出现。在这次滑铁卢中曹操损失了爱将典韦,长子曹昂和爱侄曹安民。待曹操重新收复张绣后,没有众人想象中的悼念长子和爱侄。唯在爱将典韦墓前面前大哭。对待关羽这等重义的猛将面前也没有挥刀而去,反而放关羽回去找他的义兄刘备。从这两点中不难看出曹操也是一个重情义的汉子。这也是曹操个人魅力以及吸引众多良臣猛将的原因。

二、曹操—功过论

(一)曹操之功

1、高筑城,广积粮。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对于历史上先秦以及汉武帝的以农为本的政策十分赞同。在众多谋策的商榷后,曹操在北方大力发展农业为后期的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看来只对于征战天下提供了帮助,其实更多的是为中国北方的农业起到了推进作业,为北方人民富足生活的开始提供了条件,也为日后中国的强大埋下了伏笔。此举不得不说是利国利民,其功劳不可以文字形容。

2、建安文学。众人皆知,汉末虽然是个战乱的年代,但是文学之风并未因为战争而有所平息。在说到汉末著名的诗人没人会不知曹家三父子,在此便不说其两个儿子。曹操是个感性的人,登高必赋。流传的诗歌亦有《观沧海》、《短歌行》等等。在曹操的提倡下,后期邺城成了北方文化的集聚地,文人骚客络绎不绝。这一点也算是为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一份力。

(二)曹操之失

1、犹豫不决。在战场之上就会稍纵即逝,每一刻的耽误都会影响到整个战局。为君者,为臣者更要果断的对每一个方面进行判断。而曹操在整个戎马生涯中也出现举棋不定的现象,而且这一犹豫也是致命的。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料定曹操这一性格,才出现了后来著名的事件“草船借箭”。这一句举动无形中增强了孙刘联军的实力,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得意忘形。自信对于任何人都是好的,一个自信的人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候发挥超水平的发挥。但是当自信过了头就会变成了自大,得意忘形了。兵者,诡道也。一个指挥者如果没有冷静的头脑往往是失败的关键。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的军力对比明显曹操大占上风。曹操一度以为自己在赤壁解决孙刘之后就将统一中原,在这诱人的成果下,他自大了。他没有冷静的听取谋臣的建议,反而轻信庞统的话中了“连环计”最终在赤壁大败。最终失去了角逐天下的资本,抑郁而终。

三、大江东去,往事成空

东汉末年这一纷乱的年代,多少英雄豪杰涌现。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孙坚……英雄豪杰相遇就如同猛虎一般,“一山不容二虎”最终要有一方失败。如果把这些杰出的人物放在不同的时空,那么也许不会这战乱的年代,但必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损失。曹操这一富有争论的人物没有人能给出结论,因为他的所做所谓让人无法评定。奸雄?枭雄?英雄?这些词语都无法去形容他这个人了。不论是谁,最终也将化为一堆枯骨,其功过就留给后人慢慢评点。我想我们会看到的是他们那热烈而充满智慧的眼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①惜哉惜哉。

注释:

①陈迩冬选注.《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上下册)(增订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梁美恋(1975-),女,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曹操
心动杀人
心动杀人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山鸡舞镜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代牛人的炼成史
曹操梦中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