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2017-11-24郭雨琪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民族

郭雨琪

加强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郭雨琪

少数民族大学生一直都是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亦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后备力量。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大学生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往交往和信息文化的闭塞不复存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更加便捷,形成了多元文化互相交融的局面。而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下,一些妄想分裂我国的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利用信息的交流,企图"分化”和"西化”我国。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我国公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企图分裂我国的突破口,并且他们的民族认同度相对较高,很容易被披着"民族”外衣的分裂势力所迷惑。而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希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争夺的中心,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保证我国的长治久安。

一、国家认同的概念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人们通过发自内心的对国家的认可确认自己的公民身份,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愿意挺身而出,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时个人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将自身看成国家的一份子,才会对国家的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

二、加强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一)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需要

一直以来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就从未停止过对我国的破坏和分裂企图,利用所谓的"民族”、"宗教”干涉我国的内政,不断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破坏。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的希望,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也正是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地区的重要性,一直存着争夺的野心,他们企图拉拢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引诱和误导他们走上歧途,帮助自己开展分裂活动。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来说,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民族认同度高,民族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不够,了解还不算全面,这也会造成民族间或者国家的不稳定。因此,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就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只有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定位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理清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团结,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培养民族地区接班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希望,是民族地区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少数民族地区又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人文历史背景,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抢夺的重点领域,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他们抢夺的重点对象。同时,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较于内陆地区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经常受到敌对势力和分裂活动的破坏。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符合我国建设要求并能为民族地区实实在在做出贡献的可靠接班人,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证。

(三)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自己熟知的地方去上学,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饮食的不习惯,学习成绩的不如意,语言、风俗的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都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生理反应,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在这些情况下,陌生的环境、不习惯的生活很容易唤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家的渴望,导致民族认同意识的逐渐增长,对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定位出现问题。由于各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各民族学生的抱团行为时有发生,不同民族的学生因误解产生矛盾时,往往受到伤害的是双方。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是帮助他们正确定位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各民族学生友好相处,从而使其健康成长。

三、加强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思政理论课课堂,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理论课课堂一直以来都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内容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在方法上,一是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多采取与学生互动,讨论,演讲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生动有趣的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感悟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二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对症下药。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不能直接和汉族学生划等号,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在把握教学整体性的同时,还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了解其学习状况、学习心理,多以少数民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了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因此,在提升教育者能力的同时,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诉求,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其主动了解学习国家认同教育,真正领悟国家认同的内涵。

(二)学习中华文化,夯实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础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如果连本国的国民对于本国的文化都不能认同,而去完全认同外来的文化,这将会使得瓦解一个国家变得相当容易。而反之,对本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是一个国家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也是使得民族在现如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强有力的支撑。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扬离不开每个民族文化的融合,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一起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他们所接触到的更多的是民族文化,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了解并不深入。因此,我们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同时,学习中华文化,开设相关课程,定期举办有关中华文化的讲座,开展类似央视举办的诗歌大会、成语大会等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校园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当然,我们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还是要保留他们对其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加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理清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础。

(三)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感召力

由于生活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接受程度以及心理活动与内地学生都有着一定的差距,接受的教育水平也比较有限,加之国家政策的倾斜,从民族地区录取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的学习成绩不如内地高校大学生。对于刚进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环境陌生,学习跟不上,沟通有障碍,面对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高校除了关注学生的科学文化学习之外,还应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对他们的人文关怀让他们能够适应、融入大学生活,使他们能够有一种归属感。在关注学生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社交和自我调节能力。除了高校的人文关怀之外,还需要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努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通过政府和高校的所做所为,体现对少数民族的人文关怀,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从而增强对国家认同教育的感召力。

(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国家认同教育的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里的隐性教育也是需要引起教育者重视的一项工作。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时候,既要利用思政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也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家认同教育,从而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受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各民族学生必然都会出现一些生活上的不适应,加上因生活地域、语言等某些客观原因,造成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不够顺畅和深入,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相互之间缺乏尊重、不太认同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民族间出现矛盾和冲突,也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大学更好地生活和学习,更是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理清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了解和领悟国家认同的内涵,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校园的人文景观和环境中营造民族氛围,开展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定期举办爱国主题班会。课外参观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开展红色旅游、勿忘国耻的历史回顾、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充分发挥"仪式”的教化功能。帮助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了解,在认同本民族的基础上,能够接纳其他民族,从而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上升为对国家的认同。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的发展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发展是56个民族一起努力的才能实现的。我们要通过国家认同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从而更好地培养符合我国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贾志斌.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2]张勇,张萌,王丽娅.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

[3]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5).

[4]孙熠瑄,孙旋.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J].才智,2016(14).

[5]陈达云.民族院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10).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雨琪(199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