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人才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研究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11-24秦宏大
秦宏大
基于新人才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研究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秦宏大
本文旨在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就业期待等心理倾向在大学期间所发生的变化:蜜月期、倦怠期、迷茫期、抉择期。
汉语国际教育 人才需求 心理发展 培养模式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最终要指向更有效能的人才培养。“他们能否适应海外教学的需要,关系到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但到目前为止,其培养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1]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统摄之下,笔者对辽宁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得出了许多数据。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
(一)“蜜月期”(大一年级)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学生,超过半数是辽宁省生源,小部分来自四川、浙江、山东等省份。这些学生初入学时,往往对大学的学习目标明确,专业认同感较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基本的规划,职业期待较高。经笔者对辽师大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2014级本科生的调查发现,甫一入学,57%的学生有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愿望,21%的学生希望成为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中小学语文教师,16%的学生希望从事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工作,3%的学生希望出国,只有3%的学生没有规划(每类规划中都含有计划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在此不做统计)。“蜜月期”的表现为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渴求、学好外语的强烈愿望。35%的同学进行了课外外语的自主学习。
(二)“倦怠期”(大二年级)
通过对本专业一年多的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逐渐在心中建立起明确的专业课程框架体系。外语口语的高强度练习、《跨文化交际》等专业课的开设也在这一时段。在这一阶段,笔者对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他们的职业期待发生了一些变化,36%的学生希望成为对外汉语教师,33%的学生希望成为中小学语文老师,10%的学生希望从事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工作,5%的学生希望出国,16%的学生没有规划。
(三)“迷茫期”(大三年级)
大三年级是大学的关键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也不例外。经过了前两年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对英语、日语的强化,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化。大三年级是确定就业方向的关键时期,笔者再次对2013级学生进行了统计,发现,只有19%的学生仍然希望成为对外汉语教师,61%的学生希望成为中小学语文老师,5%的学生希望从事跨文化交际的工作,与此同时,有15%的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经统计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更大,面对严酷的就业现实,学生倾向于进行的稳妥的就业选择;(2)两年多以来的专业学习,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更为细致全面的了解,也对自身能力有了更恰当的评估;(3)许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大三实习过程中调整了自己的就业期待。
(四)“抉择期”(大四年级)
在大四年级,应届毕业生必须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经笔者对2012级毕业生去向的统计,大约有29%的同学考取了研究生,57%的同学选择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仅有9%的同学从事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岗位,3%的同学或出国深造,或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经过前三年的学习和实习,经历了蜜月期、倦怠期和迷茫期的多种可能,终于有一种得到实现。
二、基于新人才需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打造有针对性的“区域性汉语教学”
盲目无规律的教育只能导致低效能的人才培养。对这个刚刚更名的新兴专业,许多本科生是不够了解的。在众多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打造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将为“蜜月期”的学生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大连为例,大连日韩语学习者较多。因此,大连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可专门针对日韩进行。针对日韩,高校可开展日韩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课程,也可在语言学方面进行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打造贯穿四年的“高校+培训机构+企业”联动模式
缺少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缺乏归属感,有倦怠、迷茫感的原因之一。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均集中在大三或大四。如果在大一大二学生热情比较高涨、精力充沛时,以高校资源为基础,以有涉外教学资质的企业为依托,以培训机构为常驻地,让学生及早深入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线,增加实习的学时,同时多为同学提供实习岗位,那将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爱上这门学科,增强其专业信心。
(三)增加传统文化教学,提升学生兴趣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中华才艺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就业,更能强化其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倦怠期造成的不良后果。[2]高校缺乏专门的中华才艺教学人才,使得这门课流于形式。与手工艺者、高校的音体美专业教师的双向互动,定会有良好的收效。
[1]张芳,肖任飞,国际化创新性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6):122.
[2]彭建玲.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7.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本文系辽宁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NO.LS2014W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