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若干切入点

2017-11-24王广锋雷国红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思政

王广锋 雷国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若干切入点

王广锋 雷国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基于课程和教材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进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和教材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主的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为主的中华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为主的中华人文精神。[1]将其有效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核等方面,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和教材体系,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步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有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知识、价值传授体系,这为探索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目前来看,现有的课程安排、教材设计等方面,传统文化因素有待一进步丰富和挖掘。为推进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知识层面上,增加现有课程和教材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阐释和解读。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可以融通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这需要我们在修订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创新思路、转换角度,寻找切入点和契合点,搭建交融互通的平台。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为例,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善于吸纳和融通外来文化的思想品格的进一步解读,帮助学生们从文化共同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引导大家对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价值层面上,萃取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诸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道义;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等。这种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要历史来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价值目标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共通性,应积极探索融入思政课程和教材体系的路径方法。以“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课程为例,在讲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中,可以着力阐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追求,讲明其与历史上仁人志士之间的相通点。

审美层面上,提升学生们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自觉性和实践能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计和教材体系的目标。中华美学精神所彰显的审美趣味是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色和深沉表达,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根本源泉。通过完善课程设计和教材体系,将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要素融入进去、表达出来,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体现。

二、融入教师队伍建设

推动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确保授课教师的传统文化涵养要过关、达标。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相对缺乏,有待提高。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方面问题。首先是学科背景参差不齐。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来说,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人的学科背景为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对依存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中华传统文化掌握不多、体会不深,呈现出学科悬隔、知识悬殊的现象。其次是思想认识不足。由于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思想理论、哲学原理、现实政策等知识传授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内蕴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很多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些是虚而不实、可有可无的。教师自身思想认识不到位,同时又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因此不重视甚至避开这方面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指导任务。二是主管部门方面问题,主管部门对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重视不够,同时对相关的培训、考核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安排,呈现出疏于引导、放任自流的状态。这种种因素综合起来,极大地制约了高校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阻碍了传统文化走进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堂。

针对上述几方面问题,应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着力破解、逐步改善。一方面,加强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研修过程中,基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学科背景问题,应首先从研读传统经典书籍、体味传统文化技艺层面着手。根据教师不同的知识涵养和兴趣爱好,将文化知识引导与传统文化技艺展示结合起来,有助于逐步培养教师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研读经典和感知技艺的基础上,还应立足于从思想理念、价值认知、审美品味三个层面进行积极培养、着力提升。思想理念上,应加强对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观念的感知与体悟;价值认知上,应加强对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修己安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核心观念的体悟和践行;审美情趣上,应加强对诸如气韵生动、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等核心观念的体味和追求。[2]另一方面,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根据现实条件需要,可以适时引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参与进来,既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又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专职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达到改善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引入外力过程中,应认真进行研究论证、试点探索以及推广评估,尤其是在试点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效果反馈进行经验总结,以切实提升教学实际成效为基本目的和重要追求。

三、融入具体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形式,课堂教学扮演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践教学是重要的辅助手段。推进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着力探究融入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注重显性传授与隐性熏陶相结合,既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又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辅助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思政理论课教师在充分考虑教材基本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规律前提下,注重解读和阐发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诸如:在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注重对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重要地位的阐释;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课程时,注重对传统文化优势中华传统美德的解读;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时,注重阐发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历程中所彰显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中,应注重介绍传统中国哲学中唯物、辩证思想元素,讲明传统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共通点,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

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在大学阶段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推动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积极将诸如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传统节日、民族艺术、传统体育活动、传统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以及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风尚吸收进来。借助富有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技艺手段,为参与实践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逐步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文化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四、融入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要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真正发挥应有的引导、推动作用。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估过程,要立足于制定评价标准、完善考核机制、提升联动作用三个层面。首先,研究制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一方面,要立足于整个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完整过程和基本因素,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分清教学实践的阶段目标以及具体任务,体现出局部性、阶段性、特殊性。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来推动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具体教学实践中,取得切实成效。其次,研究制定设计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检验和考察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实效性是一项重要且困难的工作。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坚持实效性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学生的获得感这一具体指标,围绕教材体系、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实践成效三个关键因素进行展开。再次,提升教学质量评核各要素的联动效果。要围绕提升评核教学质量实效这一目的,建立起各要素之间的联动机制,发挥出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合力作用。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N].人民日报,2017-01-26(6).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1~193.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广锋,男,中共中央党校博士,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雷国红,女,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