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2017-11-24刘亚旭
刘亚旭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刘亚旭
新加坡不但经济增长速度,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实效性的成果,其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新加坡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启示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奋斗,于1965年正式成立。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移民性质的国家,其中华人占70%以上,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斯里兰卡人等。同时它又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社会。由于新加坡建国时间短,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也相对较短。60年代,新加坡狠抓经济,忽视民众精神文化的教育,造成了原有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岌岌可危,甚至面临全盘西化的危险。到70年代,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重视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倡导“精神文明”,培养社会和国家至上等思想意识。80年代,开始实行全面道德教育,并极力倡导学习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儒家的精神遗产。90年代,新加坡领导人在前面的的基础上,制订了民众均能接受,代表国家意识的“五大价值观”理念,加以宣传,进一步促进了新加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完善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它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并结合自身国家的具体情况,形成了具有新加坡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体系。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加坡建国时间虽短,但经济增长迅速,已经迈入现代国家之列,而且其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斐然,引起世界瞩目,对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展开探索分析,从而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一)强化国家意识教育
由于新加坡面临移民和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价值观的特殊国情,容易使民众对国家产生不认同感,造成种族隔阂、文化冲突,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导致国家危机,所以,新政府及其领导人十分强调国家意识的培养,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口号,培养人民作为“新加坡人的”意识,形成“共同价值观”,从而使民众树立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991年,新加坡制定并公布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其中,具有国家意识的“五大价值观”理念均能被各个民族和不同信仰的民众接受,即:“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以此来强化各民族关于国家意识的共识。
(二)积极倡导儒家文化传统价值观
儒家文化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它对许多国家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加坡人口约有400多万,其中华人占70%以上,马来人占14%,其他人种占8%,儒家文化最早就是由中国移民传入新加坡的。新加坡重物质,轻精神的发展现象,造成了社会充斥着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传统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新加坡领导人为培养国家意识,使民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东方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将儒家精神文化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学校和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将儒家文化中的“八德”作为治国之纲,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忠”作为“八德”之首,就是爱国,忠于国家,这与新加坡倡导的国家意识,共同价值观相一致,培养民众的爱国精神。“孝”即孝敬长辈;“仁爱”即关心他人;“礼仪”即礼貌信义;“廉”即为政清廉;“耻”即羞耻之心。[2]新加坡十分重视学校儒家文化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理论灌输,同时将道德理论付诸于实践当中,让学生学习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使其在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培养学生的心性,塑造理想健康的人格,实现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注重教育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新加坡不但注重理论灌输,而且十分重视社会实践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新加坡政府一直把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其中一方面政府规定把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儒家思想专题等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新加坡大学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做到在实践中践行德育理念。如学校各个社团组织学生讨论时政问题,邀请新加坡政界名流参与有关论坛和对话的活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新加坡国立大学还开创了学校管理的“自治活动”,学生成立图书馆委员会、本科生教研组、校饮食委员会等组织,参与学校教学、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在实践中获得锻炼,从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注重法制,德法兼施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力弘扬儒家文化,培养民众自身道德素养,强调内在品质养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外在法治的约束力,将道德教育同法律教育紧密结合,即“道德内容法制化”。新加坡的快速发展,“花园城市”的美誉离不开强硬的法制教育,例如,新加坡政府将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引起人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别重视。加之制定一系列有关公民行为的法律条文,如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等都有相应的处罚规定。新加坡大至国家要事,小到个人行为,都有法可依,并且严格执法。通过法制的外在力量,培养民众的法制观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促进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三、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了,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落后了,尤其是近年来,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使西方思想、价值观流入我国,为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而一些西方腐朽文化侵入我国高校,造成大学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良思想的形成。我国高校应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强化国家意识,培养作为“新加坡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将爱国主义理论知识正面灌输给学生,突出国家和社会利益,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意识。同时高校要结合时代特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方式,激励大学生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心,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对其进行大力宣传,让大学生了解传承民族精神。例如将“长征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传承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共同价值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哲理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当下社会仍凸显着它的价值和意义。新加坡政府在面临西方腐朽价值观入侵时,坚持东方传统价值观,尤其是儒家思想,将其作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结合时代特征转化为适合本国国情的“共同价值观”,增加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一直以来我国都比较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所以我国高校应加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将传统文化精华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例如《中国文化史》、《中国文明专题》、《儒家思想专题》[3]等,让大学生学习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恪守儒家核心价值观。同时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校园文化相结合,不断对古代文化进行创新阐释,利用广播、学校校训和标语宣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倡导遵守共同的价值观,铸造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观,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坚持理论传授和道德践行相结合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显性课程为主,直接依赖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这种模式化和单一性的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大学生得个体差异,导致理论脱离实际,教育者“一言堂”,教育内容空洞说教,而且缺乏说服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课堂上进行理论传授的同时,增加学生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对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分析,阐述大学生自己的观点,同时,教育者对其加以正面的理论灌输和积极引导;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百态,开阔视野的同时,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道德判断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更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熏陶作用,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坚持理论传授和道德践行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构。
(四)加强法制教育,坚持德法并重
新加坡政府将思想道德教育同法制教育共同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当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软性教育,缺少强制性的方式,同法律结合程度不够充分。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法制观的教育,在各个学科中开设法律课程。通过广播、网络、学校活动等多方面宣传法律化的内容,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影响其思想和行为。所以我国高校要加强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新加坡根据自身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建立并完善本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高校应学习和借鉴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道路上不断创新,构建符合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薛飞.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3]卢艳兰.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J].湖北社会科学,2008(01).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亚旭(1989-),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