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加速高校技术转移进程

2017-11-24韩亚杰张洪飞王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服务

韩亚杰张洪飞王 乔

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加速高校技术转移进程

韩亚杰1张洪飞2王 乔1

当今高校在技术转移进程中,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在不断进步。我们需要通过对现有模式的现状分析,并对其拓展设想进行探索。并希望尽快形成高校技术相关法定的核心,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这样才能对未来高校对社会服务的技术转移进程起到保障性作用。

高校 社会服务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政府为了推进高校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实现其服务于社会的职能,设立专门的机构——技术转移中心(TTC即Technology Transfer Centre,或TLO即Technology Licensing Off i ce)。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高校的技术转移已经是经济领域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路径。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实际的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乃至整个运转模式上,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一、高校社会服务、技术转移现状分析

(一)传统模式

传统模式建立在老校区及老规划基础上,通常高校本身已经享有一定的产权成果,在未改变其运营模式的情况下,坐山吃山,自我推广和转化。其模式确实有利于成果的完整继承与发展,并且合作信任度极高,安全性稳定,对内门槛低。但是,引起规模偏小,相对封闭,层次难免会比较低,且欠缺法律条款的产权保护,仅适用于简单、单一的应用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

(二)孵化器模式

孵化式的模式如:大学科技园、国家工程中心、校级研究院、校企联合研发机构等,这种模式运作利用了现代化手段和信息渠道,获得了一定的产业群体化专业性,并形成一定的中介机构链。同时省级国家支持的项目技术,符合政策,资金充足,易于吸纳人才攻克技术难关。并且拥有较高的政府支持度,便于市场化推广和长期发展。但是这样大型的模式需要大量稳定流动的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以确保其长期性的积累研发。同时,因其难度性。对高校本身的要求也较为严格,也就约束了其发展应用的技术类别局限在少量行业顶尖应用的高端层面。

(三)平台模式

平台模式,即合作模式。大学与企业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都是重点模式形式。高校的直接性合作,将其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到学业实习中,为技术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式方向,并且它的政府支持度也将技术转移的渠道无形增加。在时长的推动下技术的来源渠道和转移对象将合理服务于我们所需的社会岗位。这样参与度模糊的参与比例,难免会引起技术纠纷。因此我们目前多以同一高校定向单一合作,从多方位多层次多技术方向来进行弥补与改进。

(四)创业模式

高校传力高新技术企业为例的创业模式,是部分高校正在尝试的模式,它的人才资源选择精准高端,研发能力很强,技术转移的道德风险极低。但是此类模式因过于关注内部研发,往往容易偏离社会市场的需求,导致技术转移偏差,耗费多余的经营能力。因此仅限于顶尖技术的小范围应用技术。

二、高校社会服务、技术转移的拓展分析

(一)加强政府对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引导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逐步转为宏观调控,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的扩大推进,加强了技术转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政府职能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大化的发展促进。

1、我们需要政府对职能明确划分。在监督指导的基础上,减少干预其内部运转,让项目科技由服务机构完成全面评估和论证,以提高他们的业务专业性和完整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同时我们需要政府通过法律平台的支持,创造宏观政策指导和宽松的环境,让其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对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经费来源、科研人员等做明确而详细的规定。1986年美国国会就推出了联邦技术转让发,联邦政府雇佣的科研人员对于职务发明专利的技术转让收入,可提成一部分(个人所得不少于15%),如此一系列的明文规定立法。相比之下,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法制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我们必须加强执法司法力度,保护科研成果转化的法律发挥体系,保护管理主体、供给主体、转化主体等,并且将贯彻执行提上日程。

3、另外政府扶持的技术融资,需要更完善的结构。财政收入对科技成果的资助服务于长远目标,甚至具有强烈的公益性。从发展历史看,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机构,因为得到政府在政策、渠道、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团队建设

完整的区域性公共信息网络,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最佳的渠道路径。其硬件设施建设,包括现金的信息系统、通讯系统、信息网络、科研专利数据库等,让企业和科研中介机构实现资源集中与共享,实现交流高度强化。

三、结语

国内对高校技术转移的社会服务产业,正在做大面积的探索创新,这样的智力产业需要结合很多特殊情况进行推进。目前,仍应尽快形成高校技术相关法定的核心,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这样才能对未来高校对社会服务的技术转移进程起到保障性作用。

[1]朱彦龙.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加速高校技术转移进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

[2]郭东妮.中国高校技术转移制度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6).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博物馆;2.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猜你喜欢

服务
用心用情做好为侨服务
Inspiring a World in Flux with the Wisdom of Governance
服务侨企创新业 创先争优展作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为人民服务
为居民提供“叫醒式”服务
汽车可奔驰,服务莫松弛
用新技术服务美好生活需要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