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河南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2017-11-24姚慧丽
姚慧丽
新常态下河南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姚慧丽
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每所高等学校可能都面临着制定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推进综合改革的任务,寻找新的起跑线。本文以河南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例,分析了河南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指出河南地方高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南地方省情,提出了加快河南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 转型发展 综合改革 对策建议
一、前言
在新常态下国家发展新战略给高等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型城镇化、国家信息化、“一带一路”战略,将带来人口流动、公共服务、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产业聚集的新形态,国际贸易和区域合作的新格局。这些将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生源战略、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组织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享和国际化、办学体制的改革产生直接需求和深远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成为一支自下而上推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创新的有生力量。特别河南地方高校,已经开展了两批转型发展试点,取得不错的成绩,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文中结合河南省高校转型发展的实际,总结了河南地方高校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的高等教育政策取向,对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探索河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河南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省内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
据河南省统计局2016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河南省2015年年末总人口为10722万人,比2014年增加60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比2014年增加44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排在广东省、山东省之后居第三位。2015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4441万人,比2014年增加176万人,增长4.1 %;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85%,比 2014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可见河南的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大省的城镇化速度较快。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河南省,如何实现从人口大省到人才强省的转变,这就需要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实现人力资源强省中的作用。
(二)省内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
据前文的分析,我省每年的毕业生超过80万,就业压力非常大。长久以来,由于高校之间存在层次地位的差别,迫使地方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将精力主要放在了科学研究、学术发展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对学生应用方面的培养。而在这种思路下培养出的学生,又出现了理论研究不够扎实,实践能力又不能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尴尬,每年学生就业的压力都很大。面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对办学思路等问题进行总结和思考。近年来,与世界发达国家应用型大学交流的日益频繁,众多地方院校对应用型大学的理解日益深刻。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意识到,高校教育进行转型发展,注重实践教学,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可以更好地对自身进行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河南高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按照现行高等教育管理和投入体制,地方高校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很强。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省级及其以下政府对地方高校经济支撑能力有限。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虽然持续增长,但地方高校规模扩张的速度远远超过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自1999年呈连续下降态势。为了筹集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各级政府加大了非财政渠道的经费筹措力度,特别是依赖拓展空间有限的学杂费收入。两者投入总体不足,导致河南省地方高校整体发展水平偏低。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12》,从整体规模、师资力量、国际化、信息化、社会服务、经费投入、多元参与7个维度综合考察得出的结论:河南省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方阵”。
(二)办学特色不够突出
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显然延续了精英阶段时的发展特征,将学术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缺乏或很少有实践类教学环节。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致力于向研究型大学目标靠拢,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之间课程体系差别很小,专业设置过于雷同,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脱离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近几年的统计分析,半数以上新建本科院校集中在金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招生,且招生比例明显高于国内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三)人才培养质量相对不高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根据麦可思的研究,河南省高校2012届本科毕业生一年后就业率为7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5%;就业质量相对较低,月收入平均为312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22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8%,职业期待吻合度和就业现状满意度均在50%左右,该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稳定就业率实际只有38.7%,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全面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尤为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尽管近年毕业生总数连续再创新高,但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性差,就业市场呈现的技能型人才紧缺与大学生“就业难”矛盾愈发突出。
四、河南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国家的指导作用,积极推进我省高校转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在推动河南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抓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制定和落实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管理政策,真正地将应用技术性高校作为一种类型进行指导。
目前我省开展了两批15所院校的转型工作。在推进各试点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及时总结转型发展工作经验和成果,形成典型示范效应。通过试点,进一步研究制定河南省地方高校分类标准、完善配套政策、改革评价机制、探索高校分类拨款机制等措施,引导各高校根据实际科学定位,在不同层次、领域办出特色。
(二)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
教育领域多年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等怪圈有望彻底被打破,以管办评分离为总体要求、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转型发展重点将是转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方式,制定高校发展竞争的新规则。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地转到服务对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高质量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三)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推进国际合作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涉及到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关系和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在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尊重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赋予办学者更多的自主权。河南省在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应当突破原有的制度束缚,对高校实行更加宽松的政策,立足于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是要以《大学章程》为统领,构建学院自主管理、以绩效为杠杆,竞争发展的运行机制。
河南省应积极遴选合作学校和专业群,确定合作对象,与世界知名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世界知名大学的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优秀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设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项目,以提升我省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五、结语
当前,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转型改革的关键时期,转型创新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为探索我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本文分析了我省高校存在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办学特色不够突出、人才培养质量相对不高三个方面的问题,探讨了我省高校转型的必要性、迫切性。在总结试点高校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省高校转型发展必须依托产业行业、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型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电子商务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创新创业背景下河南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编号:2016B215);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编号:2013GGJS)。
姚慧丽,河南周口人,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