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卖“鸡汤”
2017-11-24陈鲁民
★文/陈鲁民
鲁迅不卖“鸡汤”
★文/陈鲁民
网上有一篇署名莫言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美文,含情脉脉,文采斐然,被转来转去,影响很大,甚至被收入文集和中考模拟试题。近日,有人向莫言核实此文,他幽默地说:“要是我写的,该有多好!”莫言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以他的名字出版的小说一夜之间就有几十部之多,还有《莫言鸡汤》《莫言随笔》《莫言美文》等,铺天盖地,让人真假难辨,莫言自己也没精力时间去打伪。
还有一段鲁迅金句也流传甚广,甚至著名主持金星也在微博上转发。文曰:“鲁迅说: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义的朋友!”多个鲁迅研究专家都出来表态说,鲁迅从不写鸡汤文章,这几句话与迅翁毫无关联。
这种现象就叫“托伪”,即文章作者想借助名人传播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就将自己的作品假托名人作品来发表推销。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托伪”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谁的名气大就托谁。论名气谁也大不过黄帝,于是就有了后人假托与黄帝问答的《黄帝内经》。姜太公的名气也不小,因而兵书《六韬》就以他的大名面世。庄子名扬四海,就有人把《盗跖》一文偷塞进他的书中。今日而论,马云、李嘉诚、于丹、李敖、易中天、余秋雨等各界名人也屡屡中枪,假托他们名义的名言金句,俯拾即是,热闹之极。
“托伪”的特点之二是,谁更时髦、更红火就托谁。汪国真走红时,许多鸡汤诗歌以他的名字行世,汪国真曾无奈地说,社会上流行的汪诗至少三分之一不是他的作品。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热炒时,满世界都是他的情诗,其实他流传下来的诗作不过六十来首,而在市面上见到的六百首都不止。如今风头最劲的莫过于马云,于是,以马云名义发布的各种励志鸡汤,哲理美文,遍布网络、微信,马云也很无奈,无法一一辩解,天天打假,只好随他去了。
“托伪”现象频发,根源就是“名人崇拜症”,即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其主要表现为:在许多人眼里,名人的话就是金句,名人的观点就是真理,名人写书叫名著,名人发言曰名言,名人放个屁,也是“丝竹之音,麝兰之味”。在这种氛围里,要想让自己的发声引起注意,假托名人就成了终南捷径。于是,本来挺平常的几句话,就因为是“鲁迅说的”,就立即疯传网络,人人叫好;本来是酸溜溜一段情诗,却因为出自“莫言笔下”,顿时好评如潮,洛阳纸贵。这种现象很可笑也很无奈,但估计只要“名人崇拜症”存在,就难以绝迹。有鉴于此,我们都要像鲁迅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开眼光”,提高鉴别能力,不要一见名人东西就五体投地,先辨别真假,看看有无价值再说。
别忘了,鲁迅不卖“鸡汤”,莫言美文也不姓莫。
(摘自《讽刺与幽默》)
编辑/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