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舆情的探索
2017-11-24李云乐杨毅卢彤
文/李云乐 杨毅 卢彤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舆情的探索
文/李云乐 杨毅 卢彤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网络社会时代,互联网早已渗透进现代人的生活,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在此背景下,分析全媒体在高校中传播的舆情,已成为研究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内容及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师生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对某些事件所表达和反映出来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集合。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发事件,二是热点问题,三是管理服务问题。这些舆情比较具体实在,有较高的信息参考价值,值得关注和重视。
高校网络舆情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高校师生作为舆情主体,以社会热点、焦点及高校相关事务作为客体,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有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集合反映。高校网络舆情除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情绪化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主体文化层次高、主体参与意识强、行为方式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特征明显、舆论影响范围广泛等一系列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对教育和教育对象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较简单,就是把日常的学习文件、讨论或部分外出组织的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营造了相对单纯、客观存在的教育环境和背景。而全媒体环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前影响高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催生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环境。
(二)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变
从形式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说理”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被教育者”能否接受并认同教育者所说的“理”,话语的表述是重要因素。而要进入大部分高校师生所熟悉的网络文化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语体系需要发生转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全面认识高校网络舆情,掌握科学的传播方法,提升新媒体应用素养,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均可接受的语境。
三、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与实践
(一)抢占网络文化主流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在常用的全媒体环境的各个环节上积极发声,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让网络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必须着力将引领和谐社会主旋律、体现正确政治方向、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专题融合到网站、平台中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导向功能。
(二)健全舆情应对工作机制
要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学校党委必须统一领导,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全面准确地掌握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并做好舆情分析预警工作,形成网络舆情工作的合力,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主动性和前瞻性。
在应对机制上,一是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机制,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监测舆情发展动向。二是应建立快速报告机制,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适时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应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分析跟踪舆论走向,判断舆情程度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搭建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校师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在舆情监测专业设备等硬件上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新媒体应用技术的培训,提高队伍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发挥实效。
(四)全面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虽然高校师生已经普遍掌握了网络技术,却未充分形成网络道德规范,在虚拟网络中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相对薄弱,容易造成其道德意识的弱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提升网络道德修养、实现网络道德自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加强高校教师网络道德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增强群体在网络上的价值认同,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实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教师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发挥稳定作用。
【本文系教工委项目“全媒体环境下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JGWXJCXCB2016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