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庭视角看二胎时代下女性抚育压力

2017-11-24刘继文简鑫源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育儿生育妇女

刘继文 简鑫源

从家庭视角看二胎时代下女性抚育压力

刘继文 简鑫源

普遍二孩政策施行后,选择生育二胎的女性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女性必将面临更大的抚育压力。家庭是妇女完成生育和抚育行为的载体,所以通过完善家庭支持系统来保证家庭功能对舒缓和释放妇女抚育二胎的压力具有极大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从家庭的视角检审妇女抚育压力成因,并试图从充分发挥家庭对妇女抚育过程的支持以及完善家庭外部支持以维护家庭功能的稳定两方面入手提出一些缓解压力的对策。

家庭支持 二胎 女性 抚育压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是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它标志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和二胎时代的到来。而处于调整和完善过程中的新的生育政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取决于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但从2014年施行的“单独二孩”政策取得的效果来看,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全国目前仅有70万符合条件的夫妻提交了生育二胎的申请,比预计数目低了70%,并未达到预期生育水平。多项调查研究显示,在与新的生育政策配套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形成、保险制度等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二胎带来包括经济和时间两方面的抚育压力是阻碍妇女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生育二胎会给女性带来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经济压力,据信息时报协同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开展的关于“广州市民‘单独二孩’经济成本”的调查显示,经济压力是影响受访者生育决策的最主要压力,占比达到64.15%。中国社科院早在2005年就公布过相关数据,中国父母把孩子带大到16岁的抚养总成本平均已达25万元,如果再算上孩子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这一数字达49万元。如今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费用的不断增加,养育一个孩子需要的经济成本远超十年前的数字。

其次是时间和精力,生育二胎后母亲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家庭和新宝宝,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女性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发挥和自身成长。同时家庭抚育将女性的活动范围和人际交往局限于家庭和社区,这就相对剥夺了了女性提升自我和展现自我的机会,这也很有可能导致妇女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合出现问题。

另外,生育二胎也将意味着已然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生育等为由侵犯其劳动权益,但现实生活中,生育确实是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妇女遭受职场隐性歧视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预见,“普遍二孩”政策实施后,生育二胎的女性在就业市场将更受排挤,从而加剧抚育二胎的经济压力。

二、透过家庭支持的视角分析压力成因

父母双方育儿责任的失衡。除了生物基础上的“生”需要两性作为共同主体之外,一个完整的抚育团体也必须包括两性的合作。孩子成长需要全盘的生活教育,而全盘的生活教育又必须给予全盘生活的家庭单位。父亲忙于工作而忽视家庭抚育的参与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危害,例如男孩子就无法从母亲那里获得他所需的全部生活方式。因此,家庭抚育过程必须由父母双方共同参与,男女双方的抚育责任必须得到均衡。但无论从社会理念还是国家政策法规来看,当下的社会分工还是倾向于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目前中国国家层面的法律仅规定母亲有产假,对父亲的育儿假却没有明确规定,这就直接将女性摆在了育儿责任的主体地位,相对淡化了父亲的育儿责任。男性更多地选择承担经济支撑的角色而将家庭照顾和教育等责任全部留给了女性,这不仅使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而限制了个人发展,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养老压力加剧养小压力。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整个社会中老年人口比重激增,快速增长的老龄化和严重滞后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社会养老不能满足快速老龄化的需要,因此当代青年面临着极大的养老压力。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下的80、90后,一对夫妻甚至有四位父母需要赡养。如果他们再选择生育二胎,养老压力和养小压力同时落到一对夫妇肩上,无论从经济还是精力上都会让他们不堪负荷。在当下养老保障体系和家庭福利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在家庭养老方面所需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会加重已生育二胎家庭的抚育压力以及影响到未生育二胎家庭的生育意愿。

家庭责任和工作责任的失衡。角色冲突理论认为,扮演多重角色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矛盾。工作中的男女身负职员和家长双重身份,他们有时必须在家庭责任和工作责任中作出选择,例如在加班和陪孩子之间只能二选其一。现代性的生活和市场经济下的压力破坏了个人生活的完整性,个人在安排时间时不得不将工作放在首位。而我国又缺少平衡工作和家庭两者关系的政策法规和公共福利,这就使得男性过多地投入于工作中而在家庭抚育中角色相对缺失,同时女性面料的情况更是矛盾:完全投入家庭会限制个人发展,职业女性又难以承担抚育责任。

支持家庭维系与发展的社会外部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因子,家庭的抚育对象也不仅仅是家庭成员,更是社会的新一代主体。因此抚育后代不应该只是家庭责任,更是社会责任。但中国目前缺少系统完善的支持家庭维系与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公共福利制度不健全以及社会组织和社区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方面,这就使得许多责任最终都下沉到家庭而得不到社会分担,家庭抚育压力不断增加。

三、释放女性抚育压力:内外部家庭支持系统的构建

对于如何缓解二胎时代下女性的抚育压力,家庭支持只是一个维度和侧面,但家庭是妇女最能真切感受到的,对妇女抚育行为影响最大的支持来源,其他方面的支持和减压手法也都必须最终落实到家庭这个载体。而家庭支持系统包括内部支持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两部分,所以释放女性抚育压力必须从充分发挥家庭内部对妇女抚育过程的支持以及完善家庭外部支持以维护家庭功能的稳定两方面入手。以此为依托,并结合前述家庭视角下压力的成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从社会观念和法律政策两个层面平衡父母双亲在家庭中的育儿责任。首先,通过大众传媒和各种教育,在全社会尤其是男性群体中形成“尊重女性”、“社会性别平等”、“男女共担家庭责任”的社会文化,逐渐消除久存于中国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其次,要从法律层面明确规定父亲的育儿假,将男性带薪护理纳入社会保险系统,以强化父亲的育儿责任和主体意识。家庭抚育不再单方面依赖女性休假完成,男女公平分担家庭抚育责任,也就意味着女性可以公平分担工作责任。这样既可以减轻原本大部分压在妇女肩上的照顾和教育子女的压力,而且将对减少就业市场对“三期”女职工的就业歧视产生巨大作用。与此同时,男性育儿假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双重属性,其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需要国家将其明确纳入法律,另一方面也需要男性转变观念,确实利用它来分担女性生育后的照顾和抚育劳动。无论是政府、用人单位还是男人、女人,都需要破除传统的性别歧视、分工固化等错误观念,这才是男性育儿假制度能够确立并有效发挥作用的文化基础。

第二,合理发挥隔代辅助抚育的作用。随着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隔代抚育成为家庭抚育的一个重要方式。但由于隔代抚育存在祖辈溺爱、教育素质不足、缺乏正确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问题,部分父母并不愿意将孩子交给祖辈照顾,而选择了祖辈抚育的家庭也长因鱼儿观念冲突的原因而产生新的家庭问题,因此隔代抚育很多时候并未能很好地减轻父辈抚育压力。合理地发挥隔代辅助父辈抚育的作用应当基于祖辈育儿能力的提升和祖辈父辈的沟通合作,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学校、社区等要加强对家长尤其是祖辈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技术;政府要健全对于隔代抚育现象的政府导向法律制度;祖辈和父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明确共同的教育目标,形成统一的教育标准。当隔代抚育的作用得以合理发挥时,父辈的家庭抚育压力将大大减轻。

第三,社区应完善自身职能以减轻女性压力。一方面,社区应积极开展各种交流互助活动,例如组织孩子处于婴儿期的母亲成立互助小组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她们抚育技能的提升,也为其加强人际交往和社会融合以及减轻心理压力提供渠道。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社区家庭服务”也将对减轻妇女抚育压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提供临时照看服务、母婴健康检查和医疗服务等。

第四,国家应制定促进家庭和工作相平衡的公共政策。通过制定公共政策的方式,组织用工单位创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保证工作中的父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家庭责任,实现家庭责任和工作责任的和谐统一。例如规定已婚职员每年享有家庭休假;制定弹性工作时间、允许家庭电脑办公;要求工作单位为职员尚在幼儿期的孩子提供照看场所,允许职员带孩子上班等。

第五,政府应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以维持家庭功能的稳定和提升。目前,政府已经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就业服务等纳入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现在应进一步将保育事业、养老事业,家庭服务事业等切实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保育方面,政府要切实落实对女性的生育保护,包括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健康保护,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生育和抚育补贴;养老方面,要加大社会养老资金投入,提供老年医疗救助服务,通过减轻养老压力来间接缓解养小压力;家庭服务方面,要制定全面的家庭照顾计划,包括婴幼儿照顾、病人照顾、老人照顾等,从多个方面减低家庭风险和家庭负担。

[1]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3~35.

[2]唐灿,张建.家庭问题与社会责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6~151.

[3]林建军.从性别和家庭视角看“单独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14(3).

[4]佟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个人、家庭和国家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12(2).

[5]程雅馨,何勤.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形势下女性生育二孩意愿与女性权益保护[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04).

[6]茅倬彦,罗昊.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3(01).

[7]叶文振.“单独二胎”生育政策的女性学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继文,男,本科,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简鑫源,女,本科,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性别。

猜你喜欢

育儿生育妇女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偷偷摸摸育儿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当代妇女的工作
育儿神器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