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道主义”思考

2017-11-24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本质马克思

曹 丹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道主义”思考

曹 丹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他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优秀遗产,尤其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最终超越了此前所有的人道主义,给人道主义赋予了全新的活力和内涵。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逻辑基础,其落脚点是人类的现实生活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和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当代的我们重视“以人为本”,就是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命题。

马克思 人道主义 实践 现实

人道主义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源远流长,通过对西方人道主义发展史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道主义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永恒的、不变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他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优秀遗产,并且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得以超越此前所有的人道主义,给予了人道主义全新的活力和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看,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根本的问题为自己的出发点和主要任务,将全人类的自由发展和解放作为自己“人道主义理想”实现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和处境进行了深刻剖析,对人类未来的生活作了展示和规划,并且提出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逻辑基础,以人类的现实生活过程为落脚点,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当代的我们重视“以人为本”,就是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新视界中,没有“人学的空场”,人是始终“在场”的。

一、西方哲学的“人道主义”传统

哲学是关于人的思考,古希腊哲学虽然一直在寻求世界的本原,并没有把人放到中心的位置,但是对于人及其生命形式却不乏深刻的反思。苏格拉底要求“认识你自己”,普罗泰戈拉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将人与社会生活联结起来,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中世纪的宗教灰暗中解放出来,提出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可以说近代哲学发现了人,自那以后哲学总是伴随着对人的思考的。然而,这样的思考总是停留在发现人的踪影的阶段,并没有真正的找到人、了解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是经历了文艺复兴思想的解放,然而这个“我在”究竟人是在哪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况且上帝依然还有着无上的地位。启蒙前后,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契约的问题,可人仍是国家的、社会的、政治的附属品而已。康德哥白尼革命给了人以新的希望,又将人置于道德哲学控制之下。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市民社会又受到绝对精神、受到国家的统治。直到费尔巴哈人本学,人道主义问题才开始崭露头角,然而其“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去理解。”若说从前的西方哲学只是提供了“人道主义”的背景,那么马克思的思想确实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影响,但又超越了他们关于“人”的思考。

二、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逻辑基础,其落脚点是人类的现实生活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对“人”的理解不同是区别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和传统人道主义的关键。传统的人道主义对人的理解囿于传统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归于宗教的神,物质实体,或是绝对精神。这些观点对人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人的本质中的某一单一属性,因此是抽象化、片面化的。马克思以“人的根本在于人本身”的观点,变革了以往对于人的理解,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即人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面对马克思的著作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人要摆脱束缚必须要解脱旧的关系,恢复人的自由。马克思把现实的政治当作矛头来批判,要立足现实的“人”,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只有明白人的根本就在于人本身这一道理才能使理论掌握群众。关于异化,马克思详细的分析并指出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四种异化,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状况之下,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占有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关于私有财产,这关乎着人民的利益,人的思想以及行动上的解放,马克思揭露私有财产的深刻内涵,现有生产与分工的不合理性,把资本对人民的不公平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展现的淋漓尽致。关于共产主义,马克思第一次全面探讨和阐发了他的新世界观。他认为,共产主义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人类自身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下人们才可以不受劳动和资本的奴役,从而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可以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所以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三、“人道主义”在当代的现实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可以说受其“人道主义”的思想启发,掀起过几次重要的人道主义思潮。有学者总结为由卢卡奇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潮;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前苏联人道主义思潮;以及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对于人道主义问题的思考。分析我国的人道主义思考,具有着“文化大革命”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背景,总体上都是关注作为主体的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地位、人道史观等等内容。我认为,时至今日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相关思考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作用。

首先,马克思说过,思考到他那里绝没终结,他的理论也不是终极标准。我们接受到的是马克思的理论根基、理论立场和理论精神,他的许多理论仍有重要意义甚至仍然适用于今天的社会,更有一些理论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我们接受和发展他的思想对于今天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政策上调动人的主体性、实践、才能等等,以人为中心和目的促进了社会的长足发展。第二,人道主义的关注促进理论界和现实政策的进步。人道主义问题、人的中心和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国内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调和立场,引导学界在正确的路途中去关注社会问题、经济状况和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另外,受人道主义思想影响,我国发展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并且在实现“中国梦”的崛起目标中始终坚持“每一个人”的立场,使社会稳定前行。第三,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现实实践,人道主义思想必然走一条不停歇的历史发展路线。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不断随社会现实状况而发展的,我们也一直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基础理论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块寻求“中国梦”的实现,这是一条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持续的路。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06).

[5]郁建兴.人道主义批判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J].哲学研究,2004(3).

[6]赵兴良.马克思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13(9).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曹丹(1992-),女,汉族,黑龙江人,研究生在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跟踪导练(一)5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