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

2017-11-24魏远华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学科

魏远华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

魏远华

语文学科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一门学科,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人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培养方面。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的实际意义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做出了一些探讨。

中学语文 人文素养 培养渗透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育人先育德,这里的“德”不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还是让学生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高尚的审美情操以及积极向上的个性。这种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引导学生去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实际意义

(一)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传统语文课,只是单纯的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撇开了人文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追求的是学生一味的读写背,让学生在重复的练习中失去了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载体,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将语文的人文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累的语文知识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丰富学生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

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因为语文是拥有很多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积累,这些对语文课程乃至所有课程的教学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积极影响。不断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际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的人文积累让学生自身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了人文素养的积累,因为脱离了课本文章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会让语文失去了其最大的特点,变成一个思想教育课。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探索实践

(一)发掘课本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情感

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离不开课本的,教材所选的文章都具有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值得教师去引导学生去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去积累。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笔者就没有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去进行教学,而是按照文章描述的不同的爱来进行引导学生。比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深情的表达了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时光的怀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子女的爱表达的深刻细腻,从平凡事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余秋雨先生的《信客》讲述了作为普通职业的信客,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这些文章中所描绘的人文情感正是学生所需要培养的,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并且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行学生的感情积累。

(二)充满人文问题设置,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而且还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思考。比如笔者在八年级下册第一课《藤野先生》的课堂教学中,就会在课前引导时问学生“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品味文章,然后在课程中向学生提问“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回答,最后在进行过文章的整体学习之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作者最感激,给予其鼓励的教师之一?”。通过这些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说描绘的师生情感以及在那个年代背景下作者弃医从文的精神。

(三)鼓励学生积累,丰富教学活动

人文素养不是简单的几个精神拼凑而成的,而需要丰富的情感来进行学生人格的塑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积累。中外名著、当代的文学经典作品都是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通过文章的形式展现出来,对这些课外阅读的品味细读,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笔者在班级内部定期举行教学活动,通过书法、文学鉴赏和名著阅读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积累,这样逐渐的熏陶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三、结语

中学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如何引导月生去感受体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实现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渗透人文素养,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1]丁学斌.语文教育的内核是什么[J].中学教学参考,2016.

[2]武辰阳.教育:跨越功利主义,复归人性关怀[J].现代教育科学,2017.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人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超学科”来啦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