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回归原点探究
2017-11-24森王
黄 森王 琼
高中文言文教学回归原点探究
黄 森1王 琼2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语文教学的原点为依据,试着以“文言文教学现状”为入手,以”朗读、悟读”文言文“二读法”为抓手,让高中文言文教学回归原点。
高中 文言文 教学 读书方法
何谓语文教学?无非是教学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过程中掌握读书、写作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底线。现在的语文教学是什么样子呢?课堂上学生来不及读书就听讲、就写作,课后以大量的习题替代读书。读书的荒废,不仅误人子弟,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到致命伤害。
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应该提出一个浅近而务实的口号:少做练习多读书、写作,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功利性相当强,教学以考为目标。由于历年来,高考文言文题型较为固定,考查内容也固定。比如高考通常是要求学生阅读一篇500字左右的文言文,判断文中的实词解释的正误;辨析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正误;翻译文言句子,考查文言断句。所以,部分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紧紧围绕高考考点来教学,将一篇篇文句优美的,饱含文化底蕴的文言文,当作考试材料来对待。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文言基础知识,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学方法上,串讲课文,逐段逐字地翻译课文,还要求学生将课文翻译记住。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回归原点的策略
(一)回归原点,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
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反观古人,却比我们做得好,古人在学习文言文时,极其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领悟文章意思,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培养学生断句能力。朗读文言文时,除了按文章标点作出恰当停顿之外,还应处理好句中词语间的组合关系,通过相应的停歇体现出内部层次,使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和语调和谐统一起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否,很多时候就看对句读和重音的处理如何。判断句读,读准重音,不仅能显现文章的形象美、音乐美和逻辑美,也能读出课文的情感来。
(二)回归原点,悟读课文,感受精彩
古典文学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淘沙炼金,去粗取精,如《史记》、《论语》等,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这些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表现出来的是独特语言形式,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由此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不知不觉间情感会变得雅致、俊朗、博大。古文是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情思的文章,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领悟了就能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文言文教学中,在学生们领悟了作者的思想之后,教师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价值,感悟文本所蕴含的精神,培养学生们优秀的思想品质。然后再把这些形成语言文字积累起来,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意义就会变得普遍而深远了。如学《口技》,我们领略了口技人精湛的技艺,老师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口技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精湛的技艺?学生们自然就会答出靠的是勤学苦练,靠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若是学生们再能举出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奥运冠军李小双等人勤学苦练成功的例子,就更能激起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学会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回归原点,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比如通过《楚辞》让我们学习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蕴含追求理想人生的那份执着;通过了解孟子那种“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政府重视民生的意义;通过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少安书》明白他虽处逆境仍发愤报效社会的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五人墓碑记》,感受“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责任意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将高中文言文教学回归原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真正地统一起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将我所倡导的“二读法”和品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都能得到提升。
[1]汪在全.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2]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1.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2.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