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村文化发展研究

2017-11-24赵宏燕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文化

赵宏燕

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村文化发展研究

赵宏燕

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必须推进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乡村文化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融合;另一方面,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不断丢失、恢复与发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建设路径在这一深刻转型中不断发生变化。城镇化作为目前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致使乡村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城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何合理处理这两个矛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乡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解决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新型城镇化中乡村文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介绍了乡村文化自觉性的重要作用,从而力图找到乡村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发展之路。

城镇化 乡村文化 文化自觉

文化是乡村的内在灵魂与核心驱动。新型城镇化让乡村的载体与服务功能日益提升,虽然为乡村文化的传承提供机遇,同时也对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将乡村文化作为生产要素链接到新型城镇化整体建设规划中,把城镇化个性建设与乡村文化的自身建设完美结合,仍是我们目前必须重点解决的时代命题。

一、新型城镇化中乡村文化的生存现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田园风光总是令人迷醉。中国有着深厚的农业社会文明史,农业文明造就了具有田园特色的乡村文化。与其相对应的是城市文化,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也有城市文化。两种文化同时存在,相互关联。乡村文化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的根基,一代代读书人由科举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然后又以告老还乡的方式从城市回归乡里。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由这些士人墨客不断传播而交融。在这些人中很多就是著名的乡绅群体,他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主,不仅仅在经济上有较高的地位,而且在行为规范上带给广大农民深远的影响,他们是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启蒙者、传承者和发展者。乡绅以自己的修身齐家思想来指导农民如何行动,这是乡村社会趋向稳定的社会基础,进而形成了稳态的乡村文化。

不同的时代土壤培植出了不一样的文化类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将农民稳定地集中于某地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在这一时期,党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干部,他们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团结互助的新时期的乡村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其中大量的先锋队员基本是农村中的精英人士,他们的离开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很大的损失。再后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更好的公共服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城乡差距,越来越驱赶着人们向城镇聚集,造成乡村文化生长的土壤——村庄逐渐消失。与此同时,西方意识形态与西方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洪流进入到我们国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这些原因都阻碍着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城镇化如火如荼推进的同时,我们突然发现一味地让农民进入城市,消灭农村,并没有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恰恰相反,频发的“城市病”引起人们的反思:城镇化不是人类发展的惟一路径,保护乡村及让乡村文化延续同样很重要。中国乡村及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虽然历史发展到今天,不可能让中国的经济退回到依靠农村和乡村文化支撑前进,但也不可以否认,我们需要乡村文化,城镇化和保护乡村文化两者是可以调和的。俗话说“离土不离乡”,乡村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源,在城镇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重视起、保护好乡村文化。

二、乡村文化需要文化自觉

费孝通老先生的许多理论影响深远,他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中首次谈到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他强调无论生活在哪一种文化圈中,都应当对自身生活的文化怀有尊重、爱护、自信的情感,要明白清楚自身所处的文化的源头、特色以及它的未来走向。不包含文化回归的意思,更不是要主张“复旧”,当然更反对历史虚无,也不支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乡村文化自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一个在传统、历史、记忆与居住空间相割裂的状态下的文化再造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有情”、“有义”、“有责”的社会共同体,强调以人为本。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由于文化建设的缺失,城市病频发,乡村文化中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邻里互助、远亲不如近邻的融洽和谐,无不是现代城市生活缺失的部分。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根基的支撑,这个根基就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需要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清楚自己的来源、去往。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每一个著名的城市国家没有一个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那么在今天千城一景的中国,怎样使自己的城镇独有特色,这就离不开自己独有的乡村文化特色,比如安徽的青砖白墙、云南的竹楼、北方传统的四合院等等,这正是新型城镇化推进中需要树立的乡村文化自觉,塑造独一无二的文化标志形象、丰富深化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传统乡村文化思维下人的素质,把当地的乡村文化特色纳入新城镇规划当中,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城镇。

只有乡村文化具备了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更好的为城镇化建设服务,才能更好的地明确自己的传承发展方向,在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也能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有效的借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三、乡村文化未来的道路选择

城镇化不是城市消灭乡村的运动,不能想当然地运用所谓标准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取代既有的乡村发展规律,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在对待乡村文化的发展上,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以自己的特色为依托,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具体来说:一方面,我们应加强树立乡村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乡村不同于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亲近。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乡村旅游业也是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生态的内在需求的体现。农耕文明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城镇化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形态,身处这一变革中的乡村文化的命运牢牢地与变革推动者的文化发展观念维系在一起,乡村文化可以说是新型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城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模式,我们既然清醒到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应该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乡村文化就是很好的选择。树立起乡村文化的自主意识,利用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的共生演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进行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正是乡村文化产业实现特色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而实现特色化发展的前提就是保护文化的真实性,乡村文化之所以能够对城市人群和异质文化群体产生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纯真和本原的品质。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真实的文化表现,建设具有特色的旅游城镇,以本地区特有乡村文化进行设计、建设、宣传等,再加上能够代表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产品产业化生产、销售来实现新型城镇转化。

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中国乡村文化逐渐丧失,但矛盾的是,乡村文化又在这种夹缝中顽强发展壮大,这种看似扭曲的情况,却正是当前乡村文化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体现了乡村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现代化和城镇化作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农村深入扩展,对把农村建设成怀旧式田园以及古典庄园的幻想在现实面前必然破灭;另一方面,乡村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又决定了乡村文化自我调整更新能力,这又致使其可以长期存在和不可被替代,因此,企图灭亡传统乡村文化,让城市完全取代乡村,既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认识并遵循乡村文化和现代城镇化的发展变革的规律,才能有效地避免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简单粗暴的不合理做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乡村文化发展进程中保守倒退的和不切实际空想的错误思想,从而真正达成乡村文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推进乡村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城镇化的建设过程加速了乡村文化的衰落。农民离土向城镇流动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乡村及其文化令无数人牵魂。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主流的国情下,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应给乡村留下一席之路,优秀乡村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对于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言喻的积极作用,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城市与乡村共同的繁荣发展。

[1]王钧林.近代乡村文化的衰落[J].学术月刊,1995(10).

[2]张劲松.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文化的延续[J].新视野,2015(1).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03).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宏燕(1994-),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在读硕士,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城镇化建设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