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媒介与《阅微草堂笔记》的传播

2017-11-24刘美玲

长江丛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纪昀草堂笔记

刘美玲

简述媒介与《阅微草堂笔记》的传播

刘美玲

《阅微草堂笔记》的传播两百年来一直持续着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深度上实现了自身的纵向研究,在广度上逐渐向各交叉学科延伸。而这些变化的背后媒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论文正是通过梳理清代、民国、当代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媒介状况揭示媒介对《阅微》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媒介 《阅微草堂笔记》 传播

《阅微草堂笔记》(简称《阅微》)为清代鸿儒纪昀所著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这五部。晚年的纪昀本不想著书,即使偶尔为别人撰写序文或碑文、墓表之类的文章,也将文稿随手弃掷,对于《阅微》亦认为“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①然而就是这部被纪昀所言消闲之作却在“属草未定,遂为书肆所窃刊”并很快在市面上传播开来,而这传播一直持续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并还将延续下去。

关于《阅微》得以传播开来的原因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辩,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②在这里鲁迅充分肯定了《阅微》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指出纪昀这位既是一代名儒又曾是手持科考权衡之人在《阅微》传播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除上述两个原因之外还有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因素那就是《阅微》只有借助某种中介才能得以呈现在阅读者面前,而这种中介就是媒介。《汉语大词典》对媒介一词的解释为“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我们读者与《阅微》发生关联正是通过媒介的作用,而在这里媒介可以理解为《阅微》的物质载体。物质载体的不同对《阅微》传播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于翠玲教授撰写的《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一书中曾指出“中国典籍的载体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从甲骨、金石、竹帛,到纸写本、雕印本,再到机械复制本。每一次载体形式的变化,对于典籍的传播、读者的接受、社会信息的流通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③本论文就是通过梳理从清代以来不同的物质载体即媒介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对《阅微》传播产生的影响。纵观《阅微》媒介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为因复制技术的不同而造成版本的不同,而不同的版本对《阅微》的传播也大不相同。

一、清代手工出版为主的传播

(一)手写本、单行本

《阅微》是纪昀大概十年间陆续写成的。“又作《如是我闻》,又作《槐西杂志》皆为坊贾刊行……此前三书,甫经脱稿,即为钞婿私写去,脱问误字,往往而有”由上述文字可见自从乾隆五十四年开始创作以来就有了手写本和单行本的问世。从作为传播媒介的角度来讲,手写本本身几乎可以达到与原著极为接近的地步,但是从效率而言则不免不尽如意尤其是当出现“求索甚众”的局面。依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讲《阅微》问世的单行和手抄本质量也甚为堪忧。在这种情况下,合刊本应时而生。

(二)木刻合刊本

木刻合刊本具有代表性是以下几种。嘉庆五年盛时彦在北平首刻唯一一本纪昀亲自检视校对的合刊本,是最值得信赖的版本,也是后来流传的各版的“祖本”。嘉庆二十一年盛时彦在北平重刻,此版装帧精致而且字体清晰俊秀,属上乘之版本。道光十五年纪树馥在羊城重刻“从索是书者众,因重铸版”。此外还有道光二十七年小蓬莱山馆出版的巾箱本。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方便,也可放在衣袖之内。正是这些版本的使得《阅微》更便于传播。

二、民国时期机械出版为主的传播

民国时期利用机械印刷出版的新技术已经逐渐受到出版者的重视,其实早在同治十二年《申报》中就有一篇标题为《铅字印书宜用机器论》的文章。在文中指出“然中国以木刊子,恐易于残缺,今西人以铅铸字,似更难于朽坏。中国之印刷尚借人工,西人之印刷则用机器。以机器代人工,则一人可敌十人之力。”④在这样的大背景新技术渐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而降低了印刷成本随之而来印刷质量和效率也大幅度得到提高,这也为《阅微》的出版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著名的学者如蔡元培、朱益明等撰文对《阅微》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已知的资料查明在民国短短的几十年间,印刷发行《阅微》的出版社就有三十多家。这里分析一种较为有特色的版本。

民国七年上海会文堂出版了《详注阅微草堂笔记》这一版本中蔡元培先生曾作序言讲到:会文堂将《阅微草堂笔记》详细作注而刊印,这与曾刊印过的石头记评本,聊斋志异注本相类似。在这里将《阅微》与“风行天下,万口传诵”的《聊斋志异》和“风行几于家置一编”的《石头记》相提并论,使得该版本更加受到民间大众的欢迎。在历史上为小说作评注曾大大促进了明清时通俗小说的流传,而这种评注的传播功能主要源于对作品内容的详细注解从而起到辅助阅读的效果,而在《阅微》中其包含的内容和蕴含的思想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民众来说有一定的障碍,而采用注释本出版无疑会使《阅微》变得容易理解,而且注本考证书中故事或人物的来历、某字读音意义等内容对读者来说更是裨益不浅,由此也扩大了《阅微》的普及和流传的范围。而这一版本从民国七年开始到民国二十年已经在版到第十九版。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这种注释本对《阅微》的传播所起的推动作用。

三、当代电子媒介为特色的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阅微》的传播载体不再拘泥于纸质的印刷媒介而出现了电子版本,这种电子版本“改变了信息承载的物质形式,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⑤在例如百度、谷歌、360等各大搜索网站中都可以轻松获取,而当下随着手机的普及和使用,也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和在线阅读。电子版本因拥有快捷便利的优点迅速被人所接受,尤其是被年轻人所钟爱,成为查阅和阅读的首选。也正如麦克卢汉所指出的:“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里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⑥

如果说电子版本极大地拓展了《阅微》传播的辐射范围,那么关于《阅微》的各种研究则拓宽了《阅微》的深度。以中国知网为例据可查找的论文就有两百多篇这些论文运用不同的视角和采用交叉学科的知识对《阅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此外还有龙源、万方、维普的等多种电子期刊数据库收录和刊载有关《阅微》的各种论文,同时相对应的纸质期刊也发行,方便各个领域的读者查阅。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在国内热播,掀起了电视收看热潮,各大出版社业也紧紧抓住这一商机,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16年这短短的十几年间,以前出版过《阅微》的多家出版社几乎进行了再版,另有30余家出版社又重新出版了该书。在这里“以电视作为电子媒介的典型”以其独特的影响力促进了《阅微》纸质版本的发行。也正是得益于这两种媒介的合力使得《阅微》的传播之路更为宽广。

总之,《阅微》的传播在时间上从清代一直延续下来,从空间上从最初集中地北京和羊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从深度上实现了作品内容本身的纵向研究在广度上也逐步向交叉学科延伸。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的背后媒介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正是本论文探讨的目的所在。

注释: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54.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72.

③于翠玲.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

④于翠玲.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47.

⑤于翠玲.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8.

⑥于翠玲.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纪昀草堂笔记
草堂旧事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来时雾散尽
吟雪
薪草堂由来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由对立走向友善
我的自然笔记(一)
纪昀的批评理念与诗歌批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