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歌唱发音心理活动的探究
2017-11-24黄凰
黄 凰
对歌唱发音心理活动的探究
黄 凰
歌唱是以人为乐器,通过乐器的各个部分协调工作而产生的过程,是从心理上来控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假如有不良的心理情绪就会影响歌唱的发音。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歌唱心理活动一直支配着演唱欲望、技巧和歌唱感觉、记忆 。因此,把歌唱发音与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科学的发音,从而对声乐作品有完美地诠释。
歌唱 心理活动 演唱技巧 歌唱感觉
一、对歌唱发音心理障碍的分析
歌唱的心理障碍会破坏歌曲演唱的完整性,降低演唱者的歌唱欲望,必须清楚心理障碍,才能提高声乐水平。心理障碍分以下几种。
(一)反应迟钝
在声乐课堂上,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老师运用各种方法去讲解发声,甚至反复地做范唱,学生发出的声音每一遍都没有变化,任然是错误的。他们难以理解老师教学方法,反应太慢太迟钝,老师上课也备受煎熬。这样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大脑达不到兴奋的状态,一般老师会认为这类学生不太适合学习声乐。也有些特例的学生平时性格很开朗,一到声乐课上就反应不过来,变得愚钝。造成此情况的原因大致是以下四种。
1、缺乏演唱欲望
演唱欲望是歌唱的前提条件。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有演唱欲望的同学眼神都是灵动的,自己想唱,通过老师的点播,找到正确的发声方法,歌唱学习进步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相反,学生没有歌唱欲望,对声乐课也不敢兴趣,他是没法学到东西的。根据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得出结论:演唱欲望越强,大脑皮层的神经就越兴奋,在课堂中的反应就越快;歌唱欲望越弱,就越抑制大脑皮层神经活动,反应也就越慢。
2、缺乏演唱激情
在舞台表演中,许多同学蹑手蹑脚不敢表演,思想太复杂,情绪被束缚,这就是缺乏演唱激情的表现。激情会冲破束缚,使人摆脱僵局自由地歌唱。笔者在声乐课堂中曾经遇见过这样一位学生,练高音区时老是挤嗓子唱得很费劲,但在她演唱《黄水谣》“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中的“家”在歌曲中能唱得通畅,有力。同样的音高单独换母音练习确不行,这说明她在演唱歌曲时是激动而深情的,把祖国江山遭敌寇践踏和人们悲惨的生活情境表现得淋漓精致。
3、缺乏歌唱意念
歌唱的意念指的是丰富的想象力,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强调声音位置要高,气息往下叹,其实这就是一个意念,指的是上下对抗的作用。这种意念让气息往下沉,高音更容易唱,当遇到更大的作品时,学生有了稳定的意念状态,也不会有害怕之心,在演唱高难度的歌曲上也能够轻松驾驭。
4、缺乏胆量
刚刚接触声乐的同学,害怕唱出错误的声音,因此,在声乐课堂上不敢张嘴唱歌。好的歌唱状态是心情放松加上身体歌唱肌群协调的配合所发出的通透声音。如果过于紧张,会造成声带周围的肌肉僵硬,导致出现挤压的声音。解决紧张的问题,必须克服唱歌的恐惧感,不怕唱错,这也需要老师的耐心教导,让学生的思想上不要有负担,唱错了再重新来一遍。除此之外,学生要有勇气去面对声乐课堂上出现的错误。
(二)害怕登台
有很多学生站在舞台上面对着观众不敢唱歌,由于害怕造成心跳加速、手脚发抖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一唱歌直接跑调、忘记歌词。这都是思想负担过重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加演唱者的自信心,在课下加强练习,不懂的及时询问老师,做到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另外加强舞台实践,慢慢地喜欢上台演唱歌曲的感觉,做到爱观众并不是怕观众。这样,才会翻过“害怕舞台”这道坎儿,声乐艺术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二、重视歌唱发音的心理感觉
(一)听觉
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气流引起声带振动而发声,再通过空气的传播到演唱者的耳朵里,从而能轻松地辨别出音色、音量和音高。对于学习声乐的同学来说必须具备“好耳朵”,能辨别正确和错误的声音。对音色的感觉又近似对视觉感观颜色的感觉,声音由低到高用的力度不同,泛音频率不同,音色也就不同,有柔和如月光的音色,也有如金子般闪亮辉煌的音色,还有小鸟般声音清脆透亮的音色。音量的大小由力度决定,声音通过共鸣腔体的美化,变得饱满、圆润。演唱弱音时,小的共鸣点在共鸣腔体里振动。演唱强音时,整个共鸣腔体被唱满,声音的振动感变大,音色变得更明亮。演唱者对音高的认识是一种心理意识,在歌唱时,这种意识要提前,在音乐还没出来之前,脑海里就有标准音高,这样演唱才能与音乐相结合,歌唱发音才会准确无误。
(二)静觉与动觉
歌唱发音时,主要是横膈膜及周围的肌肉紧张,下巴、嘴巴、手和脚都要相应地放松。身体各部分肌肉放松和紧张都是相对的,这种状态也称为静觉与动觉的互为影响、互相依存。在歌唱中,歌唱的共鸣大小、音色暗亮、行腔吐字、气息运用都与静觉和动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身体保持稳定状态是歌唱训练中最基础的要求,在演唱曲目时歌唱者用心体会音乐作品内容,带着一颗平静的心融入真情实感去演唱歌曲,随着音符旋律的变化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与发声器官协调配合,把歌曲的情感表达做到极致。
(三)内视觉
对“视觉”的理解,一般是眼睛观察事物,不论是优美的舞蹈,还是漂亮的风景,都是通过眼睛传给大脑神经,从而人们得到精神愉悦的享受。在歌唱上有一种特殊的视觉,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把它称为内视觉。内视觉其实是歌唱发音训练的一种手段,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通过向内看,仿佛可以看到身体里的共鸣腔体,能清楚辨别声音在不同的位置发出不同的音色,这种感觉扩大了演唱的共鸣空间,赋予了通透、优美的艺术魅力。
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歌唱发音心理活动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常运用在声乐课堂中,对歌唱发音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里是乐意接受的。
在声乐教学中,笔者常常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去引导学生做发声训练。在教学方法上,不能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更不能照搬课本上的内容套用在学生身上,必须对每位同学进行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笔者在课堂上经常给同学们说“闻花的感觉”、“半打哈欠”、“上挂下落”等,这些都来源于生活,只要把它们适当地加入到歌唱训练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也会遇见声音发虚的同学,当遇见这种情况的学生,我会教她用“支点”,唱民族歌曲时,在中山庄的第一颗扣子处唱。唱美声唱法时,在中山装第二颗扣子处唱。为了保持声音的统一,换字也在支点上。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对歌唱要有一个清晰的系统概念,对学生采取鼓励式教学,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举例方式达到解决歌唱问题的目的。
四、表像与联想在歌唱发声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表象是视觉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储存在记忆中,当停止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记忆则会出现外界事物的大体特征或轮廓。比如去观看了一场精彩的动漫电影,在回家的路上不自觉想起电影中唯美的画面;听了一场音乐会,出音乐厅门口可以哼出主角演唱的片段;看一张字画,转眼间可以背着写下来。这些都称为表象,它是从感觉到思维再到认识的过程。歌唱演员正是靠表象加联想来调动歌唱肌能,演唱出完美的声音。客观的来说,把人当作机器,指挥哪块肌肉用劲和哪块肌肉不用劲是无效的工作。好的歌唱状态是心理与歌唱机体的协调配合,不能僵硬地去使蛮劲。声乐教师应当运用表象加联想的方法训练学生,如在歌唱中寻找头腔共鸣,试想把一个正方形的盒子放在头部,运用心理学的暗示方法,把声音唱在盒子里,气息往下叹,这样头腔共鸣的泛音将会出现,这是达到共鸣效果的最佳方法。
五、“记忆”对歌唱发音心理活动的意义
记忆在声乐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声乐是对记忆不断的积累过程,好的记忆即使老师不在身边也能通过自我调节发出正确的声音。娴熟的技巧通过记忆作用于艺术实践。声乐舞台实践中,记忆有以下几类。
(一)听觉记忆
当人们学习一首歌曲时,如果只听一遍,也只能记住大概的曲风和主旋律,这样的记忆很片面,需要反复听,才能记住节奏和音符。在歌唱发音上的学习也一样,学生应当集中精力在气息、发音、吐字上。记住正确发音产生的声音效果,便于课下巩固练习,声乐技巧的训练是反复重复正确发声状态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音色是辨别人物形象最好的参考物,妇女和儿童的声音大不相同;女人和小姑娘的音色也有明显区别;随着心情的变化,人的音色也会有细微的变化。为了能把人物塑造生动化,演唱者更要牢记生活中不同人物的声音形象。
(二)视觉形象记忆
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歌唱演员通过视觉记忆来获得技术和艺术的技艺。在歌唱技术方面,根据视觉记忆在歌唱发声器官的支配作用下所形成漂亮的音色。在歌剧表演中,演唱者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有乖巧懂事的喜儿,蛮横霸道的黄世仁,一个敢为爱情牺牲的女子水红莲等等,这些人物在歌唱者脑海里已经有了具体形象,在演唱歌曲时,把储存的记忆打开,再现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情绪记忆
在生活中,人们都会遇见让人高兴、哀愁、气愤、恐惧的事,这些情绪时时刻刻都相互转换、不断变化。想成为合格的演员,情绪的把握是关键,适当地表达情绪,能丰富歌曲内容、提高艺术品位。歌唱演员需要从生活里去提取真实感受,再通过情绪记忆抒发在演唱曲目中去,感受越真切,记忆就越深刻,歌唱才会和观众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歌唱发音心理活动在声乐训练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声音不是直接从喉咙里挤出来的,而是由人的心理去支配歌唱器官产生的悦耳的音色。这就需要演唱者不断地学习,注重培养自己的毅力(坚韧性和自觉性)。同时把心理活动中的听觉、静觉与动觉、内视觉、情绪记忆、听觉记忆、视觉形象记忆等贯穿在整个演唱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称为优秀的歌唱演员。
[1]王岱超.论高校声乐学习的智力因素[J].艺术科技,2013(6):370~371.
[2]高子晴.浅谈声乐表演中的情感理解[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11):63.
[3]邹建林.论音乐创作主体心理结构[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1):35~40.
[4]高晓辉.歌唱与歌唱的心理调控[J].音 乐 生活,2007(12):61~63.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