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原型批评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2017-11-24朱学庆

唐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夸父过客流浪汉

◎朱学庆

论原型批评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朱学庆

原型批评,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国家,结合当时心理学的成熟发展,形成了原型批评理论,拓展了文学分析的空间,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的心理活动。在今天的文学批评领域里,原型批评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致力于探究原型批评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对原型批评概念进行解说,通过利用原型批评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指出现今原型批评的局限性。

一、原型批评的概念解说

原型批评主要将非文学的泛文化内容融入文学批评的的试验中,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目的是为了发现和破解文学作品中藏着的密码,发掘潜在的神话模式。原型批评文学作品注重的不是作品内在的结构,而是作品与作品之间,作品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文学作品

《夸父逐日》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和对力量的追求,他的逐日行为也成为了人类希望征服自然,把握自身命运的典型。这一故事对人类集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逐日也成了原型意象在集体中形成了记忆。

(一)追逐原型及其演化模式

(1)追逐的基本模式

主语+位于+宾语

①主语为什么要发生追逐行为?

《夸父逐日》中,夸父为什么要追逐,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夸父想要知道太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太阳的速度快还是夸父的奔跑速度快?这出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想要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挑战自身力量的极限。文中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示和暗示,文中开头只是写了“夸父与日逐走……”,让人联想到夸父追逐太阳的情景。

②宾语为什么被选为被追逐的原因

夸父选择太阳作为追逐对象,在当时的思想潮流下,太阳被认为是给人类提供光和热的源头,人类意识到太阳的重要性,把征服太阳作为掌握命运的象征,因此夸父逐日是因为太阳有夸父想要追求的功能,是夸父用来衡量力量的对比物体。

③追逐是如何具体发生的

夸父逐日的过程是夸父一直追着太阳跑,渴了就喝江河的水,江河的水都喝尽了,然后继续追着太阳,直到太阳下山。最后夸父筋疲力尽,最终倒下了。

(2)对追逐的评价

夸父是人类对永不停息的追求塑造出来的形象,人类赋予他勇气、力量和惊人的魄力,但是夸父没有对实际进行客观的权衡,挑战的力量悬殊太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就这样,夸父的追逐被赋予了悲剧的含义。

(二)《过客》中的追逐原型分析

《过客》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流浪者的形象,他不知道自己的姓名,自己的家乡,路途的终点,他从懂事起就一直往前走。鲁迅先生通过对流浪汉的“走”来表现“追逐”,下面从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去分析《过客》中的追逐原型。

(1)《过客》中追逐的原型模式

①过客的形象

文中对流浪汉的形象描述大概是,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形象较为邋遢,眼神阴沉,头发凌乱,衣服破旧,典型的流浪形象。他一直向前走,对于老翁问的问题,他都以“不知道”回复。他就一直走,不能“回去”,也不能“停下来”,他说“前方”可能是花园,也可能是坟墓,他以“走”的方式进行“追逐”。

②过客的目的

在文中,鲁迅先生并没有给流浪汉设定一个“追逐”的目的,只是有一种声音在催促着他往前走,老翁也曾被这种声音召唤过,只不过老翁没有理会召唤,最后声音就消失了。这个声音其实就是生命内在的形式,是一种使命,正是这个使命催促着过客“一直往前走”。

③谓语的形式

过客这一生都在跟随着声音走,向着声音引导的方向,不停地走,明知道前面是坟墓,也坚持走下去。他靠着一路上的山山水水来维持生命。

(2)对《过客》中追逐原型的评价

第一,这是一个对宾语缺失的追逐,没有目的,这种前行只能发生在没有其他选择或者是不愿意有其他选择的过客身上,鲁迅先生通过对过客的描述,阐明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想法。

第二,在文中,鲁迅先生将“声音”作为“流浪汉”不断前行的唯一动力和依据,巧妙地让这种“追逐”方式、目的以及结果都让人产生了怀疑,让人不禁想,这条路应该怎么走?路的尽头到底有什么等待着流浪汉?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处境和前途也表示和迷茫,只有往前走才是当前确定的行为,这也是鲁迅先生表现悲剧精神的手法。

结语

原型批评并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唯一解读方式,但是借以原型批评,我们能够发掘到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更能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让读者跟作者心理相容。原型批评贯穿着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学史,融入到文学作品中,让人们能够将作品进行“解码”,发现作品的崭新视觉。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710105

猜你喜欢

夸父过客流浪汉
追日
挂职干部不能有“过客”心态
夸父追日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南京·碎影
生命中的重要过客
过客
爱情从这里开始
千里之外
追夸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