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

2017-11-24◎田

唐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创作

◎田 伟

高校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

◎田 伟

高校中文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汉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课堂讲授,对课外实践重视不足,以致与中文类专业学生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其中尤以文学创作最为明显,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思维简单,表达粗疏,通常是文本解读能力强,动笔写作却很困难。高校中文类专业必须重视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水平。

培养具有写作、研究和教学能力的学生是当前国内各大高校中文类专业的基本目标,其中写作也是中文类专业学生的最主要技能。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公布,为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垒基砌阶、立柱支梁。全国上下,文艺百花相互竞放。新形势下文学艺术事业的日渐繁荣使得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然而中文类专业学生在写作方面普遍存在着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和思维简单表达粗疏等问题,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作为高校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

2009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决定实施“书里书外:大学生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教学改革方案,以“学习·感悟·实践”三部曲为基本框架,既重书里的学习感悟,又重书外的采风体验和创作实践,以此来探寻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效果良好的基本保障,师资的缺乏势必导致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无法落地实施,培养目标更是无从谈起。“既会讲又会写的新型专业教师成为培养创作人才的急需。倡导研究与创作两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将是提高文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37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已达66.67%,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者占78.12%,已形成学缘分布广泛、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爱岗敬业的教师团队。专任教师群体中不乏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共进的青年教师,如伍明春、陈卫、赖彧煌、郗文倩、林强、雷文学等,正是因为他们的创作热情、在每一节课堂的传授和每一次课外的实践引领,点燃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更有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小说家陈希我、余岱宗等组建“创作+学术”型的教师队伍,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具有学院特色的“小说导读”“散文导读”“诗歌导读”等专业导论性课程,革新学生应试教育的写作模式。独有的“文学创作论”课程培养着学生创作敏感度和写作的生命体验。这一系列课程通过“创作+学术”型的教师队伍的开设,“既能建构文学创作人才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又能直接促进其创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太原日报)。

二、构建课内与课外融通的培养体系

“写作类课程理论性强、但训练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一现象是当前各大高校写作类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在整个中文专业中,中文写作课仍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较少的课时无法达到提高学生中文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而言,相较于贯穿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的文学史类课程,写作课仅开设一学年,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各种文体知识,显然写作人才的培养仅靠一学年的写作课堂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依靠的不仅仅是写作课,应当是在明晰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各种文体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门中文专业课程的互相补益和课外实践来提高,如“古代汉语”讲授诗律,学习古体诗创作,“现代汉语”讲授语法与词汇,学习字词句的构成方式,“文学史”讲授不同时期不同文体的出现及其特点等等,理论知识学习之余辅以“写作周”等实践环节,在学习写作基本理论和各种问题知识的同时,外出采风,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强化写作实践训练。

从2009年开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文学创作大赛,每年出版一本大奖赛的优秀作品集,至今已出版7套9本,即《沉默的歌唱》《时间的剪刀》《云起在他乡》《青春的纪程》《逐梦的流觞》《震颤的琴弦》和《生命的河流》,共计发表学生作品599篇。通过以赛带练,以奖促优,结集出版的方式,鼓励学生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通过设立基金的方式鼓励创作,如“林勤文学创作与研究奖励基金”和“郭福平诗歌创作基金”,奖励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面对当前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学院创建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在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开设“韵律清芳”“务心笔谈”等专栏,定期推送学生创作的散文、诗歌等优秀文学作品,让同学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欣赏点评,寻找亮点和盲区,共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三、搭建校内与校外协同的提升平台

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需要开放的创作视野和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培养方式方法,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六字方针,积极尝试打造人才培养的新型平台。

首先,为拓宽学生的创作视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常年开展“长安谈•作家进校园”活动,引进作家先进、创新的写作理念与思想,创造学生与作家深度对话的机会。2014年邀请林那北、林焱、陈希我、余岱宗等作家出席“围观小说”专场;2015年举办蔡崇达、韩少功、李洱、秋水、林宗龙等作家和诗人的专场活动;2016年举办萧春雷、葛水平、文珍和夏商等专场活动。年年搭建平台,既让青年学生与作家近距离对话,开放创作思路与视野,也让作家与学生一同分享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长安谈·作家进校园”现已成为校园文化品牌。

其次,自2015年暑期,依托地缘优势,学院开始组织优秀学生赴台,举办“两岸榕缘·文学行脚:‘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学研修营’”和“两岸榕缘·文创之旅: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研修营”活动,与台北市立大学、辅仁大学、东华大学等台湾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通过文学理论讲座、文学创作经验交流、文学采风和文创体验等方式,体验两岸风情,开阔审美视野,感悟文学情怀。与之相应的,学院2015年启动学生优秀作品入台计划:一是推动学生作品在台刊发,2015年与台湾著名刊物《国文天地》杂志共同策划“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小说作品特辑”,从2015年起(单月号)每期刊载一辑福建师大学生文学作品,至今已连刊14期90篇;二是推动学生文集在台出版,2015年4月,文学院选辑47篇学生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以《镜子的背面》为名在台湾结集出版,1000册作品集全部用于和台湾地区高中学校及大学中文系的交流。

第三,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根据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批示,文学院率先在全省高校发起“散文行动”,在全省高校产生重要影响。此次大赛优秀作品以《苔》和《看见自己》为书名结集出版,含各类作品212篇。从文学院自办的校内的文学创作大赛,到覆盖全省高校的“散文行动”,是文学创作人才培养途径一次极其有益的探索。

第四,实施“闽水泱泱”丛书出版计划。该套丛书分为三个系列,第一个系列为教师创作系列,第二个系列为校友创作系列,第三个系列为学生创作系列。该套丛书首次集中地推出在文学院工作以及在外就职的知名校友的文学作品,既是文学院教师群体创作实力的阶段性总结,亦通过作品的共同展示,了解知名校友的创作现状,深化知名校友与母校的学缘纽带联系,构建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为出发点的创作共同体,让在校与校外的文学院文学创作者的各种作品,从各个侧面体现文学院历史与现阶段教育学的成果性、成长性与标志性。该套丛书计划出版50本,现已面世30本 。《闽水泱泱》的出版,集中反映了学院文学创作群体空间的多维建构。

经过七年的探索实践,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的培养模式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参与到文学创作的行列中来。丰硕的成果昭示着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模式愈发成熟。前沿的课程改革、强大的师资队伍、多样的课外实践,充足的经费保障,为文学院以“繁荣校园文艺”为核心、以文学创作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为目标的育人工作平台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学生文艺创新实践集群化体系的形成,从而在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平台和更集中的优势中打造具有中文特色的文化品牌。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50007

猜你喜欢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创作
梅卓文学创作论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Learned Helplessness-A Devil that Prevents Us from Learning Well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咏 河 大
“取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