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批判:黑格尔现实概念之失
2017-11-24李滟茹
◎李滟茹
反思与批判:黑格尔现实概念之失
◎李滟茹
马克思现实概念的提出是对黑格尔现实概念基础上的批判性继承。黑格尔只是在思辨精神领域对现实给予阐释,而马克思的现实不仅表现为现存、现状,更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中人的感性活动,具有总体性、实践性。马克思对黑格尔现实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对中国道路也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黑格尔现实概念的本质内涵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诚然,黑格尔的现实概念也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明确提出,现实就是本质与实存的统一。然而,黑格尔的现实观则具有思辨主义的成分,从现实层面来讲,就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制度合理性做辩护。
古希腊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潜能”与“现实”的关系进行论述时,对现实内涵有所涉及。亚里士多德把现实做了两种角度的探析,一方面,他认为现实具有活动性,另一方面,他指出现实更倾向于存在性、目的性。后期,托马斯.阿奎那谈及上帝存在的证明时,认为“现实即纯粹活动的理论”。这就直接为黑格尔的现实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近代哲学时期,就现实的讨论尤为激烈。康德试图把现实性的观点运用到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辩论中,康德认为理念是一种超验的现象,在现实中不能得以说明,从而怀疑主义与理性主义矛盾逐步加深。
黑格尔一直试图寻求克制康德错误哲学观念的方法,黑格尔明确表明现实就是本质与实存的统一。黑格尔一直无法摆脱精神的枷锁,他的理念也终究会成为一种现实,这就使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光环越来越凸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是承认历史的重大作用的,黑格尔的现实观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展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进步,进而与形而上学观念分道扬镳。总体而言,黑格尔的现实是在思辨领域内得以阐释的。具体而言,首先,黑格尔注重现实的理想性。事实上,黑格尔寄希望于理念与现实的和解中对其理想性进行诠释,他还把理念视为绝对真理的存在。其次,现实具有能动性。这种循环往复、批判继承、永续发展正体现了黑格尔所谓的能动性。最后,黑格尔的现实是历史的产物。现实虽然表现为存在、现存,但是他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一物由外化到内化的渐进过程。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强调,“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很显然,黑格尔通过合理性与现实性达到某种和解为自身的法哲学作铺垫,同时,这种永远存活于思维范畴的现实,是一种不现实,是为当权者的政治制度有效统治来服务的,还原历史,就是为普鲁士王国在政治制度上作合理性辩护。因此黑格尔的现实具有保守性、滞后性等特征。
二、回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现实概念
马克思把哲学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类史上的变革,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对以往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就现实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从而指出,现实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体,不仅是实存与本质的有机结合更是在现存基础上的在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说过: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第一,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的主体性问题。黑格尔认为:“精神是现实的主体”,绝对精神、抽象思维笼罩着黑格尔的全部哲学思想,使其唯心主义的弊病日益显露。而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主体”,这就首先把哲学从精神王国拉回到现实世界。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这一最基本的主体,正是现实的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能使人与自然、人与人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第二,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现实是理性的演变观念。黑格尔的现实正是这种绝对精神通过自我扬弃而外化的产物,这种“圆圈式”的活动,终究要回到自身的逻辑起点。相反,马克思将现实视为矛盾的变革。立足现实、用于超越,打破常规把现实观从旧的枷锁中释放出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当然,万事万物无一例外不处于矛盾运动变化之中。第三,马克思从实践的视角,用哲学“改变世界”。无论黑格尔再怎样为自身辩护,现实就是现实,精神领域是无法触及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以往的哲学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现实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基本哲学话题,一方面要溯本清源,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一方面要解决当今社会各种现实问题。从理论视角看,马克思的现实观在实现对黑格尔现实的超越过程中极其复杂,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直观的简单的批判,更是一种理论上的升华,从解释世界到认识世界再到改变世界的过程。这种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外部反思的对现实的遮蔽,更致力于改变现存,勇于批判、超越的哲学精神。从现实视角看,中国道路的传承,中国精神的发扬都离不开马克思现实观的指导作用。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要立足于现实,立足于中国国情,扬中华民族精神,塑中国人民美好形象。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57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