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2017-11-24左晓慧

唐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者意识

◎左晓慧

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左晓慧

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在于对现有认识的质疑和批判,在批判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科学研究要具备问题意识。社会科学在于解释社会本质和运动规律,其研究的对象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特点。社会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不断拓展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问题意识的涵义

“问题意识”这个词是由“问题”和“意识”两个词语组成的。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问题”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中,“问题”一词有四种解释:①要求解答的题目;②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③关键、重点;④意外事故 。在这里的语境中,“问题”适用第二种涵义,即指疑难和矛盾,这一层意思也是“问题”一词最广泛指代的涵义。其次,“意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实践,意识能对客观世界和人本身进行能动性的创造和改造,也就是说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综合起来看,“问题意识”一方面表明人作为意识活动的主体能够认识到客观世界中需要解决的疑难和矛盾,即“意识到有问题”;另一方面,“问题意识”还表明人作为观察和思考的主体,在主观上,要有准备的、能动性地去进行探索和发现活动,主动揭示问题。在个体的思维过程中,主观上,我们要常有探索精神,积极思考,不断观察,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因此,“问题意识”两个方面的涵义常常耦合在一起,难以完全分开。

“问题意识”所指的问题应该是研究者在科学怀疑基础上,合理的、正确的问题。问题的发现可能是研究者在实践中对“不合理性”的发现和认识,也可能是在逻辑推演过程中发现矛盾并提出问题。譬如,历史学界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理论争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冯天瑜教授指出,“自上世纪20、30 年代之交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以来,中国学界主流逐渐倾向于将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此后,在“五种社会形态”框架内,此论更成为流行说,“封建” 便与古义(封爵建藩)和西义(封土封臣)双双脱钩,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原论。 ”此前,“封建”一词的涵义并未深究,概念的模糊直接影响学界对我国古代社会性质的判断,究竟秦以后的社会是不是封建社会总是存在疑惑。在此次的质疑和争论中,研究者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在逻辑推理上捋清了“封建”一词在我国历史上的涵义,并与西方古代社会“封建”概念进行了区分,找准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定位,可说是我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一大进步。

“问题意识”不仅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要能够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时,我们最容易犯“归因偏差”的错误。归因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简单的说,归因指的是“对人的行为及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即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因果解释 ”。这种解释由于个体动机不同、情境不同或认知者本身的局限等原因,个体可能歪曲某些信息,从而作出错误的解释,背离事实真相。比如,高校图书馆存在如“喧哗、撕毁、污损图书、抢座、占座”等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常被归因为“大学生缺乏公德修养”。按此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应为想办法提高大学生公德修养,出路自然就在于通过教育的方式,发动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补齐道德教育的缺失。这条道路看似正确,但大家都深知如此“务虚”的建议根本无法落实到实践中,不过是外表美丽罢了。故此,有研究者指出,对高校图书馆不文明现象的讨论存在“归因偏差” ,发生在图书馆的不文明行为,更多地是与图书馆本身的环境,即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情境”相关。具体来看,高校图书馆“服务性资源的稀缺”,“逼迫”大学生通过不文明行为来占有这些资源。同时,“大开放、大开架的文献流通管理模式也为不文明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管理意识较差,对现有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和惩罚制度建设滞后等种种原因,共同造成了大学生图书馆的不文明行为。这样的原因分析无疑是切中要点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应该是“完善硬件服务设施“、“改进管理制度”,从优化行为发生的“情境”着手解决问题。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虽然有难度,但更重要的是正确地分析问题,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其过程不是封闭的,而是对研究对象批判的质疑过程。可以说,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都是对现有认识的质疑和批判。哥白尼“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颠覆,马克思主义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者从质疑和批判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这是问题意识作用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所以说,科学研究要树立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发展出创新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简言之,社会科学研究帮我们认识社会。我们知道,社会是由无数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目的性的个人组成的,不同群体宥于实际环境和情境,表现出来的问题和诉求都存在差异。加之,社会问题和现象总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尤其要从实践出发,从实践中寻找问题。比如说,我国的乡村研究就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范式,对任何一个乡村个案的解剖都不能据此推演全中国的情况。譬如说,劳动力转移对乡村影响这一问题,不同研究者选择的现实乡村不同,这些乡村所处的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区别很大。一些研究指出,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帮助乡村得到城市资源的反哺,化解乡村劳动力和劳动资料的矛盾状况,从城市获得的收入有助于改善乡村环境,增加收入;另一些研究则表明,乡村劳动力转移造成了乡村的空心化,是城市对乡村资源的提取过程,大多数乡村难以获得城市的反哺。从我国现有情况来看,外出务工经商所得作为资本重新投入乡村建设的例子相对较少,仅在诸如广东、福建等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观察到小部分“衣锦还乡”的成功人士对乡村建设有过“反哺”,而在较为广大的其他地区,外出务工经商所得仅能满足一家人的生产消费需求,远谈不上资本重新注入乡村。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社会问题发生的环境不同,其现象表现也多种多样,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从实践出发,增强实践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应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社会科学要获得发展,必须始终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场景,切实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以推动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的调整,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就是一个例子。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其政策内容简单地说即是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小孩,目的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几十年后,我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均快速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相应地降低,达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在生产类型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我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大,出现了“未富先老”的情况,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供养负担重。从家庭结构来讲,一对夫妇要养1个小孩,4个父母,甚至祖父母,负担不可谓不重;再者,一对夫妇仅有1个小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风险大,一旦夭折,这个家庭就成了失孤家庭,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发展成为社会问题;再次,我国近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目前学界已经普遍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但经济结构调整尚未完成,一个劳动力人口比重较低的社会,其发展动力也存在不足,长远来说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因此,在上述种种原因的作用下,我国人口政策进行了调整,目前已经放开单独二胎,在进一步研究论证后,人口政策可能会全面开放。应该说,研究者对人口形势,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研究在此次公共政策的调整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现实观照的生动体现。

三、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需要问题意识。创新可能是目前尚未认识到的知识的发现,也可能是对现有理论认识的推翻,也可能是用新的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对变化发展的社会问题进行解释,总之,科学研究创新需要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研究者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并不断扩大知识库存。现实社会问题是绝大多数的单一学科、单一领域无法解决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多学科理论的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不断拓宽视域,扩大知识库存,才能在现有的知识和认识之上提出科学合理的批判和怀疑。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研究者首先要具备强烈的人文关怀。当下社会,人心浮躁,各种诱惑层出不穷。一个有人文关怀的研究者要守得住内心,耐得住寂寞,不以获得经济利益为驱动力,潜心做研究,甘于为学术研究、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北宋张载说过有名的“四为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算是道尽了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这也应该是现在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操守和理想。

注释:

①http://tool.gaofen.com/cihai/wenti1.htm

②冯天瑜.秦至清中国社会 “非封建” 刍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③丁立平,张金海.大学生个体—社会归因偏差及其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2003年第1期

④缪宏兵.高校图书馆不文明行为归因偏差和图书馆管理反思[J].图书馆论坛,2011年2月

⑤易杰雄.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5月

⑥王金营,赵贝宁.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公共政策视角[J].人口学刊,2012年第4期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623002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研究者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