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类联想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2017-11-24林建刚

唐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周萍萧萧同类

◎林建刚

同类联想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林建刚

现当代文学专业距离当下比较近,门槛相对较低,对大学生有比较强的吸引力。不过,如何在课堂上将一定的学术方法传授给青年学生,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上这门课的实践经验,发现,利用同类联想,将相似的文学史现象展现给学生,然后探究背后的缘由,是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文学史上有很多频繁出现的相似现象,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并理解这些现象,同类联想是一个方法。以作家的籍贯为例,很多文学史教材后面都附有作家的籍贯,让学生查看作家的籍贯,他们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作家出生在江浙地区。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茅盾等等,就是明显的例证。在看出这一现象之后,紧接着要提出一个问题:现当代作家的地域分布中,为何江浙籍的作家独领风骚呢?学生由此展开思考,给出答案。

同类联想也是归纳、探究现象、问题等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产生学术兴趣,并培养这种能力。

以张爱玲研究为例。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中,讲述了曹七巧悲催的一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小说中后一代的命运(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在重复前一代人(曹七巧)的命运。这一点,张爱玲在小说中写道:

“她渐渐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地跟母亲呕气,可是她的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母亲了。每逢她单叉着子,开了两腿坐着,两只手按在胯间露出的子上,歪着头,下巴搁在心口上凄凄惨惨瞅住了对面的人说道:‘一家有一家的苦处呀,表嫂——一家有一家的苦处!’——谁都说她是活脱的一个七巧。”

由此可见小说中蕴含的历史循环论的观念。

讲完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此前学过的作家中,有没有跟张爱玲这部小说类似的故事情节。有同学就想到了此前学过的沈从文的小说《萧萧》。在这部小说中,萧萧十多岁就给人家做童养媳,她的小丈夫才三岁,很快,长工花狗引诱了怀春的萧萧,萧萧生了私生子牛儿。小说最后,沈从文写道:

“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媳妇年纪大,方能诸事作帮手,对家中有帮助。唢呐到门前时,新娘在轿中呜呜的哭着,忙坏了那个祖父,曾祖父。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由此可见,牛儿成了新的“小丈夫”,牛儿的媳妇成为了新的“萧萧”。后一代的命运再次重复了前一代人的命运。

除此之外,也有同学由此想到了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在这部剧作中,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年轻时爱上了家中的丫鬟梅侍萍,两个人曾山盟海誓永不分离,但由于门第差距,两人最终还是被迫分开。梅侍萍被迫离开周家。不过,两人爱情的结晶周萍却留在了周家。多年之后,梅侍萍嫁给了鲁贵,改名鲁侍萍。鲁侍萍生女鲁四凤。为了赚钱养家,鲁四凤去周公馆做丫鬟,却与周萍产生了爱情。在这部戏剧中,同样出现了后一代人的命运(周萍与鲁四凤的爱情悲剧)在重复前一代人的命运(周朴园与梅侍萍)的叙事套路。

有喜欢周作人散文的同学则由此想到了周作人的散文名篇《重来》。在《重来》这篇散文中,周作人写道:

“易卜生做一本戏剧,说遗传的可怕,名叫《重来》,意思就是僵尸,因为祖先的坏思想坏行为在子孙身上再现出来,好像是僵尸地再现。”

并由这篇文章想到了周作人名篇《伟大的捕风》。此文一开头,周作人写道:

我最喜欢读《旧约》里的《传道书》。传道者劈头就说,“虚空的虚空”,接着又说道,“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都是使我很喜欢读的地方。

由此可见,周作人的散文中,也蕴含着后一代人重复前面一代人命运的观点。周作人称之为“故鬼重来”的历史循环论。由此,一位优秀的学生想到了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提到的“言志派”与“载道派”的循环往复。

通过以上对相似现象的梳理,可发现,在现代文学的作品中,不论是张爱玲与沈从文的小说,还是曹禺的戏剧,抑或是周作人的散文,都存有这种叙事模式。然后再进一步探究这一叙事模式的前世今生。由周作人的提示,我们可以发现,易卜生的《群鬼》中就蕴含了这一叙事模式,而易卜生的戏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深远,由此我们就可以追溯到易卜生的戏剧。此外,也有学生指出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其实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循环论。

由此,我们就将这一课题上的讲述转化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学术话题,并通过探究,得出了相关结论,进而进一步追根溯源。这种建立在归纳能力基础上的同类联想,是一种基本的学术能力,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灵感来源。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敏锐的学术意识。

这方面的情形,如果跟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更加有趣了,也让学生对现当代文学更加充满热情。去年,笔者在上课时,有热爱追剧的学生谈到了电视剧《锦绣未央》的叙事模式。其中,涉及三角恋的两男一女模式。两男的关系还是一对叔侄,这对叔侄不仅都追求女主人公未央,而且还相互争夺江山,进而回归到宫廷剧中“江山美人”的老套路中来。由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没有“两男(两男还有血缘关系)一女”模式的三角恋呢?

一位同学举沈从文的《边城》为例证。在小说中,一对亲兄弟天保和傩送都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渡船公的孙女翠翠。一开始两人各展所能,都希望赢得翠翠的青睐。但最后,天保因为自卑,觉得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选择了放弃,结果却由于驾船时出事故而死。弟弟傩送觉得哥哥的死跟自己有关,于是也离开了翠翠,选择了远方。这就是亲兄弟之间争夺爱情的叙事模式。不过,最终兄弟之间的亲情似乎战胜了爱情,两人都选择了退让。

还有同学举了曹禺的《雷雨》。在这部戏剧中,周萍与周冲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然而,他们却同时喜欢上了周公馆里的丫鬟鲁四凤,并且为了鲁四凤产生了矛盾冲突。最终,这一矛盾冲突酿成了人生悲剧,两兄弟最终都以惨死告终。

更有同学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举了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为例证。在这部长篇史诗巨著中,鹿子霖的两个儿子鹿兆海和鹿兆鹏都喜欢上了白嘉轩的小女儿白灵。不仅如此,两兄弟,一个隶属于国民党,一个隶属于共产党,这两个政党之间也发生了战争。这非常类似于《锦绣未央》中“既争夺江山又争夺美人”的叙事策略。

通过这些举例,可以发现,《锦绣未央》的叙事套路在现当代文学的叙事中早已司空见惯了。在进一步阐释这一话题时,有同学站起来探讨这几年热播的“宫斗剧”的前世今生。她认为这源于琼瑶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与香港的TVB电视剧《金枝欲孽》。在肯定了这一同学的思考后,笔者给同学们重点推荐了冯骥才的小说《三寸金莲》。冯骥才的这部小说中,有小脚比赛,女人们为了让男人们选择她们的脚,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在这部小说中,宫斗剧的各种叙事模式,其实都已蕴含其中。很多同学出于对宫斗剧的热衷,很快就阅读了这部小说,并比较了这部小说与各种宫斗剧的类似之处。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同类联想的教学案例。

可以说,同类联想的能力,既考验着学生的阅读广度,又考验着学生的归纳能力,如果在课堂上有意训练这一能力,一来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学到更多新知识,二来也可以极大地发掘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学术热情,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402160

林建刚,南开大学文学博士,重庆文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胡适研究、新月派文人研究。

猜你喜欢

周萍萧萧同类
The Swimming Pig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废园
七种吃同类的动物
同类(共4则)
亲情与谎言 `
多思多想收获多
竹子萧萧
泰山天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