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怎样写学术论文
——十二个教授纵横谈”有感
2017-11-24◎黄琳
◎黄 琳
读“怎样写学术论文
——十二个教授纵横谈”有感
◎黄 琳
在从事了三四年与影像相关的教学工作后,转变角色而进入真正的学术研究学习后才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摄影教学重技术轻理念的实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研究方向多停留于技术层面,而缺乏对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人文学科,或是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社会学科的关怀。对专业方面的影像史的了解及其相关理论脉络,亦知之甚少。对于科研意识的缺乏,也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究生阶段就是以科研为目标,其产出结果一般分为:论文、专利、产品。其中可能性和可行性最高的便是论文,而作为艺术学理论的学生,应当比其他专硕型学者具备更高的学术修养。 通过对十二个教授关于论文写作纵横谈的学习,在此谈谈对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些浅见。
一、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
优秀的论文总是具备一定的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比如开辟新方向、获得学术界足够重视,从数量上看即被较多的引用、能给未来研究者们提供可探索的方向,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我们来说,从选题开始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选题的范围不宜太大,否则写了不深入、不透彻,对个人精力和能力考验也很大;有些选题切入点虽小,但是要考虑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是否充足,否则将难以开展。许多学生虽然对专业研究方向大致了解,但对该领域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并未做系统的归纳分析,特别是对这个领域中做得较好的学者的研究成果没有去精读、钻研、推导,那么就无法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选题便无从下手。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模式从接收式学习转向创造性学习,用古人的话就是,从“耳学”到“眼学”,再到“心”学,即最终达到用心思考学术问题的状态。葛兆光教授在“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总序中写道“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作为一名研究生,应当注重方法学习和掌握。例如,学习专业相关文献的起始阶段,我们很难分辨哪些是优质的文献,哪些是没有价值甚至误导性的文献,而为了尽快进入专业领域,我们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后者上,当然这是在积累一定专业知识之后才能领悟到的。此时的我们也多是接受式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应当提高思考能力,将心得体会,新的看法记录下来,以积累知识、考虑问题,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字的训练。当我们同意文献的论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时,可从新的角度提出看法并记录;若有不同意处,可展开相关论证,查找文献以说明自己的理
由;若钻研到别人没有涉及的新领域和新看法,可自我提出并尝试商讨。从资料中提炼出观点,这是论文的灵魂。对于一篇论文来说,大量的资料是别人的,但观点必须是自己的。此时要注意的是,我们希望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切不可在写论文的时候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找资料,符合的就接受,不符合的就抛弃,这样研究出的则过于主观片面化。同时,应当善于跳出跟着各种项目或学术会议的课题或议题的指南跑的现象,应当强调个人的独立的研究品格。
学术论文不仅是写作的问题,还是思考、创新、打造的过程,这条道路必然寂寞,坚韧的毅力和对学术的爱好,往往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我们应当靠着兴趣而不是靠着任务去探索,而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抱着充实自我,提高自身内涵的心态去学习,将比抱着完成毕业论文任务的心态去学习,能更好地享受这个过程。
二、让材料更原始,让论文更充实
首先,尽可能使用原始文献资料,不要用第二手甚至第三首资料。在论文的开题报告参考文献列表中,就能很直观地看出对论文原始资料的掌握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口述史辅助研究时,虽然它具备"复原历史"方面特有的个性,但当事人说的原话,不能百分百相信,因为有可能出于人情问题,不能够尽心表达,也可能是年龄问题,很多以前的事情,本人也未必记得很清楚。因此,个人传记的书同样也会面临这样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文献材料的使用上做到精益求精,要保持去伪存真的治学态度。此外,开题报告做得越充足、到位,论文的撰写思路将越明晰,并且更有把握。正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所说,“写论文就像是下象棋,你得提前想好后面的步骤,这样才能将军成功”。
其次,选择经过考订的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选择典型资料,突出重点,增加说服,而不要堆砌资料。很多时候,学生提前在心里设定了论文所研究问题的答案,并按照这个方向去寻找对应的材料,这会导致自己被动地、盲目地去堆砌素材,有例无证。因此,应当立足于论文之上,站在高处审视自己的问题,不能先入为主,应当客观地分析把握所掌握的资料。
再次,尽可能全面地占有资料,以防缺漏重要信息。论文不是为了应付字数,而应尽心尽责,论文成果最终将与他人同享,应当充分体现文章学术价值。
最后,尊重资料的本来面目,切记任意改造。这是学术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做学问的水平。
三、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快速地查阅文献
数字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信息搜索技术,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所知道的文献检索途径却是相当有限,百度、谷歌搜索、知网、图书馆,很多人都仅限于此。其实文献的类型有很多,图书、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预印本等等。检索文献的方式除了常用的几种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检索渠道,比如一些数字图书馆等。但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文献调研效率还是不够高,涉及到数据库和一些深层次挖掘时,比较缺乏经验。在开始一项新研究时,若要快速了解研究的基础、背景和发展历史,除了检索并阅读最新的研究论著,了解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还可利用Email Alert、RSS等搜索工具,可以事半功倍。
关于文献检索方式和渠道,只能在不断摸索中提高。例如,当你想要做一个关于两岸摄影图书出版交流的资料收集时,为了尽可能找全相关出版图书进行归纳总结,可以跑一些大型图书馆和书店,将书架上的所有摄影书籍用手机拍摄下来,形成数字资源,一本本查阅,但这样必然耗时耗力,而且书籍数量庞大,很难实考虑全面。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一些图书网站,来进行线上关键词搜索,提高检索效率呢?我想未尝不可。同时,你还可能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大陆所搜索到的书籍可能仅限于大陆引进台湾摄影图书的单向收集,而对于大陆出版到台湾的摄影图书则基本无从获知。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到当地的闽台书城,或通过联系一些熟悉闽台出版史的出版人,甚至去台湾当地考察……因此,一篇论文往往也不是三两天就能完成,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资料的不断收集与补充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清晰的逻辑和透彻的考究,才得以完成。做学问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虽然有时候满腹热情地投入一个课题,却遇到重重困难或瓶颈,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仍要保持一开始就设定高质量成果的目标的心态,不气馁,不急躁。同时,应当保持谦卑,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新的启发,即便是不如我们聪明、博学的人。或许某个时刻,你也能遇到像艾柯的小说《玫瑰之名》中的重要人物瓦莱神父(Abbot Vallet)那样,给你一瞬间的灵感。
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是通过一定的结构与层次来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实践过程。写作只是科研成果表达的方式,除了写作以外还有言说,也就是口头语言的表达。像课堂的讲课、会场的发言等,这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也能够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在平时,我们还可以给自己拟题,请教老师,培养思考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渐渐地,相信在学术的道路上,也能够有一些见地。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