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霸才高格自嵚崎
——郑欣淼先生其人其诗

2017-11-24

心潮诗词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故宫诗词

赵 燕

霸才高格自嵚崎
——郑欣淼先生其人其诗

赵 燕

他是论述颇丰的学者,在文物、博物馆研究方面独上高楼,首创了“故宫学”,推动了故宫研究的纵深发展;他是才情横溢的文士,在文化理论研究、鲁迅思想研究、诗词创作方面东风夜放花千树,出版著作十几部,其中诗词集四五部;他还是位高权重的官员,官至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研究院院长……

他就是郑欣淼,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中华诗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学术、文化、文学方面的造诣与修为,完成了很多专攻一门的人穷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成就与高度,令人望尘莫及、瞠乎其后。纵览郑公欣淼先生的履历与著述,笔者不能不折服于其涉猎之广、造诣之深、成就之高;不能为其不顾病体,依然在“中夜闻鸡投袂”感喟万千;更令笔者感动的,是他心忧天下的赤子情怀,是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还有他对父母妻女的挚爱之情。

好句千年吟不尽 犹期广厦满乾坤

郑公欣淼先生是从基层一步步走出来的部级领导,深味民间疾苦。虽居庙堂之高,但始终心系万民、胸怀大众。他的诗词贴近生活、包罗万象,囊括了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诗风沉郁、立意深刻、境界高远,既有典雅之风,又不乏浓烈的时代气息。关注国家长远发展与民众幸福的诗词,常现笔端。

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与关爱,使得郑公欣淼先生对杜甫及其作品深为喜欢。1984年10月,尚在陕西省委任职的郑欣淼前往成都公干,繁忙的公务之余,郑欣淼还是忙里偷闲,瞻仰了那位景仰已久的大诗人,并用律诗《杜甫草堂》记载了当时的所思所想:洗花溪畔已黄昏,独入草堂寻旧痕。森柏有忧怀蜀相,水鸥无趣寄江村。苍生每念洗兵马,良将常思筑剑门。好句千年呤不尽,犹期广厦满乾坤。全诗构思巧妙、意境高华,具有极强的诗性张力与感染力。

先生在此诗中巧妙地将杜甫所写的名篇《蜀相》《江村》《洗兵马》《筑剑门》等有机穿插在一起,犹如一串璀璨的珍珠,熠熠生辉、夺人神思,让人不能不想起大诗人多舛的命运、坎坷的仕途、悲凉的晚年;想起他无论身处何境都不忘为国事忧虑、为苍生疾呼的博大胸怀;想起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起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好句千年吟不尽,犹期广厦满乾坤”。郑欣淼先生以此结尾,借着杜甫的千古名言,将对诗人名传千古、好句流芳的褒扬,与自己的美好愿望有机交融在一起,糅合得可谓天衣无缝、浑然天成。而其对杜诗的熟稔程度、深厚的语言功力、精湛的表达技巧以及力图泽被万物的胸怀,也由此可见一斑。

2012年8月,郑欣淼在《纪念杜甫一千三百年诞辰,用咏怀古迹韵》中,用“杯里风波笑谁等,人间丘壑待吾曹。情怀家国自无限,一脉绵绵岂惮劳”表达了自己愿为“广厦满乾坤”倾尽绵薄之力的赤子之心。他登临大雁塔,内心充溢的是满满的忧国情怀“我亦怀忧非旷士,但惭无有济时方”。他在《元旦抒怀》中,用“旧邦风雨惟新命,盛世忧勤谨远程”一句,表达了内心沉郁苍凉的忧患意识。他在《陕南下乡小记》中,饱含深情地写道“苞米芋头犹自香,围炉烤火话家常。难忘派饭山深处,借箸曾商致富方”,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浓缩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了作者不仅是“犹期广厦满乾坤”,而且将之落到实处,深入山野草民之中,实地考察、深入调研,切实解决民间疾苦,寻觅致富良策,带领民众摆脱贫穷、走向小康。

蓦地离分无限憾 默默思牵情愫

欣淼先生作为首次提出“故宫学”的一代学者、故宫博物院的前任掌门人、故宫研究院的领军人物,对故宫以及有关故宫的一切,自是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对故宫以及故宫学的研究与论述,故宫与两岸交流的诗词,更是屡现笔端,其中的深情与期盼,令人感动莫名。

《贺新郎·在台北故宫怀文物南迁》中上片“往事堪回顾。叹陆沈、国之瑰宝,烽烟南渡。万里间关箱过万,黔洞川途秦树。说不尽、几多风雨。辗转西行欣无恙,故宫人、辛苦凭谁诉。十七载,无双谱”,通过对文物南迁这一历史的回顾,不惜笔墨,层层渲染、铺垫,描绘了国之瑰宝在烽烟四起的险恶环境中辛苦南渡的情形,几多风雨、几经颠簸,在如此恶劣的情形下将国宝辗转运行至目的地还能完好无损,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十七载,无双谱”六字更是将其中的艰辛渲染到极至,很容易激起海峡彼岸的共鸣。动之以情之后,下片笔锋陡转,先生以无限痛惜的情调转写对文物南迁的叹惋,以便晓之以理,“从来中土遗存富。更明清、琳琅内府,萃珍瑶圃。蓦地离分无限憾,默默思牵情愫。”接着徐徐道出“永保用、文明步武。热血殷殷浓于水,系华夏、一海焉能阻。统一业,本根固”,衔接自然、转换巧妙、说理充分,这就使得全词从“辛苦凭谁诉”这一对文物南迁中故宫人同情的情愫升华到两岸统一的大格局上来,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渴盼统一的美好愿景。

欣淼先生陪连战参观故宫,内心思及的是“山河万里团圆梦,任谁能、水隔云横。但铭心、永固金瓯,相爱鹡鸰”;先生与周功鑫院长对话,心里想到的是“人间尽道破冰旅,物外仍思治世方。偶聚鹏城皆是客,故宫无恙话题长”;先生秋游富春江,想到的也是《富春山居图》之台北故宫藏无用师本与浙藏《剩山图》将于台北合璧展出的事情,并由此浮想联翩:“更藏传轶话,炽余合璧,岂冥冥意?”表达了渴盼台湾回归的强烈意愿。

欣淼先生对故宫的真挚感情、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对国家富强的呕心沥血,由此可见一斑。难能可贵的是,先生能在看似平常的意象中,蕴藉丰厚的感情寄托、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高远的政治理想。犹如一弯幽潭,无声地承载日转星移的时光流泻,看似波澜不惊、澄澈平静,却以其深不见底的渊源,蕴藏了无尽的内涵与意义,深藏了无穷的感情与力量。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先生能将看似平常的意境,融入自己特有的思想感受,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使得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沉郁勃发的情感借由诗词这一载体影响到万千读者,正应了一句千古名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襟怀倘不清如水 世态能禁冷似霜

郑欣淼是官员,更是文人,他体内跳动着一颗敏感、细腻、善感的文人心。他的诗词,也同样真情流露、温厚细腻。

初闻郑欣淼,是有关他的一则轶闻:当时身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他,亲自打电话给一位求职者称“你的条件非常好,正是我们单位需要的人才。但目前我们院没有空缺,你可以先去其他单位求职。等我们单位需要人时,你可以再来应聘。”其和蔼可亲的声音、鼓舞人心的话语不由得令正在四处投递简历的求职者感动莫名,她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会接到院长的亲自来电,虽然被拒绝了,但院长口气中的无奈与嘉许,令她温暖如春、勇气倍增。

当时的郑欣淼,贵为省部级领导,既可以对求职信置之不理,也可以安排手下人回复。但他却怀了一颗对有志青年的仁爱、关切之心,亲自去电,婉转回绝,使人在冷漠的世态中触摸到丝丝暖流,让人不能不感动于他的平易亲切与仁爱之心,感动于他的爱才惜才之情。

他对相濡以沫的妻子,深情而专注,不止一次以诗词相赠。1999年2月18日,在爱人朱颜渐老、两鬓泛白时,依然深情如故,填词《蝶恋花?犹记》相赠:“犹记当时风搅雪,初绽春光,早起听灵鹊。纵使曾经千嶂叠,难忘夜织灯明灭。回首长河舟似叶,濡沫相依,卅载朱颜谢。常愿人间三五月,此生结伴无停歇。”此处的“搅”字,用得极为形象生动;“听灵鹊”三字,则用广为人知的喜鹊,含蓄地指代自己喜事来临,迎来了心仪已久的妻子;“千嶂叠”三字,指代往事历历如在眼前;末句“常愿人间三五月,此生结伴无停歇”,让人不由得想起那首有名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能与心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夫复何求!全诗暖意融融、温情缱绻,极富有生活情趣,显示了高超的语言功力与表达技巧。

增齿莫兴过隙叹 仍将奋勇着先鞭

郑公欣淼先生初入小学时,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诗词。十七、八岁时开始创作古体诗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身之所历,目之所睹,情之所钟,心之所感,屐痕之所至,志节之所尚,一一尽发于诗”。

王素先生曾言:“郑公欣淼先生力主以真性情写诗,其诗词亦皆为‘情缘物动,物感情迁’之真性情作品。故虽世代变异,而能与时俱进,既遵旧体平仄韵律,相容新式情愫物事,旧瓶新酒,受到时贤推许。而其情涉猎之广,举凡工作之情、乡里之情、羁旅之情、怀旧之情、思古之情、山水之情、亲友之情,皆囊括其中。”

他的勤政忧民,他的重情重义,他的勤勉踏实,在先生的诗词里,无不恣意展现。早在1978年,他便在《贺友上大学》中写下了“勉哉吾辈二三子,岂使流年负丽春”以与友人共勉;“最爱一天忙累后,夜阑伴读有清茶”,直抒胸臆,抒发了一位学者官员内心最爱的,不是官场的呼风唤雨、觥筹交错,而是在一天的操劳之后,可以在静寂的夜里,就着清淡的茶香,潜心阅读;“书好方凝目,茗香更助神”语言质朴简练,描写生动传神;《和马凯同志写在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的“国步殷殷寥廓梦,民情念念郁沉诗。而今更待生花笔,秋菊春兰俱得时”几句,表达了先生对诗词创作的挚爱与期待之情,先生作为中华诗词学会的会长,并没有对与会人员进行简单的命令式的说教,而是用“更待生花笔”五字,提出了自己对诗词创作的期待与厚望,接着循循善诱道“秋菊春兰俱得时”,让读者在沉郁激昂的诗句里,看到了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大家风范;“脑际氤氲春草句,潇湘既到岂无诗”,清雅俊逸、格调高华,并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了诗词与诗词创作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诗词的殷切关注。

“增齿莫兴过隙叹,仍将奋勇着先鞭”,苍润浑朴、引人沉思;“惟怀悃悃,浅深揭厉,且闻鸡起”,沉郁顿挫、催人奋进;“屈指又寒温,病榻且迎新岁。无寐,无寐,中夜闻鸡投袂” 纵横郁勃、令人感喟。在先生的作品中,诸如此类的诗词不胜枚举,犹如串串汗水,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先生勤勉踏实与不懈进取的作风。

勤勉如斯、奋进若此,难怪先生能跨越行业的壁垒,成为学界、政界、文化界的翘楚之才。爱诗如是、笔耕不缀,以致喜怒哀愁皆入诗词,所思所想皆成华章,也难怪先生能在诗词界雄居一方。对先生来说,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的职位可谓实至名归。

九州生气凤凰笔 千古文心瑰玮词

有人说:“大哀无声,正因如此,在历代诗词中,鲜有人将父母逝世、子女夭亡的大悲痛用诗词表达出来。”

笔者以为,每个人都有逃离痛苦的本能。对于大悲痛,很多人都会本能地选择不去触及,不去回忆,本能地避免碰触那一悲痛,所以才会鲜有人将大悲痛用诗词来表达,才会有大哀无声的说法。然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这类猛士身上,大哀不会无声,更不会在沉默中任时间的流水冲淡悲伤的元素。先生敬仰鲁迅、研究鲁迅,更将鲁迅精神深入到了自己的骨髓。

先生的诗词里,不仅涌动着杜甫那般忧国忧民的情愫,满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而且流淌着鲁迅那般“真的猛士”的血液,敢于直面真实的人生,剖析残酷的现实。

“远客爱看龙虎铡,只缘人世鼠狐多”,视角独特、分析深刻、洞烛幽微,让人在诗句字词的平移转换中,感触到作者对社会公正、官员贤明的期待与希冀,听得到作者呼唤惩治鼠狐之辈的心声与期望;“庙堂空有犬豚辈,丘亩元存华夏魂。故国当时失颜色,铜驼衰草叹黄昏”,对仗工整、言辞犀利、鞭辟入里,并用拟人与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清末衰况,意象鲜明,引人沉思。

欣淼先生曾作《父亲逝世百日纪念》,全文用赋体记叙了父亲生平、染疾、诊疗及临殁牵挂、殁后安葬等事,并在最后抒发了自己的哀悼、感慨之情,全篇令人动容;也曾在母亲猝然离世后“一切事发突然,如晴空霹雳,常疑梦寐”,“屡拟写诗纪念,终难成篇”;终于在三周年之际,欣淼先生才在大哀中理清思绪,“方成小诗四首,以述哀思”。

笔者也曾在痛失至亲的巨痛中感受过那种清醒时“常疑梦寐”,却在睡梦中也无法欺骗自己的大哀痛,曾经亲身体会过那种“心真的会痛,还会痛到无法呼吸”的大悲伤,直到勉强自己不去想、不去回忆,才从心痛到窒息的痛楚中解脱出来。后来才知道,原来我竟然因为过于哀伤,差点被病魔敲开了门。

而欣淼先生竟然不顾自己已然花甲之年的身驱,屡屡将自己沉浸在悲伤的回忆中,以便为仙逝的母亲“写诗纪念”。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与赤诚!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挚爱与自虐!没有对母亲的挚爱,没有对诗词的挚爱,没有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不会屡屡陷在痛苦回忆的泥沼中,自虐了三年,始成“小诗四首,以述哀思”。诗中“三年悲未尽,正月思尤长”“我今衰鬓日,忆念更伤情”“郁曲今犹在,书空泪湿巾”等句,尽显其用情之深、思亲之痴,让人透过凝练的诗句,依稀看到作者泪雨滂沱、衣襟湿透的情形,令人不觉触景生情、伤怀泪落。

这样一位重情重义、体恤民情、博学多才、诗心荡漾的前辈,他在学界的造诣与高度,他在政界的贡献与成就,以及他在诗界的成就与威望,很难在区区数千字的文字中一一展现。而他在诗词方面的高深造诣,用他本人出席中华诗词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感赋中的话来形容,则是再恰当不过:“九州生气凤凰笔,千古文心瑰玮词。耆彦正声犹俊健,霸才高格自嵚崎。”

(作者系教师、自由撰稿人)

责任编辑:李辉耀

猜你喜欢

故宫诗词
香港故宫
雪中故宫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故宫
故宫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