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诗词中黄昏意象符号学解读

2017-11-24刘海清

心潮诗词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暮云所指残阳

刘海清

毛泽东诗词中黄昏意象符号学解读

刘海清

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意象是一个符号,具有能指与所指的性质。黄昏,这一特定意象给历代文人骚客以特殊感受,在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上融进了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毛泽东诗词中有七个黄昏意象:“斜阳”“残阳”意象的所指是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落照”意象的所指是悲壮自信的情怀,“夕烟”意象的所指是赞美人民,“暮色”意象的所指是困难与危机。

一、意象与符号

以意象论诗或写诗,中国古代文论中早有提及,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西方意象派和文论则晚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中外文论家对意象的解释,也大同小异,但主要观点是一致的。意,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是抽象的思维;象,是客观事物与景观,是具象的物质。意为主,象为客,主客相融,以客之命名注入主之情,写入诗中后,其词便成为诗中的意象。也就是说,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或者说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本来象是客观存在,解释它时,应按其本质的内含和客观的外形来描述,去理解。即所谓客观表述。但象一旦被诗人选择写入诗中,就会浸入主观感情,正如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意象,就是渗入了诗人情感的诗中自然物象。

意象分析是分析诗歌十分有效的方法,通过意象分析,可以寻绎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营造的意境。因为一系列意象在诗人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长列的客观物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独立解读这些客观名词时,没有情感和诗的意境,而组织成曲令这一文学体裁后,所有的客观物体都激活成带有丰富感情和情绪的意象,从而构成一个凄清、伤感、苍凉、孤独的意境,把孤寂凄苦的羁旅愁思渲染得极其浓厚,令人为之动情。

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意象也是一个符号,它和其他符号一样,也具有能指与所指的性质。法国美学家罗兰·巴特说:“符号是一种表示成分(能指)和一种被表示成分(所指)的混合物。表示成分(能指)方面组成了表达方面,而被表示成分(所指)方面则组成了内容方面。”①〔法〕R.巴特著,董学文、王葵译:《符号学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35页。他又说:“能指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①〔美〕约翰·费斯克著,李彬译注:《关键概念》新华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版,第262页。简言之,能指即符号客观表达的内容,所指则是诗人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如:落日,能指即黄昏时即将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所指则是上述含义之外的暗示朝廷、朝代处于衰亡之前,或人生处于老年阶段等等。能指一般是确定性的,所指则有不确定性,而且二者的关系也是任意性的。虽然所指和能指之间关系充满多种可能性,但依然默认两者是约定俗成的一致。于是,有的能指并不一定对应有所指,或者一个能指能对应多个所指。如前例“落日”所指就会出现多个。事实上,能指和所指之间一旦构成固定关系,形成一个符号,就不可分离了,积淀成一个模式化符号。中国古典诗词中尤其如此,一个意象符号,往往和某种情感发生关系,长期运用这个符号在诗词创作中不断积淀,不断强化,于是这个意象就成为固定的所指,为读者解读原诗而提供了方便。如折柳这个意象,古诗中将其与离别的行为和情感结合起来,长期如此,于是折柳的所指就固定化了,在诗词中往往指向惜别。

二、黄昏意象

黄昏,这一特定意象给历代文人骚客以特殊感受,在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自《诗经》开始,到近现代诗词中,几千年来,无数诗词对这一意境的咏叹或描写,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了人类情感与生命意识的特定原质,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审美对象,进而使黄昏这一意象演变成一种模式化的群组。但凡“黄昏”出现在诗词中,读者都只需按模块中的意义进行解读即可。

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上融进了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于是在黄昏意象里就产生了许多与黄昏有关的意象词,它们供诗人选择运用来分别传达不同的细微的情感。

这些意象词都可称为黄昏意象,运用在不同诗词中,有不同的审美效果,同时也可引领读者去体味作者不同的情感和思绪。

这组词有(各举一句古人诗词为例):

黄昏——陆游《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

夕阳——晏殊《浣溪沙》“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烟——陈玉树《秋晚野望》“村北村南少夕烟”;

夕照——陆游《野饮》“细浪遥翻夕照红”;

斜晖——温庭筠《梦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

斜照——苏轼《定风波》“山头斜照却相迎”;

斜阳——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

残阳——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落日——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照——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

晚照——宋祁的《玉楼春》“且向花间留晚照”;

暮色——方干《冬日》“冻云愁暮色,寒日淡斜晖”;

暮云——李觏《乡思》“碧山还被暮云遮”;

暮霭——柳永《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暮雨——苏轼《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

余晖——戴叔伦《山居即事》“去鸟带余晖”;

余霞——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

日夕——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

日暮——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

日晚——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

日落——刘方平《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

江晚——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

等等,不一而足。其组词方法大多是以夕、暮、晚、斜、落、残等时态性或形容性的字与自然景象日、晖、照、云、雨、霞、雾、霭、气、烟、江、村、山等名词组合,产生更多的黄昏意象词,这些黄昏意象词可以形成一条意象链。在这条意象链上,诗人词人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词作为创作诗词时的意象,以表达当时的心情或意境。有时没有多大差别,有时却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和意境上的差别。

这些意象在诗词中往往有所指的含义,读者长期按所指的含义来解读诗词,形成阅读习惯,将这些黄昏意象相对固定的所指含义进行归类,大约有四种:

1、沧桑情怀——诗人从夕阳的灿烂而又短暂的余辉中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人世的沧桑以及生命的短暂。

2、怀乡情怀——诗人从暮色中弥漫的一种忧郁气氛中感叹羁旅难归、盼人不归、戍边未返的悲凉。

3、归隐情怀——诗人从日暮飞禽归巢的自然闲适中感叹大自然的美好、闲适,那种远离尘嚣的达观与夕阳中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与诗人归隐情感产生契合。

4、愉悦情怀——诗人从夕阳美景感到无言的欢愉,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种表层的审美,不须深层解读亦可。

符号学理论将每个意象在诗中的位置安排与符号背后蕴含的意义,分别称为横组合和纵聚合。简言之,横组合就是句子中的序列,涉及语序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纵聚合就是符号产生的联想意义,又称系统方面,包括与意象相近的同群组中的其他意象符号①〔法〕R.巴特著,董学文、王葵译:《符号学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55-56页。。所谓纵,可以从历史角度来理解,某一意象在历史运用中,沉积了无数的情感与意义,所以在解读时,或选择运用时,就会给读者或作者一些丰富的想象。上列黄昏意象符号彼此之间或近义或同义,在诗人作品中,某地黄昏意象有时可以用群组中的另一个意象替代,有时却不能替代。可替代的,所指内涵相同,反之,则不同。而不能替代的意象,就有其独特的所指或含义。从这些意象所指的区别中,我们就能更深刻、更准确地解读作者的作品与内心世界。

三、毛泽东诗词中的七个黄昏意象

毛泽东诗词中有七首诗词也运用了黄昏意象,分别出自下列诗词:

1.《五古·挽易昌陶》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2.《西江月·秋收起义》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3.《菩萨蛮·大柏地》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4.《忆秦娥·娄山关》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6.《七律·到韶山》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7.《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毛泽东在这七首诗词中,都提到了黄昏意象,却没有使用重复任何一个词,这虽然有诗词格律上的要求,但重要的是抒情写意的要求。日落、暮云、斜阳、残阳、落照、夕烟、暮色,从这一组黄昏意象词中,我们可以领会作者不同诗词创作的情感和意境。

试将七句诗按上述的四大情怀进行归类,竟然发现没有一首能与所列的情怀相符。说明什么呢?不言而喻,毛泽东诗词中的黄昏意象,已突破古典诗词的模式化象征,而挖掘或创造出新的内涵。

第一首中的“日落”意象,为诗人青年时期挽同学易昌陶一诗中选用,既有实景之描述,也有叹人生凋零之感,然而这也是为已逝者悲叹,而不是叹息自己人生的哀痛。那时作者才22岁,不至于同古人一样,感叹自生暮年衰老与时不我待的悲伤。这里的“日落”意象符号的所指有限,从纵聚合角度,不能过多联想,否则深文周纳而失去诗的本义。

第二首中的“暮云”意象,突出的是黄昏时期的浓云,结合秋收起义行动,作者加一愁字,表现的是当时农民生活境况令作者生愁,只有走上暴动的道路,以求改变贫苦的现状。所以暮云就染上了时代的感情色彩,更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与决心。“暮云”意象,已摆脱古人小我的悲凉寓意,而与时事和革命原因结合起来了,可以解读出更丰富的内容。从横组合角度分析,“暮云愁”并不是云在愁,而是暮云令作者生愁。古典诗词中的词序不能按一般语法来分析,必须按诗中意义来理解。既然暮云能令人生愁,则暮云所指的内容就只能从纵聚合的方面去联想,时代、命运、民情、国难,一切致使民不聊生的黑暗势力,都在“暮云”意象包笼之中。曾有学者专家们对“暮云愁”从不同角度分析,各自理解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或曰暮云是日暮之云,或曰暮云象征没落的统治阶级,或曰暮云营造起义气氛,或曰兼有农民愁与起义气氛①郭思敏主编:《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363页。。从符号学角度来解析这一意象,能指与所指在分析时分别被强调了,其实一个意象并不只有一个意义,它会同时兼有多重意义,说是日暮之云,则是能指的内容,说是象征,说造气氛,则是所指的内容。笔者认为,意象在诗词中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用符号学理论来分析,比用中国传统语录体点评性的诗论词论来评判,更有深度与理论性。

四、“斜阳”、“残阳”意象的所指是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

1933年,作者40岁,这年夏天创作了《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上片写眼前夏日黄昏雨后之景,极为绚丽,动感十足。彩虹横天,斜阳照山,作者审美情怀即刻升起,心情愉悦。下片回忆四年前在此地的一场战争,见墙壁上还存留着弹孔,一种胜利的喜悦与当前的景色融为一体,弹孔也同彩虹、夕阳、夏雨一样,为山色增美,且比自然之美更多一层历史的革命胜利的精神之美。然而,作者当年创作此词时,正处在失意之际,心情并不好。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1933年夏,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重返当年他曾经指挥战斗取得胜利的大柏地,面对昔日的战场,抚今追昔,是有此词。可是在其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的愁情与怨怼,满满的是胜利者的乐观,眼前景色为作者增加了丰富的审美意趣,斜阳在此处起到决定性作用。无斜阳,便无彩虹,也不见关山青翠欲滴,也不见夕照中光影在青山上的变化与移动。雨后复斜阳一句是点睛之笔,此句点化晚唐温庭筠《菩萨蛮》一词中的句子,我们先读温词全词,对比一下斜阳意象和全句意境: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闭门。

不用说了,温词愁意满纸,同样是雨后斜阳,用“却”字,是增加愁的深度,同样是黄昏,写主人公之无聊而闭门。毛泽东借用这句,改“却”为“复”,便把前人对黄昏的苦愁改变为喜悦。“雨后复斜阳”,雨后的美还没欣赏完,接着又见斜阳中的美,山色朦胧,余晖阵阵,战斗遗址,弹洞村壁,都在斜阳中完美结合,大柏地不仅记录了战争的历史,也记录了诗人的情怀与乐观主义的精神。“如果说大柏地点燃了作者的诗情,打开了一扇处于沉闷现实中的心扉,那么作者眼中的景物一定是美好而光明的,不可能带有任何消极情绪。”①王颖:《如何理解“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见郭思敏主编:《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斜阳”意象,不是没落的象征,更没有衰败的暗喻,它是黄昏美色产生的愉悦与自豪。这种见斜阳而快乐的心境,古人也有之,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先快乐转而忧虑。又如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鹧鸪天》)虽然也有见斜阳而愉悦之感但皆局限在自我心理的安然与旷达处世之中。

两年以后的1935年,作者于长征途中写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词末八字景句,作者自己也十分满意。“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这八个字,选择了群山和夕阳二个意象,山之雄奇苍茫与浩大,日之鲜红惊艳而奇丽,二者构成了一幅辽阔、雄壮、壮丽的画面,令人惊心动魄。尤其残阳如血一句,在苍茫的群山之外,不仅是苍凉,更是遒劲,虽然凄清,更觉豪健。残阳不再是令人气馁的景物了,血也不再是令人恐怖的物质了,如血一样鲜红的夕阳,已然在群山之中下落,即将坠入黑暗之中,但其展现出鲜红的色彩鼓舞着诗人,激励出英雄主义的审美情怀。

那么,我们能不能将残阳改为夕阳呢?声调皆是平声,改后并不违律。然而,在词中,夕阳没有残阳这一意象中传达出来的那种悲壮与英雄气概,残与血二字相接,更能突出战争中的残酷与惨烈,同时也更能体现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另外,从纵聚合角度,我们可能联想到李白的那首著名的词《忆秦娥》里的最后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落日余晖斜照在汉代皇陵前的建筑物上,给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历史沧桑感。残照的所指有朝代没落历史消逝的含义。王国维评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词话》)评价之所以高,就在于词中的关键意象——残照,无此,一切沧桑感便消失殆尽。同样,我们将毛泽东词中的“残阳”替换“残照”试试,却无法表现各自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所指出现障碍。残照无法如血,那只是夕阳的余晖而不是夕阳本身。“残阳”意象在毛泽东词中,没有其历代诗词中所指的内含,不能在纵聚合中找到相对应的所指,即不代表朝代的日趋没落,也不暗示统治者面临消亡。其所指的内含只能是作者对夕阳的壮美抒发赞美之情,而这种赞美,即是英雄主义的表现,至此,残阳意象之所指已远远超越前人的内涵,注入了新的意蕴。试问,古来有哪一首诗词中的“残阳”意象是与英雄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呢?没有,即使最为豪放的辛弃疾词中,也没有一首运用“残阳”意象来表现其英雄气概的。其大量使用黄昏意象,却都是英雄末路的悲叹与怀乡去国的哀伤,那些诸如“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衰草残阳三万顷”(《蝶恋花·送祐之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等词句,都是明证。

五、“落照”意象的所指是悲壮自信的情怀

古典诗词中的某些作品,也有将黄昏意象寄托个人悲壮的感情,而那种悲壮之感,隐隐地传达出对世事的哀叹和无奈,对历史趋势走向衰飒的感伤。如:范仲淹的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以归雁、边声、落日、烟城等一组意象来表达作者既有思乡难归的怨愤和为国戍边的悲壮之情。其中“落日”这一个黄昏意象,起到很重要的情感渲染作用。

试看毛泽东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词: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同样是在边城,同样是战争时期,同样是秋天,同样是落日时分,作者的情感不再是古代的那种悲凉中的感伤,而是在悲壮中充满一种高度的自信和赞美。虽然词中也写了西风(这一传统意象令人生出萧瑟之感),写了孤城,与范老夫子一样的孤立塞外的边城,加上“漫卷”二字,令人感到战争环境的悲凉而艰苦。但,首句却一反前人常态,将“落照”意象,与壁上红旗组合起来,既是写实,更是意象组合的创新,传统的西风与孤城所带来的由纵聚合理论产生的悲凉与孤独联想一扫而空。

“壁上红旗飘落照”此句尤为新奇,壁上挂着的红旗在余晖之中闪现出红色与金黄叠映的奇特色彩,这已经让诗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一种壮丽辉煌和英雄豪气盈胸相冲击的情怀。再加一个”飘”字来关联“红旗”与“落照”这两个意象,初看感觉不通,壁上红旗怎么会飘动呢?斜阳照射在红旗上也不会产生飘动的感觉啊?细细体味,联系后一句“西风漫卷孤城”,就明白了,秋风之劲吹,正鼓动着城中的一切,红旗上的斜晖也在忽明忽暗地闪动,一种动静结合,旗光相映,金红互染的美,全从一“飘”字中传达出来。词为丁玲而作,主旨是对丁玲的赞美。毛泽东把赞美的对象放在这样的落照背景中,其中不仅对女英雄女作家予以高度评价,也怀着一种送她往前线“阵图开向陇山东”的悲壮情怀,更对丁玲的文笔能产生的精神力量充满了自信。

“落照”一词,能否更换黄昏意象群中的其它意象呢?即按纵聚合方法联想到其它近似意象。笔者认为不行。与“落照”意境最接近的意象是“斜晖”,格律相符的是“晚照”,但二者都无法表现“落照”意象中传达出来的悲壮情怀。斜晖给人感觉太柔弱而失去军旅环境所需要的悲壮与刚劲,且又不符格律,故不可取。晚照仅给人时间感,落照则有动态感与空间感,而且落照与后面的孤城形成较好的意象呼应,营造出悲壮而艰辛的战争环境,为刚出牢的女作家丁玲塑造了一种敢于赴死的英雄形象。因此,“落照”的所指不是落日与余晖所沾染诗人们的悲凉与孤独寂寞和沧桑感,而是绚丽悲壮与自信的革命情怀。

六、“夕烟”意象的所指是赞美人民

一九五九年,毛泽东重回韶山,写了七律到韶山一诗: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诗写三十二年来的革命与建设,诗的后半歌颂劳动人民不怕牺牲、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英雄形象,诗人的幸福而豪迈之情跃然纸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末联中选择了黄昏时的“夕烟”意象入诗,写得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喜看”二字,点明是诗人在田边所见,丰收在即,一群农民收工回家,夕阳中村烟四起,或远处山岚升空,这种农村最常见的景象,诗人则浮想出美的图画,并将晚收归舍的农民们赞美为时代英雄,这些英雄,既不是战场上杀敌制胜的将士,也不是孤胆深入敌后的勇士,他们只是人民公社的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公。于是“夕烟”成了他们最美的背景,是五十年代大步走在中国农村集体化道路上的农民们最好的自然画图,若将此诗句绘成国画,必定是一幅新时代的《秋农夕归图》。对比晚清诗人陈玉树写的《秋晚野望》:

余霞红映暮云边,村北村南少夕烟。

远树捧高沧海月,乱鸦点碎夕阳天。

野人乞食启蓬户,渔父施网入稻田。

满地哀鸿听不得,江淮何处是丰年?

首联即有“夕烟”意象,接着上半首写黄昏之景,余霞、夕阳、明月、红云,都是农村自然美景,却不能给诗人一点幸福感,后半首写出原因,原来江淮水灾,渔父竟然在稻田里打鱼,哀鸿遍野,无处有丰年。回看第二句中的“夕烟”意象,用一“少”字,指明实情,大多农家已无米起炊,故“村北村南少夕烟”了。题为野望,却无限悲哀。“夕烟”意象成了悲哀的象征,也是触动诗人情思的一个媒介符号。其所指就包含着生活的凄凉景况,令人悲凉的黄昏现实。二诗对比,意象虽然相同,所指却全然不同。毛泽东把“夕烟”意象赋于了新的内涵,这当代中国农村的夕烟,再不是令古人产生归隐之思的悠闲之乐的载体,也不是前代诗人面对灾年哀叹贫穷的象征,更不是对农村黄昏景色的凄清描写。其所指远远超迈前人所有诗中的同一意象,它蕴含着对农村、对农民、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赞美之情。

七、“暮色”意象的所指是困难与危机

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为李进的庐山仙人洞照片题诗: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诗既为摄影所题,则摄影作品画面与诗必然有紧密关系。观作品上部,数枝遒劲的松枝向空中伸出,中间是云海,层层密布,深浅交复,向远处漫开。下部偏左,是远处的仙人洞所处的山峰,上有一亭,周边树木森森环绕。这幅摄影作品的主题是由诗人发掘出来的——浓浓的暮色之中,劲松高立险峰之上,乱云从容飞卷于前①参见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323页。,象征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国内外重重困难与多重危机中的英雄形象和大无畏精神。

从1959年到1961年,国内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大量减产,进口粮食又受到封锁,工业生产急速下降。国际上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疯狂叫嚣要反攻大陆;各国反动势力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大肆攻击;1960年4月中国接连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3篇文章,6月苏共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带头对中共代表团围攻,中苏两党关系恶化导致国家关系破裂,苏联领导人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施加压力。毛泽东题照时,从作品中的自然景象联想到国家的时局和世界的风云,将照片中的暮色苍茫来比喻时局。这里的“暮色”全然是意象词,并没有多大的写实情景。松树在照片中也不是整棵大树,仅仅几枝从镜头外伸出来的松枝而已,但就是这几枝松枝,激活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松树立于险峰之上,正临沉沉暮色,如同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困难与世界政敌,却毫无惧色,越是这种险恶的政治环境,越能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英雄气概与坚持马列主义的坚定立场。于是,“暮色”意象已然不再是抽象情绪的象征了,其所指已从古代的愁绪、哀婉、郁闷、压抑、孤独、寂寞等个人的情感象征中,一变而成为困难、艰险、恶意、疑惑、诽谤、危机等社会与政治环境象征了。

从古代诗人将“暮色”意象运用到诗中的作品来看,无不局限于“暮色”让人产生一种无奈孤独、怀人思乡的情绪。试举三首在某方面与毛泽东诗相近的作品。

其一,宋代张耒《题周文翰郭熙山水》:

鱼村橘市楚江边,人外秋原雨外川。

遣骑竹边邀短艇,天涯暮色已苍然。

此诗也是题他人作品诗,虽是题画,也使用了暮色意象。虽受画的内容限制,然而暮色意象入诗,是为营造人在天涯、小舟江湖的飘泊孤独感,跳不出前人窠臼。

其二,明代蔡羽《春日思家》:

经旬不出畏春泥,狼籍风光上苑西。

江柳初摇客未发,山花欲落鸟频啼。

故乡头绪愁中草,野寺栖迟石上梯。

暮色苍然人倚阁,秣陵东去白云低。

七律题目已知是传统的思乡题材,暮色意象也用苍然来形容,恰巧的是末联写暮色,又写了白云,与毛泽东诗相似。暮色意象营造的氛围仍是承袭前人的意境。

其三,明代居节《听雨遣怀》之二:

高云暮色霜前雁,独树孤烟原上村。

零落楚兰愁未采,一江风雨泣秋魂。

这首七绝首句即用暮色意象,与毛泽东诗相同,另外也写到了云和树,时间也是秋天,在意象选择上也与毛泽东有相同之处。立意仍是飘泊江湖的游子情怀。诗中的暮色含蕴,被雁、树、烟、兰、风雨等意象所掩没,以致暮色意象在诗中并不突出,也没有更深的含义和注入新的所指内容。

在毛泽东的这首诗中,我们从传统黄昏意象群中,试以纵聚合的方式选择最接近的“暮霭”意象来替换“暮色”,发现没有原来的效果好。暮霭只强调黄昏时的云气,规格不大,气象不高,而“暮色”意象,其所指包容了黄昏时所有的云气、光影、物态,内含更深广,气象更弘大,恰恰可以象征当时国内外众多复杂恶劣的政治与经济环境。所以,“暮色”意象在毛泽东的这首诗中是不可替代的具有新内涵的意象符号。

我们逐一分析了毛泽东七首诗词中的七个黄昏意象符号,借鉴西方符号学理论,来解读意象在毛泽东诗词中的深层意义与本质,就会发现,借鉴符号学理论更能透彻地分析诗词意象的内涵,较之传统中国诗论的那种简单的结论式的评点,更有说服力与论证力。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研究中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做过,我们运用到毛泽东诗词研究中,尚在探讨之中,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作者系湖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责任编辑:李辉耀

猜你喜欢

暮云所指残阳
趣填51
与女友牵手二月有感
遗忘者
幻笔的艺术:《红楼梦》的“金陵省”与“所指优势”释出的要旨
仙人台醒梦亭
中秋月
夏日雨后
登太白楼
朱建中
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