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铜鼓铸造特点及外传研究
2017-11-24李艺宏
李艺宏
云南少数民族铜鼓铸造特点及外传研究
李艺宏
铜鼓是中国云南少数民族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文物。公元前7世纪左右出现于中国云南的西部地区,随着民族的迁移和文化交流,传播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广大地区,为多民族接受,并被视为神器,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还在一些民族中使用。本文主要对铜鼓的铸造特点进行描述。
铜鼓 云南 铸造
云南的铜鼓在中国青铜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的铜鼓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冶炼技术在当时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云南人的青铜器重现了二千多年前滇池民族地区的社会状况和社会历史,而最具代表性的云南铜鼓以其类型最丰富,使用时间最早,现存数量居全国第一而驰名中外。
一、云南少数民族铜鼓的历史渊源
云南青铜器蕴含着浓郁的滇文化色彩,世界上最早的铜鼓发现于云南楚雄的万家坝墓葬中,通过科学实验测试发现这些铜鼓制造年代大约为公元前五世纪,中外青铜器方面的专家一致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铜鼓产生在云南。云南现存铜鼓两百多面,云南地区的铜鼓可划分为遵义型、麻江型、石寨山型、万家坝型、西盟型、冷水冲型、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等八个类型[4],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铜鼓类型最丰富的地区。
铜鼓类型划分是铜鼓研究的基础,云南的铜鼓已经流传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1]。一八八四年,德国德累斯顿的枢密官迈尔博士著书《东南亚青铜器研究》,用了十三幅云南地区的铜鼓图片。如今,德国德累斯顿皇家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自然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印度加尔各答印第安博物馆等,共有40面铜鼓的收藏[2]。而弗朗茨·黑格尔的《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影响世界铜鼓研究长达一个世纪左右。
二、云南少数民族铜鼓的分类及铸造特点
在青铜冶炼技术方面,古代的云南人掌握了良好的冶炼技术,通过合理掌握冶炼温度,添加锡和铅等矿物质材料,达到增强机械性能和去除杂质的效果,这种制造工艺使云南铜鼓铸造性能良好、表面防腐蚀能力特别突出。
在云南铜鼓的铸造技艺方面,首先采用陶范法,通过这种铸造工艺,可以形成多种复杂的曲线造型,在云南晋宁的石寨山初期青铜器和铜鼓中可以看到大量陶范法的应用。但陶范法也有一定的缺陷,这种方法没有解决好铜鼓铸件的气孔和砂眼造成表面粗糙的问题,容易造成铜鼓表面产生裂纹等不良反应。后来古代的滇人采用失蜡法,这种工艺很好地解决了铜鼓成型过程中排除气泡的问题,可以制造出表面光滑、内部结构丰富、造型优美的铜鼓,后期在云南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铜鼓便是这一工艺的杰作[3]。
三、云南少数民族铜鼓的外传
经过大量的史学研究,一般认为云南地区在新时期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冶炼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民众通过借鉴中原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冶炼技术并结合本民族的绘画、装饰特色发明了铜鼓这一工艺品。到春秋时期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炼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滇区的少数民族结合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进一步发展了冶炼技术,使铜鼓制造技术日臻成熟。铜鼓出现后,由于其铜鼓本身特有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其逐渐在我国南方地区传播开来,东汉以后铜鼓冶炼技术和制作工艺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直至东南亚和中亚各国,公元六世纪左右铜鼓文化流入缅甸的掸邦地区,深受当地民族的喜爱,在这里形成一个晚期铜鼓的铸造中心。
随着艺术的传播,铜鼓逐渐成为我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铜鼓这一艺术品承载着东南亚各国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勤劳和梦想。
四、结语
云南铜鼓在世界铜鼓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最重要的发源地,而且冶炼技术领先东南亚各国,并且滇铜鼓铸造工艺精湛,造型很具民族特色,在滇区的祭祀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云南的铜鼓又与东南亚相互影响,各民族借鉴云南铜鼓的特色,使云南铜鼓的发展更加光彩夺目,享誉世界。
[1][奥]F.黑格尔(FranzHeger)著,黎广秀译.东南亚古代金属鼓[M].德国莱比锡W.希尔舍曼出版社,1902(1):18~21.
[2]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铜鼓研究资料选译.[越]阮文煊,黄荣著,梁志明译.越南发现的东山铜鼓[M].越南历史博物馆出版社(第2集),1975:23~25.
[3][越]范明玄.关于老街1993年所发现之东山铜鼓介绍[J].铜鼓和青铜文化的再探索.广西〈民族艺术〉,2007.
[4]梁妮,陈钰文.论如何打造广西铜鼓文化品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98~99.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艺宏(1986-),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科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