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块宝贝疙瘩寄托中国情
2017-11-24孙建国
□孙建国
338块宝贝疙瘩寄托中国情
□孙建国
可爱的英国老头
罗杰·梅森与武汉的情结源于一场车祸。 1986年2月,作为国际地质界著名的变质岩专家,伦敦大学教授梅森应邀到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做短期讲学。期间,梅森到木兰山勘察完地貌,看到很多男女老少去木兰庙许愿,他纳闷地问同行伙伴:“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一个民间女子顶礼膜拜?”同行人员告诉他:“心诚则灵。”梅森将信将疑地随着人群走进庙堂,学着别人的样子敬香、行礼、祈愿,感觉很好玩。
从木兰庙下来,梅森一行人乘车返回,行进到黄陂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辆吉普车为躲避行人与梅森的汽车相撞,吉普车飞出去几米远,司机严重受伤,而梅森的车子不仅安然无恙,坐在前排的梅森也有惊无险。
交警随后赶到,看见逢凶化吉的梅森正在围着车子接连拍照,很礼貌地请梅森把照片留下。梅森捂住相机连连说:“NO!NO!”后来有人好奇地问梅森为什么不愿意交出照片,他一脸虔诚地说:“这是我的生命化石,是我的诚意打动了中国的女神,我怎么能随便交给别人呢?”
一次偶然的车祸被梅森渲染成神秘的中国色彩,至今他仍坚信,是自己在木兰庙许愿保佑自己平安无事的,可爱的梅森彻底被神秘的中国文化折服了。
梅森不仅可爱,还很淘气。他不喜欢在学校的食堂用餐,喜欢自己购买食材。市场里的商贩故意和他开玩笑,把卖给他的食材价格抬高一些,梅森急了,用蹩脚的汉语夹杂英语跟商贩讨价还价,几番努力终于把价格压下来,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武汉虽好,也有烦恼。当年武汉的公交系统远没有如今便捷通畅,出门挤公交是必备技能。西服笔挺的梅森抛开绅士风度跟着一起往前冲,挤过几次都没有成功,无奈买来一辆自行车,悠哉悠哉地出入校园,成了校园一道风景。
作为长期在武汉工作的外籍专家,梅森的治学态度和人品总是为人津津乐道。
梅森在中国地质大学上课很注重仪表,进教室前如同某种仪式,打上领带,整整齐齐。因为汉语不太熟练,上课时他会用丰富的表情夹杂夸张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意图。地质岩石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梅森的课却让同学们听得前仰后合。梅森先是在黑板上绘制几幅卡通人物,再用这些画像煞有介事地讲童话故事。讲台上一个西装笔挺、绅士味十足的英国老头,一会儿是抱着膀子瑟瑟发抖的可怜小绵羊,一会儿是傲慢无礼的男主人公。讲台下面的中国学生哪里见过这样的老师,一个个被逗得捧腹大笑,原本枯燥无味的课,被梅森演绎成有趣的童话剧。
中国地质大学的“活雷锋”
在中国地质大学,梅森被尊称为“活雷锋”。
他在武汉工作,月薪4000元,直到退休前一年才涨到了6000元。每到工资发放的日子,梅森总是严肃地询问财务部门:“交税了吗?”梅森不仅按时纳税,还要求不能在英国交税,而是在中国交税。
虽然工资不高,梅森却很舍得为学生花钱。到木兰天池旅游考察时,美丽的地质地貌让他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回来后的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自掏腰包,从旅游公司包车,带上自己全班的学生去木兰天池看石头。
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梅森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专程赶到香港,为学生购买了3000多元的原版英文书刊和CD等学习资料,并出资近万元为四个班的学生每人订了一份英文报纸;他还向中国地质大学外语系、图书馆捐赠了大批科技书刊。他的学生最盼望梅森从英国休假归来,因为他总有大包小包的礼物相送,包括杂志、大不列颠地质图等学习资料。
在伦敦,梅森有两套房子,一套是自己的家,另一套是专为中国朋友准备的免费“宾馆”。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梅森把自己的家打造得中国味十足:客厅摆放的是江南茶几,配以景德镇出品的仿古茶具;地面铺设西藏毛织地毯,墙上悬挂苏州刺绣。梅森最引以为豪、最爱显摆的地方是他的博古架,朋友来访,他总会把他们引到这里,给他们讲述每个摆件上的中国荣耀。让英国朋友置身于原汁原味的“中国家”,听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是梅森最享受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地质大学很多到英国进修留学的教师、学生都成为梅森的座上宾。梅森不但会亲自开车把中国朋友接到家里,还亲自下厨,做地道的中餐款待他们。
梅森从小就对中国菜情有独钟,少年时期,他就在自己钟爱的中餐馆里学会了使用筷子。为了学习中国菜的真功夫,梅森经常利用周末到中餐馆打工。完成备菜任务后,他会静静地站在厨师身旁,观察厨师做菜的每一个环节。有时候他甚至软磨硬泡,央求大厨允许他上灶操作一番。回到家里,他学着中国厨师的样子练习刀工,学着颠勺,揣摩菜谱。
中国朋友到访是梅森最期待的时刻,家庭派对上,他戴着厨师帽,穿着厨师服,把刀案拍得叮当作响,一番煎炒烹炸,一盘盘香气四溢的菜肴装盘、上桌,香槟酒端起,一句“欢迎来到英国的家”平复了多少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怀。
338 件宝贝疙瘩
梅森出门前,总喜欢在衣领上别一枚精致的奖章,这是中国政府颁发给他的“友谊奖”奖章,是对长期在华工作并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专家的最高奖项。梅森非常珍惜这份荣誉,作为回报,他把自己所有的宝贝都献给了武汉,献给了中国地质大学。
退休后的梅森被中国地质大学返聘,教授变质地质学。同年,湖北省政府为他颁发“编钟奖”,第二年,他获得湖北省首批“在华永久居留资格”,成为首位武汉“绿卡”获得者。几年后,梅森把夫人马伦接到武汉定居,夫妻俩一起为学生们授课,一起享受武汉的美好。
除了最钟爱的妻子外,梅森还有338件“宝贝疙瘩”,那是他穷尽毕生精力,从世界各地收藏的岩石标本。对一般人来说是普通石头,但对从事变质岩石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件件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宝,其中有从亚利桑那陨石坑中捡来的陨石,有在挪威发现的珍贵的蛇绿岩,更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珍贵化石“梅森虫”。
岩石标本对地质学家来说,无异于左膀右臂,有人好奇地问梅森:“为何要将它们捐给中国的大学?”梅森动情地说:“第一次来中国,看到竟然有一所大学是以地质命名的,感觉很受重视,十分喜欢,这在英国是没有的事。而且,这边的博物馆很大,条件不错。这些标本是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世界各地采集而来,时间跨度近40年,如果非要问我为何捐献自己的毕生心血,那是因为,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中国地质大学是我的家。”
编辑 钟健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