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宽放信任,育人以德
2017-11-24强江海
□ 强江海
梁漱溟宽放信任,育人以德
□ 强江海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一生育有两子,取名培宽、培恕,因为他认为“宽恕是我一生的自勉”。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他全然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子孙后代。在孙辈中,长孙梁钦元是和他相处时间最久的一位,得以直接见到他在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宽放信任的传承
1933年,梁漱溟到山东从事乡村建设研究,把家人接到山东邹平县安家。大儿子梁培宽放学后无所事事,有时和同学一起到河里玩水,或者去空地上捉麻雀,可时间一长,他就没有多大兴趣了。有一天放学后,他闲着没事便钻进了梁漱溟的办公室,看到父亲不在,便坐到办公桌前摸摸这个看看那个,看到父亲的抽屉没有上锁,拉开就是一顿乱翻。
很快,梁漱溟回来了,看到儿子把抽屉翻得乱七八糟,他皱了皱眉,转身看到站在身边的梁培宽,沉着脸说:“把手伸出来!”看到父亲一脸严肃,梁培宽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便乖乖把手伸了过去,低着头等待父亲的一顿打。没想到,父亲只是象征性在他的手心拍了三下,就让他出去了。惊讶于父亲没有责骂自己,梁培宽出去后便偷偷躲在一边,看到父亲将抽屉一点点地整理好,心里的愧疚感油然而生。从那以后,梁培宽再也不会随意去翻动父亲的东西。
在外人看来,梁漱溟对孩子有些宠溺。梁漱溟却不这么认为,他只是对孩子的个性养成不多加约束。
整日为国事忙碌的梁漱溟,只有寒暑假才能和孩子们团聚。一年寒假,梁漱溟在重庆,梁培宽放假后便到父亲那里团聚。一天,梁漱溟正好有点空闲,便和儿子坐下来聊天,正说着话,门外传来邮递员的声音:“梁培宽的信到了。”梁培宽很疑惑,他还是个学生,怎么有人给他写信?梁漱溟也很奇怪。梁培宽打开一看,是学校邮寄来的一张补考通知,地理59分。梁培宽将信递给了父亲。梁漱溟看了看,把信折好装进信封里,递还给儿子,却没说一个字。梁培宽看了一眼父亲,当时父亲的眼神是平淡的,但是他明白父亲的意思: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
父亲的不责骂,让梁培宽感受到父亲对他的期望和信任。在离假期结束还有十几天的时候,梁培宽主动赶回学校复习功课,在补考中考了高分,那门课他再也没有不及格。
秉承父亲的治家理念,梁培宽对孩子也比较宽和信任,偶尔还会向孩子“示弱”。儿子梁钦元在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家中订阅了很多报刊杂志,闲暇时,梁培宽会坐在沙发上阅读,看到有些地名时便叫梁钦元帮忙,让他去找找这个地方在中国的哪里、有哪些风土人情等。梁钦元一听父亲求助自己,自然兴冲冲到处翻找资料,找到之后再认真地“教”父亲这些知识。那是梁钦元最有成就感的日子。在梁培宽有意识的培养下,梁钦元的地理越学越好。直到有同学向他求教怎么把地理学好时,他才恍然大悟,是父亲的“信任”让他学得如此轻松。
不贪,就都能看得开
“不贪”是梁漱溟对梁家子孙的要求,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做起来却很难。梁漱溟说:“不贪是根本,一切贪皆从身体来,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为身体之主,自然不贪。”
梁漱溟这么教育子孙,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每餐只吃七八分饱,再好吃的菜也不贪吃;他喝茶,每次只放三四片茶叶,再好的茶叶也不多放。解放前,有朋友送给他一幅“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画,梁漱溟题字之后,就赠给了重庆北碚图书馆。
有一次,梁漱溟带着家里的四个孩子去公园玩,当时梁钦元才11岁。中午时分,梁漱溟带着孩子们下馆子,他点了一些素食自己吃,又点了一些荤菜给孩子们吃,却只要了二两米饭。米饭端上来后,一人盛一小勺,大饭盆就底朝天了,玩得又累又饿的四个小家伙根本没吃饱。回到家,孩子们看到奶奶,直嚷着:“奶奶,好饿,中午没吃饱。”梁漱溟笑着说:“小孩生病都是吃饱了撑的。七分饱,吃得慢,有节制才好。”
虽然几个孩子知道,每次和爷爷出去肯定吃不饱饭,但他们依然乐意和梁漱溟一起外出。
还有一次,梁漱溟带着梁钦元、梁钦宁出去玩。梁漱溟看到两个孩子玩得满头大汗,便在甜品店买了两罐酸奶和三根吸管。爷孙三人找了一张空桌坐下后,梁漱溟自己拿了一根吸管喝起酸奶,递了一瓶酸奶和两根吸管给两个孙子。按照惯例,梁钦元在酸奶瓶上插了一根吸管递给弟弟,自己在一边看着。弟弟喝了一半便拿出吸管,将剩下的一半递给哥哥,梁钦元才喝剩下的酸奶。
按理说,爷爷宠爱孙子,肯定会一人一瓶。可梁漱溟倒好,自己喝一瓶,给孙子一人一半地喝。旁边有人说:“你们家的孩子教育得真好,小的孩子喝奶,大的孩子看着。关键是,小的孩子还知道给大的孩子留一半。”梁漱溟笑了,说:“小孩嘛,脾胃都是吃坏的,不必贪。”
刚开始,梁钦元不是很理解爷爷的“不贪”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明白了爷爷的心思。不贪,就不会计较得失,就会保持平和的心态,人就变得更宽容,什么事情都能看得开、看得远。
开门换鞋学会尊重
在梁钦元的心里,爷爷是一个和蔼的老人,但也有严肃的时候。那是他上小学的时候,休息日基本上都是在爷爷家度过的。有一次,梁漱溟家的院门被敲响了,梁钦元穿着拖鞋就急着去开门。这时梁漱溟大声制止道:“去换鞋,穿拖鞋开门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此后,梁钦元听到敲门声,第一反应不是开门而是换鞋。长大后,梁钦元才知道,那是爷爷把一颗尊重的种子埋进了他心里。
大学毕业后,梁钦元被分配到离爷爷家不远的地方工作,每天下班后便去爷爷家陪他聊工作、聊生活。
有一天,梁钦元、梁漱溟和保姆三人一同吃晚饭。桌上的菜肴很简单,如同往常一般,梁钦元边吃边和爷爷讲述着自己的工作情况。尽管放慢了进餐速度,梁钦元还是先于爷爷吃完了,不过他却未离开餐桌。
梁漱溟吃完饭菜后,拿起汤匙舀了一点青菜汤,抿了一小口后,语气平和地对保姆说:“请你往这汤里加一点开水。”保姆边起身去拿暖水瓶,边嘟囔着:“好好的汤,非要加什么水啊!”她往菜汤里加了一点开水后,坐下来继续吃饭。
只见梁漱溟又缓慢地舀了半汤匙菜汤,小啜一口后,对保姆说道:“还得请你再往这汤里加些开水!”保姆脸上的不悦更明显了,声调也高了许多:“老先生,好好的汤老是加开水,就不好喝了!”梁漱溟没有说话,依然面色安详。保姆很不情愿地再次起身,又加了些开水进去,一边高声地说:“不好再加水了,老先生!再加水的话,还不如直接喝开水呢!”坐在餐桌旁的梁钦元对爷爷的要求感到很奇怪,但始终没有吭声,他只是听着、看着。
梁漱溟喝了口加过两次开水的青菜汤后,再次语调平和地对保姆说:“还得请你再加些开水。”保姆终于按捺不住了,她没有去拿开水瓶,而是拿起汤匙直接舀了一些青菜汤,才喝下去就大叫起来:“哎呀,咸死人啦!”梁钦元当时就愣在那里了,梁漱溟却依然很平静。保姆立刻起身,懊悔地说道:“肯定是我糊涂了,往汤里放了两次盐。可是、可是……”她全然没有此前的抱怨和不满,而是深感不安:“老先生啊,您怎么就不说,这汤喝不得呢!”
梁漱溟缓缓地说道:“并不是你有心的。把汤倒掉太浪费了,毕竟是你辛辛苦苦做的。我只想加些开水,把它喝下去就是了。”保姆满是愧疚地想要重新再做一碗汤,却被梁漱溟制止了。
那天晚上,在餐桌上,梁漱溟平缓的语气,对梁钦元的教益至今仍非言语所能表达。尤其是近年来,梁钦元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每当他面对棘手问题和来访者,总能想起那碗咸得难以下咽的青菜汤。
不管在大众眼中,梁漱溟是如何的特立独行,但在梁钦元的眼中,只买二两米饭的爷爷,对孙儿们却有着一份独特的爱,深沉、朴实。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