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时代人才招聘:怎样做到“你给的,是我想要的”

2017-11-24郭起豪

中国记者 2017年2期
关键词:优秀人才传统媒体毕业生

□ 文/郭起豪

融合时代人才招聘:怎样做到“你给的,是我想要的”

□ 文/郭起豪

融合时代,媒体的人才招聘发生不少变化。立足现实,不管是媒体还是急于找工作的大学生都应该做出一些调整。到底该做哪些调整?本文作者结合几次参加人才招聘中发现的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媒体融合 人才招聘 优秀人才

你怎么看媒体融合发展?依你看,传统媒体该做哪些调整?你有在新媒体平台实习的经历吗?如果让你对这一事件以全媒体形式报道和展现,你会怎么做?能不能看看你参与的融合型产品……在最近几年参加单位的人才招聘时,类似的问题被频繁抛出,与多年前跨入媒体行业时“看看你发表过的文章”的提问完全不同。通过几个问题未必能够全面准确判断一个人是否胜任媒体工作,但是从在人才招聘中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出,媒体对全媒体人才的渴求。

不是媒体招聘人才时要求苛刻,实在是形势所迫、被逼无奈。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要充分利用前沿技术、创造优质内容,最大限度黏住用户,都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支撑,否则一切是空谈。与此相应,在这一形势下的媒体人才招聘也发生了极大变化。

一、供需矛盾突出,难见“你给我的,是我要的”

近年来,各媒体都在加速推进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在不少领域寻求更广阔的空间,而新媒体布局初步形成,覆盖用户大大增加。这样的发展格局使当下的媒体人才招聘出现这样的现象:传统媒体行业的岗位数相对较少,新兴媒体用人数量增加明显,融合型的媒体人才紧缺。

不过,在媒体人才招聘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真正能够为我们分担任务的优秀人才还是太少了!满足现在的媒体要求真是难啊,不是做梦吧?一边是媒体愁招不到优秀的人才,另一边则是大学生焦虑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尽管所谓的“优秀”和“满意”是相对的,但都是真实的诉求,对彼此而言都至关重要。

对媒体而言,这种“优秀”应该是全媒体人才,是来之即能打好新形 势下媒体战役的人才。你有在新媒体实习的经历,媒体期待的则是你和你所做的东西能不能成为“网红”,能不能准确判定哪些创意用户容易接受,能不能用拳头新闻产品牢牢黏住大量用户。你在传统媒体锻炼过,媒体期待的则是你已经储备了传统媒体应有的“基因”,有成为“纸红”的可能。在媒体加速融合转型期,即将进入媒体行业的大学生自然从理念上、方法上、技术上一开始就得有融合转型这根弦儿,至少未来是融合转型的潜力股,且这样的需求更直接、更迫切。客观地说,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

对大学生而言,这种“满意”是基于好的待遇、好的平台和好的环境,让自己更加稳定和幸福。比如,在北京,不少毕业生进入媒体时都希望有北京户口、编制。对招聘对象的诉求,媒体完全可以理解,也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队伍,特别是能够让优秀人才留得住。但实际上,媒体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且面临诸多现实困难。更重要的是,不少媒体的日子并不景气,不仅难以吸引新人,而且留住正在融合转型的老人也有一定难度。

若是当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就业市场上,想进入媒体行业的大学生数量会越积越多,竞争则会更大。招不到优秀人才,媒体的竞争力就会打折扣。现如今,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关键的人才力量都被配置在关键位置上。若是今年招不到优秀的人才,明年也招不到合适的,不仅会导致人才断层、蓄力不足,而且会导致面向市场的能力不强、服务用户的火力不旺,直接影响生存发展。若是退而求其次,降低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整体的人才比例可能是,分母越来越大,分子越来越小,优秀的人才比例偏小。

最近,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指出,“要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而要做到这一点,媒体从一开始就要挖到“好苗子”,看到“纸红”和“网红”的踪迹。但是,面对现实,在媒体人才招聘中,常见“你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优秀人才匮乏。

二、务实创新选人,适当留足时间空间

媒体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存在的“互不满足”,加剧了供需间的矛盾,唯一的办法是各让一步,且都尽力补上自己的短板,寻求更务实的途径。实际上,不少媒体在选拔优秀毕业生方面已经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且成效明显。

在融合时代,若是想进入媒体行业的大学生已经有融合的理念,且能够站在用户角度考虑新形势下怎样做好媒体产品,自然是媒体所希望看到的。

在2016年的招聘中,有一位前来应聘的大学生特长是数据处理。能将复杂的气象数据以各种图表形式展现出来,是公众愿意看到的。在数据新闻备受青睐的当下,吸引专业的数据处理分析人才,利于推动融合发展。把繁杂的东西简单化,从大堆的数据中筛选出极少数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数据,让用户从数据的对比中看清新闻的关键信息,难能可贵。如今,这名当年的应聘者承担了《中国气象报》与新华网联合推出的数据新闻专栏“聊天儿”,已成为一个品牌。对于这样的人才,只要媒体单位给其提供便于专长发挥的平台和机会,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依靠一次笔试、一次面试或者一次实战性新闻采访、编辑、策划等,的确可以看出一些人才能否胜任媒体工作。但是,由于新闻领域的各项业务实践性极强,往往是“路遥知马力”,长期磨合才能更进一步地摸清彼此,看看到底适合与否。有一些大学生在实习阶段就很注重对实习单位的遴选,通过跟班式学习提前参与到全媒体新闻采集、编辑和策划中,逐渐融入到媒体单位的实际业务中;通过与媒体人的交流沟通,更真切地了解到媒体及媒体人在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与此同时,媒体在对这些实习生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的同时,多会按照融合发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考察,能客观掌握这些大学生的能力。若是媒体想从优秀的实习生中招聘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先机和主动权。

曾经有一位大学生应聘记者岗位,笔试成绩不错,但面试时表现并不好,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似乎不喜欢与人交往;但是从已有的知识储备、实习经历等看,值得期待。当时,在招聘现场,两种观点交织着:一种认为不合适当记者;另一种认为有潜力。最后,多数意见还是认为,应该给个机会看到底怎么样,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他是一个慢热型的人,表达能力的确不出色,成长速度稍慢,但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不存在问题,特别是采写的涉及天气气候热点话题的解释性报道细腻而生动,不仅是传统媒体上的佳作,而且在新兴媒体上也是“刷屏之作”。如今,他在气象新闻领域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坚持新闻理想,是优秀新闻人的基本点,也是不少人选择学习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专业的初衷。而在传统媒体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媒体人对新闻理想的执著追求使得传统媒体品牌优势颇为突出。如今,不管是进入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坚持新闻理想,都可能创造出无限的能量、成就一件件有影响力的作品。尽管如很多人所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只要坚持理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即使最终不会实现理想,也会无限靠近理想。

回头看看在毕业生招聘现场曾经声称要坚持新闻理想,且能从笔试中看出为实现新闻理想已经做出改变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确有所不同。他们更能不忘初心,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更能用心坚持做新闻,俯下身、沉下心。从他们的有思想、有温度和有品质的作品中,能够看出对专业的新闻人职业精神的坚守和延续,看出对梦想、初心的坚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媒体人才招聘同样需要创新,特别是对于新媒体人才的招聘方式应该更灵活。

三、对媒体人才招聘的几点建议

(一)从招聘中的表现看大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在新闻采编一线工作有十年时间的媒体人,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以前新招入的毕业生走上岗位,还可以坐长时间的“板凳”,媒体会留足时间让他成长、积累,成熟一个用一个。现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加速重构,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媒体对优秀人才的渴求迫切程度显著增加。尽管媒体给予大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但是留给的时间却越来越短,“不多了”。一旦人才被招入,媒体往往等不起,希望一来就能“上战场”“打硬仗”。

实际上,从应聘的实际看,一些大学生在诸多方面还较为欠缺:一是新闻的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有的是新闻学专业出身,但是表现并不专业。比如,基础性的消息写得并不理想,对新闻规律把握不够。优质的内容源于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绝不是小事。二是不会展现自身特色。不少毕业生已经有好的积累,但是对自己总结不够或者不会总结、不会展示自己的强项,以至让招聘方难以清晰地看出“你到底凭什么让我选择你”。三是实习“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从简历中看是在几家媒体单位实习过,但是深入了解后“感觉像是没有实习过”。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这些大学生们的确是在实习,但是折扣明显,有的只是跟班看看,有的只是打打下手,实习生没有真正实习,提供实习机会的单位也没有重视。

在融合发展时代,媒体越来越重视人的融合。一个黏合度高的群体集中创新、集中融合容易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创造出更好的融合品牌。如果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大学生在校园里就有通过人的融合解决学业中的问题的经历,强化人的融合意识,再有一些媒体融合的实践,会更好一些。

不仅如此,有朝气、有活力、有热情也很重要。要用好现代传播手段,创造优质内容,创新表达形式,你得有朝气、有活力、有热情。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启动的“南方名记培育工程中”,对于“名记”的第一个标准便是要求“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对于这一标准,诸多媒体人非常认同。没有能力的人,靠活力、热情和努力可以补上一点;但是,有能力的人,没有朝气、热情等,创新求变和干劲不足,也会跟不上媒体的需求。

当然,有些小小的错误可能是“致命”的,令人苦笑不已。比如,在笔试中,经常会出现迟到的现象。面试官问“今天笔试,你为什么迟到”,面试者回答“路上堵车太厉害了”“我是开车来的,走错路了”“昨天睡太晚,今天睡过头了”。不管回答是否真实,对于新闻工作者,这些都不是理由。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记者迟到了,新闻现场不会等你。应聘的大学生对此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二)从招聘中的问题看媒体应做出的调整。

1.理性降低期望值选经济适用型。

你看上的优秀人才,他未必看得上你,最终能不能来不好说。你看不上的,他却对你信心满满,粘着你硬是要与你肩并肩。笔者所在的部门,最近几年招聘来的毕业生,质量都不错,且都是经济适用型。相对而言,这些人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在当年的笔试、面试中都表现不俗,个人对待遇和平台、环境等的要求适当,且基本都能吃苦耐劳,有激情、有干事创业精神。目前,这些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中坚力量。招聘并留住“经济适用”人才,选不到最优的但是选到次优的,有利于为媒体发展蓄力;合理将自身实际和就业市场相结合权衡考虑,找一个让自己更好地施展拳脚的性价比较高的平台,是理性的。

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不妨降低预期,别一味地渴求进入媒体单位什么都可以解决,其实媒体所能提供的机会是有限的;准备招聘人才的媒体,不妨适度降低要求,既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招到需要的人才。对于媒体而言,不是把优秀的人才聚集到一起就一定能做好事情,而是要把有共同理想、目标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人聚在一起。为此,不同的媒体在人才招聘中还是要“量体裁衣”,在给毕业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掂量掂量自己,找到适用的人才。

2.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和更好的平台。

尽管坐在你面前应聘的年轻人还很稚嫩,但是在媒介形态多变的今天,年轻人对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短视频、直播等跟得很紧,点子多、创意也多,只要用心、有好的平台、有干劲,容易做出真正让用户喜欢的有影响力的舆论产品。你有没有胆识重用年轻人,能不能用慧眼识别出他的才能;他愿意来,你敢不敢让他进、给不给他锻炼成长的机会;他有能力,但是也有不少问题,你能不能用好他……面对这一连串的纠结,最终你会不会坚决果断地说出“我愿意”,很考验媒体招聘方。而为了让这个“我愿意”说得更坚决些,满足媒体迫切的人才需求,注重人才培养是必须的。比如,主动给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并通过严格的制度督促毕业生真实习、真正把自己摆入媒体行业,在实习阶段压担子、压任务,培养融合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主动与新闻院校密切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用性,为日后引进优秀人才铺好路。

3.把媒体自身做强、做出吸引力。

要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媒体自身得有吸引力,得做强、做好。优秀的人才集中发力有利于推动好的平台建设、好的事业发展。与此同时,好的平台好的事业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尽管有些优秀的媒体人离职了,但是在好的媒体平台中依然有大量优秀的人才。他们同样有离职创业的资本,但是依然不离不弃、共担风雨、迎难而上,把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成为所在媒体的招牌,使更多优秀的人才涌向媒体。

(作者是中国气象报社采访中心主任、主任记者)

编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优秀人才传统媒体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建立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
戴春琳 汇聚优秀人才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图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