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地铁•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
2017-11-24吕绍勋
文/吕绍勋
“M地铁•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
文/吕绍勋
“M地铁·图书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的典型案例,不仅深化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还开拓了公共文化服务渠道。此项目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对于地铁新兴城市(如青岛)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地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注重机制创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和基础设施运营的社会化;也要注重供给创新,针对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调动一切资源,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创新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传播,进行知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拓展与深化。
“M地铁·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的典型案例,是由国家图书馆与京港地铁合作发起的公益性阅读推广项目,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和移动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开放图书馆优质文化资源,深化地铁这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开拓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育全民阅读风气。
一、“M地铁·图书馆”项目介绍
(一)“M地铁·图书馆”基本情况
“M地铁·图书馆”项目成立于2015年1月,以“主题”的方式整合、推送电子阅读资源,定期推出线上线下活动,借助京港地铁站内备用房、灯箱、包柱、车内广告牌等媒体平台,推送宣传国家图书馆各类资源与服务。
该项目有完善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分工,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负责统筹图书馆内各种资源,提供与每期主题相关的视频、图像、文字等;信息技术部负责提供移动端阅读资源、相关技术保障;地铁站用微展览、平面广告等形式解读每期活动主题,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该项目每3个月推出一期主题活动,并推荐相关的10本经典著作,乘客通过扫描站内、车厢二维码即可免费阅读,还可以免费浏览5万余册图书和300余种期刊资源。
(二)“M地铁·图书馆”的特点
“M地铁·图书馆”非传统意义上的流动、自助图书馆,它的运行模式更方便快捷,更符合移动阅读的数字化需求。
“M地铁·图书馆”有以下重要特点:一是资源形式上,推送的不是纸质资源,而是经过遴选的数字资源;二是阅读方式上,不是纸质阅读,而是读者通过手机线上线下联动、站内站外呼应的立体阅读;三是阅读选择上,不是分散式阅读,而是主题阅读、系列阅读,具有极强的引导性。“M地铁·图书馆”的受众是坐地铁的庞大人群,利用的是碎片时间。
(三)“M地铁·图书馆”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6年1月,“M地铁·图书馆”已开馆一年,近16万人次通过移动设备阅读了推荐的图书。截至2017年1月,“M地铁·图书馆”共推出了6期主题活动。2017年4月,为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推出主题活动“那些年,我们共同度过”,立足香港与北京,介绍两地独有的特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8月13日至19日,第82届国际图联大会在美国举行。会上宣布了2016年国际图书馆营销奖结果,中国的“M地铁·图书馆”项目入围前十名。本届评选,国际图联共收到来自26个国家71家机构的申请,“M地铁·图书馆”成绩卓著,处于创新领先地位。
通过与京港地铁的合作,“M地铁·图书馆”搭建了全新的推送平台,国家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与服务走了出去,提高了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了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职能,让阅读和文化走进、融入了大众生活。该项目引领了图书馆界阅读推广方式的积极探索,正逐步被其他图书馆借鉴。
二、“M地铁·图书馆”的重要意义与启示
(一)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
地铁图书馆是大众阅读的一个新体验,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新形式,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的全新探索。
“M地铁·图书馆”通过国家图书馆与京港地铁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营社会化的有益尝试。依托地铁这一公共交通场所,开拓了文化服务渠道,打造了一个日常出行中的阅读平台。“M地铁·图书馆”注重供给创新,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定期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传播信息、知识和文化。“M地铁·图书馆”免费提供图书资源,定期推荐精品电子书籍,是数字化传播和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结合,符合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时代要求。
“M地铁·图书馆”运作模式,将图书馆和地铁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形成社会合力,发挥数字化的科技优势,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快捷、优质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对提升国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途径与空间
“M地铁·图书馆”无偿借用地铁广告媒体资源,只需均摊或付出少量物料、制作费用及现场活动所涉花费,节约了宣传推广成本,是图书馆服务营销的有益尝试。
“M地铁·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馆优质资源与数字化传播手段的完美结合,是公共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延展和补充,在阅读推广上具有方便性、广泛性、灵活性、针对性,实现了技术创新、阅读方式创新、营销策略创新、推送方式创新,使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了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职能,引领图书馆界积极探索新型阅读推广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
(三)培养市民阅读习惯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pad等)的接触率达68.2%,呈持续上升态势。
由此可见,民众正在养成阅读电子图书的习惯,但也遇到了无法深度阅读的问题。这与电子书市场普遍粗制滥造,内容多为网络小说、通俗读物有关。地铁图书馆每期推荐的书目,都按照遴选标准严格把控,有助于市民对某一主题深入、科学地了解,对于改变电子书市场现状、培养大众阅读习惯有积极作用。
(四)打造城市形象名片
该项目引入了全新的阅读概念,阅读不仅仅指看书,整座地铁站和地铁车厢都是一个文化空间,可以享受美好的文化体验。地铁站内备用房、灯箱、包柱、车内广告牌、站内电视等媒体平台,共同呈现多元、立体、丰富的文化主题,使民众在出行中轻松吸收知识、接受文化熏陶。
良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的有效手段,对于提升地铁运营、城市旅游收益,都大有帮助。
三、借鉴“M地铁·图书馆”,加强青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以“文化+科技”促进公益性文化发展
文化的公益性与市场性都面临资源和发展的前景问题,需要增强创新能力。文化资源和科技手段的有效融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公益性文化要想提升层次、加快发展,也要走数字化、高科技的路子。公益性文化是内容,数字化、高科技是形式,而免费开放、资源共享则是其内在实质。公益性文化要想在激烈的市场冲击下赢得一席之地,必然要走“文化+科技”的路子。
(二)开放青岛图书馆优质文化资源,构建合作机制,提供内容支撑
青岛图书馆作为一座市属大型公共图书馆,要将图书馆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开放给群众。实践证明,文化资源的免费开放,是全球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功经验和通行惯例。
图书馆与地铁集团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互补关系。同时,图书馆要联合出版社、数据提供商、报刊社等,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三)深化青岛地铁公共文化空间属性,提供平台支持
青岛地铁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相比,起步晚但起点高,线路规划大气合理。青岛市轨道交通2020年线网全长约470.4km,由11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远景年线网共规划16条线路,总规模约807km。青岛地铁线路多,运程长,公共空间广阔,是进行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的天然平台。
要促进地铁集团与图书馆的合作,完善组织分工,利用技术手段在站内、车厢添加二维码,与图书馆综合服务器相连通,实现免费在线阅读,为广大乘客提供浏览平台内图书和期刊资源的便利。要将地铁站内的备用房、灯箱、包柱、宣传板、车内广告牌等媒体充分利用起来,营造立体、多元的文化氛围。
(四)图书阅读与文化活动相结合,扩大服务范围
地铁图书馆不光是阅读平台,也是公共文化活动场所,除了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地铁的公共空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一是定期举办特色专题活动。邀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艺人,进行现场文艺表演;结合青岛的特色节庆日,如国际啤酒节、国际海洋节、国际帆船周、国际时装周等,在地铁图书馆中进行展示,并推送相关图书、期刊。二是有声读物进地铁。借助地铁的媒体设备,用听的方式来“看书”,丰富阅读形式。三是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读者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畅谈读书感悟,吸引更多市民加入进来。
(五)加强宣传,鼓励市民积极参与
掌上阅读为利用起碎片化的时间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但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不是朝夕之事,需要加强宣传。
首先,借助站内资源,如车厢广播、宣传板、媒体设备、地铁报等进行宣传,介绍地铁图书馆的使用方法及规章制度,制作宣传片循环播放。其次,借助站外资源,如电视、广播、出版社等进行宣传,激发乘客的阅读兴趣。再次,借助网络资源宣传,依靠公共图书馆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以宣传,邀请文化名人进行推介,提升知名度。最后,可以通过有奖知识问答、在线互动等方式,提高市民参与的积极性。
[1]崔冰.“M地铁·图书馆”对推动全民阅读的启示[J].图书馆学刊,2015,12:8-9.
[2]李奕.传播学视角下的地铁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以“M地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6,4:38-41.
[3]鲁楠.“M地铁·图书馆”开启公共文化服务新时代[N].新华书目报,2015年1月23日(第A04版).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