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克利尔——英国版《红楼梦》
2017-11-23
有人把《唐顿庄园》比作“英国版《红楼梦》”。然而《红楼梦》是“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而“唐顿庄园”却至今屹立。“唐顿”的原型,海克利尔庄园,至今仍屹立在英格兰的南部平原上,三百年风雨过去,依旧威严、富丽。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冯竿木
英剧迷们得适应这一点:你喜爱的人物往往会在猝不及防中死去,不管他(她)是否主角或人气多高。《唐顿庄园》也不例外。整部剧只有一个主角永生——那就是“唐顿庄园”本身。
有人把《唐顿庄园》比作“英国版《红楼梦》”。然而《红楼梦》是“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而“唐顿庄园”却至今屹立。“唐顿”的原型,海克利尔庄园,至今仍屹立在英格兰的南部平原上,三百年风雨过去,依旧威严、富丽。
每个英国庄园的命运都与一个贵族家庭的沉浮息息相关,海克利尔背后是赫伯特家族。1769年,28岁的英国下院议员、潘布洛克伯爵第五子亨利·赫伯特幸运地从叔叔那里继承了海克利尔。4年后,亨利被英王乔治三世擢升为卡纳封伯爵,一生官至皇家内廷重臣。
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稳定的贵族体制。国王分封土地、换取贵族应召出征打仗的义务。权力随土地一同被大小世袭贵族分享。18世纪末,包括卡纳封伯爵在内的约160名贵族掌握着英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在君主分封、长子继承、贵族通婚等制度的作用下,大贵族家庭久盛不衰,始终是王权的追随者、合作者与制约者。
亨利继承海克利尔后,那片5000英亩、大小相当于约80个标准足球场的封地传承至今。封地租给佃农畜牧、种植,为历代伯爵及其家庭带来收入。英国贵族阶层从诞生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人人都有 自己的位置”
18世纪,英国贵族通过把持政党、议会和军队垄断政治权力。当时的首相大多是贵族,议会上院的主体也是世袭贵族,下院许多议员则依附于上院的贵族,形成“下院是政治斗争基地、上院贵族是指挥官”的局面。
第二世、三世卡纳封伯爵都是上院议员,四世卡纳封伯爵是英帝国政府的殖民地事务大臣。他们和当时大部分贵族子弟一样,从小在伊顿公学接受精英教育,在那战乱频繁的年代进入军队成为指挥官,随后从政,再在父亲去世后作为长子继承头衔与封地,一切都理所当然。
那些日子里,海克利尔庄园不断扩大,英国议会大厦的设计师巴里亲自主持庄园上的城堡扩建,这让它看起来和那标志英国权力的建筑有几分相似。城堡上,象征卡纳封家族的双色旗飘扬至今,建筑内还能找到古法语的家族铭文——“只侍一人”。
贵族财富的积累体现在居所的奢侈上,海克利尔也曾“珍珠如雪金如铁”:二百多个房间,19个壁炉,4个大楼梯,仅一盏大吊灯就有356片水晶,打扫一次需要擦拭两天。
那个年代,身为贵族就意味着吃喝不愁。英国人熟知的那首赞美诗唱道:“富人居城堡中,穷人居城门下,上帝使人有尊卑,上帝令住所分贵贱。”其实在海克利尔内,也有贵族住楼上、仆人住楼下的区分。就像《唐顿庄园》里那样,低贱的仆人不能被主人“听到或看到”,“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直到1980年代,表面上看英国虽然已脱离了阶级社会,但阶级制度仍深深植根。56岁的英国议会上院勋爵麦克·贝茨(他是与世袭贵族不同的新封终身贵族)回忆,他曾想申请一个伦敦的银行职位,但被告知只有两人能成功——要么出身显赫,要么是“拼命三郎”。
出身平民的贝茨最终没能得到那份工作。他后来写道:“出身显赫的人高挑、优雅、苗条,社交上自信而老练,衣着考究(特别是鞋),人脉强大,谈吐文雅,同时又特别低调礼貌,因为他们和旁人都清楚他们的地位。”
这样的人曾住在海克利尔。今天,到访者还能从这里感受到当年贵族的生活:书架上摆着装帧精美的古董书,37座老座钟滴答作响,拿破仑用过的桌子以及王室成员来访的照片,处处显露出卡纳封家族高人一等。
不知多少次,海克利尔的大门打开,矫捷的猎犬冲出来,后面是着红色猎装、随身下骏马起伏的卡纳封家族的成员,还有那些应邀前来猎狐的贵族朋友。
当年地养人,如今人养地
19世纪末,随着冷冻技术和远洋航运等新技术的发展,北美农产品大举进入,再加上极端天气频现,英国农业萧条,地价下跌,严重影响了贵族的收入。也正是那时起,英国由现代商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新崛起的工业资本家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
1890年,第五世卡纳封伯爵乔治·赫伯特和当时许多贵族一样,陷入“土地丰厚,现金短缺”的债务危机,几年后开始征收遗产税,更让他雪上加霜。和《唐顿庄园》里的格兰瑟姆伯爵一样,乔治的解决办法是——迎娶一个有钱的新娘。
当欧洲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将女儿阿尔米娜送进海克利尔时,卡纳封伯爵的现金危机暂时得以解决。他从岳父那里得到了20万美元,还有庄园里保存至今的丝绸墙面。
当时的英国贵族正享受着最后的繁华。成为伯爵夫人的阿尔米娜常在晚上10点举办社交晚宴,然后一直跳舞直到清晨。伯爵本人也热衷考古,资助了埃及图坦卡蒙墓葬的发掘,出土的黄金面具轰动世界。
1895年,威尔士王子、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访海克利尔,晚宴就包括鱼子酱、松露、山鹬、鹧鸪、生蚝等12道菜。
但随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贵族的生活。一战期间,海克利尔有75名男丁走上战场,最早是能骑马的马夫,后来是管家、园丁。那些尊崇“骑士精神”、以为国王而战为荣的贵族,更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不少人战死。
时代的大幕布下,“财富换爵位”的魔术同步上演,资产阶级第一次走进了贵族队伍。一战期间,做冷冻食品进口生意的英国商人韦斯迪因保障食品供应有功,被封为男爵。在韦斯迪登记的家族纹章上,两座冰山象征了他的荣誉之源——不是国王,而是他的冷冻生意。
虽然一些老贵族致信国王,抗议频繁的分封让贵族头衔“变得廉价”,但时代潮流无法抗拒。战争让社会更加平等,那些曾和贵族一样在战场上为国卖命的仆人们回到庄园,要求同等的社会地位。机器、工厂和贸易的发展也导致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政治意识觉醒。战后执政的工党则在议会贵族院的衰落中推波助澜,英国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最终在1999年随着他们退出议会上院而彻底消失。
战争也摧毁了国家经济,政府对新税源的渴望让土地贵族不得不缴纳更多的税赋。《英国贵族史》中记载,1894年,政府对大贵族征收8%的遗产税,1919年至1930年增长到40%,1939年更是达到60%,二战后甚至涨到80%。
政治与经济上受到双重削弱,一些无力应对挑战的贵族只能出售庄园里的雕塑、银器,有的开始出卖土地,庄园逐渐败落,演绎出“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的悲剧。
贵族形象一落千丈,不列颠文明中曾经的精英阶层似乎很快就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工人阶级视他们为好逸恶劳的“寄生虫”,英国小报也开始对各种贵族家庭的丑闻津津乐道。直到今天,在海克利尔庄园所在的纽伯里镇,居民们对卡纳封家族的态度也很超然,“那座庄园”和他们没什么交集。出租车司机凯文只是听说过《唐顿庄园》,但他宁可去看球赛。凯文唯一一次走进海克利尔是出席朋友租借庄园场地举办的婚礼。
海克利尔不得不时常对外租借,举办婚礼或是公司董事会,租金用来维持庄园运行;庄园里处处摆放《唐顿庄园》剧照,好为游客增加兴致;连马棚里养的7匹马现在也寄托了主人的期望——在赛马场上获大奖,好身价倍增。
当第八世卡纳封伯爵接手海克利尔时,庄园凋敝。伯爵夫人回忆:“(庄园里)没有厕所,台灯没有灯罩,没有地毯,拱顶需要维修,许多东西都是坏的。”
继承土地和其上的庄园,对今天大多数贵族来说,与其说是荣誉,不如说更多是一份责任,要面对缺少收入和重税的双重挑战。当年土地养贵族,现在贵族要养土地。
一些贵族放弃了,他们将地交给国家基金会统一打理,换取一处像样的居所和一份体面的固定收入。但卡纳封伯爵和夫人决定试一试,庄园和土地成了他们的生意。《唐顿庄园》中一辈子逍遥自在的老格兰瑟姆伯爵夫人曾吃惊地问“工作是什么?”这样的日子,一去不返。
已在海克利尔和伯爵夫人一同工作6年、负责庄园市场开拓与媒体工作的罗伯特说,他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家族企业”工作。“伯爵夫人是个好老板,我们一起工作,我给她倒咖啡的次数和她给我倒咖啡的次数大概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