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域下《时时刻刻》的叙事策略
2017-11-23阳彩丽
阳彩丽
《时时刻刻》是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坎宁安于1998年发表的一部小说,荣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这部小说在叙事安排上别出心裁,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为线索,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并置于同一时间维度里,讲述了她们一天的生活。三位女主人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地点,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及生活背景。一位是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原型的作家本人,一位是与伍尔夫作品中《达洛维夫人》女主人公同名的克莱丽莎,另一位则是小说《达洛维夫人》的读者——布朗夫人。三位毫不相关的女主人公通过《达洛维夫人》联系起来。
本文以叙事学为视角,主要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频率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所使用的叙事技巧,以便丰富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为探讨作品主题意义做好铺垫。在叙事时间上,作者并不是依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三位女性各自的一天,而是采用平行叙述的技巧,将故事时间划分成三个平行的时段,即同时讲述三个女人的早晨、中午以及晚上。从叙事空间看,三位女主人公这一天的活动范围限于卧室和街道。在叙事频率上,鲜花、同性之吻、自杀等意象反复出现,构成了小说的重复叙事。这些写作技巧传递了丰富的主题思想,增添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一、叙事时间
(一)平行叙事
叙事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故事时间指的是故事实际发生所需要的时间,话语时间指的是作者叙述故事所需的时间,后者一般以叙述故事的文本长度作为衡量标准。在《时时刻刻》中,坎宁安在描写三位主人公各自的一生时,并没有依据自然的故事时间来详述她们一生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故事,而是只选取了她们生命中平凡的一天,采用平行叙事的策略,同时讲述她们这一天中各个时间段所发生的事件。从弗吉尼亚·伍尔夫起床的那一幕开始,她拒绝吃早餐,不想与女仆打交道,关上房间的门,开始在座椅上酝酿《达洛维夫人》的第一句话该如何写。接着,场景切换到克拉丽莎起床的那一刻,她拉开窗帘,冬日的早晨阳光明媚,她决定自己亲自去买花。继而,镜头切换到布朗夫人的房间,她坐在床上,拿起枕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书《达洛维夫人》开始阅读。叙事的一开始就出现三处场景切换,未免提高了对读者理解速度的要求。
(二)顺序叙事
但从整体上看,作者采用的又是顺序叙述。从清晨到傍晚,事件条理清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难度。作者的意图是以一天写一生,以小见大,因此,叙事时间的高度浓缩展现了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在这极其普通的一天里,她们都为各自的亲人或密友筹划着一次庆祝。弗吉尼亚·伍尔夫等待着姐姐的拜访,姐姐是伍尔夫最依赖和信任的人,她的出现仿佛能给她当前痛苦的生活状态带来些许改善,如炎炎夏日的一缕清风,可以抚平她心中的恐惧与不安。克拉丽莎则忙于为理查德新书大获成功准备一个庆祝晚宴,清晨她就开始买花布置房间。她喜欢理查德。自他染上艾滋病以来,她亲自照顾他十多年,并不觉得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只要理查德好好吃药,好好地活着,她的生活似乎就会很美好。布朗夫人记起来今天是老公的生日,她想亲自为他做一个生日蛋糕,感谢他对自己细心的呵护。接着,时间进入中午。伍尔夫的姐姐同她的孩子提前到達。经历过短暂的相聚之后,姐姐还是得回到伦敦,伍尔夫内心难以割舍,想要一同前往。在姐姐离开之后,她避开丈夫,一个人来到火车站,打算偷偷前往伦敦,去过自由的生活,结果还是被丈夫劝说回家。下午当克拉丽莎去公寓接理查德时,他根本什么都没有准备。房间所有的窗子都开着,他穿着睡袍坐在窗户上,呼吸着寒冷的空气瑟瑟发抖。他告诉克拉丽莎,没有人像他们一样快乐,晚宴他去不了了,接着倒向窗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布朗夫人的蛋糕做得很糟糕,正在她气愤难过之时,邻居基蒂过来请她帮忙照看小狗,她自己要去做一个肿瘤手术。在基蒂离开之后,布朗夫人的心情再也无法平复,她倒掉蛋糕,开车将儿子送到拉奇太太那里,独自一人来到了旅馆,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最终想到责任、腹中的胎儿和爱她的老公,她出来了。接着,儿子回到家,她重新给老公做了一个蛋糕,一切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经过梳理,整个故事的三条主线已经十分清晰。就是将三位女主人公的一天切分成不同时段,选取这一天的重要事件按顺序同时进行叙述,最后烘托出相同的主题。这种叙述技巧相比于分别叙述三条完整的故事主线,内容显得更丰富,情结更精彩,阅读更富乐趣。平行叙述的同时也对比三个人的人生过程,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二、叙事空间与视角
(一)叙事空间
经典叙事学从“故事”和“话语”两个角度讨论了叙事空间。1978年,叙事学家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首次提出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两个概念。他指出,故事事件的纬度是时间性的,而处于故事空间中的存在物(人物与环境)则是空间性的。“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故事空间的描写往往能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增加故事的真实性。而话语空间则具有润饰作用,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阅读效果,加工故事空间,从而使作品的叙事空间更加多维,并富于变化。
《时时刻刻》中三位女主人公的活动场所都限定在几个具体的地点:自己家里和街道。家是一个人每天停留时间最长的地点,最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生存状态;街道则是社会环境的缩影,能够放映出主人公生活的大背景。当作者想要通过一个人的一天写他的一生时,故事空间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常常越是普通的生活越能代表生命的常态。因此,作者将这一天的经历安排在家中和偶尔一次外出所经过的街道。在故事空间的基础上,话语空间往往想要表达得更多,如烘托作品的主题。《时时刻刻》这样描写达洛维夫人早上起床时的情景:“打开门厅的门……隔壁老太太的窗口花坛里总是放满了插在泥土里的、褪了色的红色塑料天竺葵,现在重又长出了一颗离群的蒲公英。”在这一段环境描写中,作者不是纯粹描写环境,而是将人物的心情赋予在对环境的体验中。尽管每一天清晨纽约看起来都活力满满、坚强不屈,但人们对它经历的磨难心知肚明。正如克拉丽莎每天拉开窗帘都觉得生活无比美妙一样,她也要花尽心思照顾艾滋病患者理查德。同样,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伍尔夫被丈夫带到里士满静养,在丈夫眼中,这座小镇安静美丽,是精神病人疗养的绝佳地带,他以为伍尔夫会不受外界干扰,舒适地生活在自己安排的环境中。然而,伍尔夫的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那奇怪的声音还是会在她耳边响起,她想要的生活在伦敦,里士满平静的生活并不能让她感到幸福。作者是这样描写伍尔夫生活的房子的:“黑夜仍然停留在这里……即使当清晨微弱的阳光从窗帘间照进来,汽车和马车在帕拉代斯路上隆隆驶过时,也还是这样。”伍尔夫的生活像她的房子一样,有着黑暗的背景,即便阳光照耀也是夜色朦胧。或许并不是房子黑暗,而是住在房子里的人心情灰暗,才导致房子里弥漫的黑暗气氛。常人都会羡慕布朗夫人拥有的一切,有爱她的老公、听话的孩子,衣食无忧,她没有任何理由不快乐。布朗夫人自己的感受却是:她刷完牙,梳好头……仿佛自己站在舞台旁的侧厅里,马上就要登台,在一场戏里演出,但是她穿的服装不恰当,排练也不充分。布朗夫人的生活在她看来只是在演戏,扮演一个贤惠的妻子、温和的妈妈,除了真实的自己。这一切表明,浮现在表面的幸福快乐其实只是历经磨难的生活的一层薄薄的外衣。话语空间在故事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烘托主题的气氛。坎宁安选取三位女主人公最平凡的生活场景来表现她们的生命状态,并且透过生活的表面展现了每一位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叙述细腻又深刻。
(二)叙事视角
在《时时刻刻》中,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通过人物自身的体验视角来观察事物。这部小说有三位女主人公,读者需要一一去感受她们的情感体验,不断地进行身份切换,来理解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读者仿佛分饰三角,一会儿是里士满的伍尔夫,一会儿是伦敦的布朗夫人,一会儿又变成了纽约的克莱丽莎。虽然这样使得每一次的叙述视角只限定在一個人的所见所闻上,但正是这种在各自独一无二的经历和感受中最终产生的对生命的共同体验才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例如,对待自己的生活状态,三位女主人公的理解是这样的。伍尔夫:“她的生命(已经四十出头了!)被一点点地消耗掉,载着瓦妮莎的狂欢作乐的马车……她永远也不会对伦纳德说她曾打算逃跑,哪怕是几个小时。仿佛需要照顾安慰的是他,仿佛处于危险之中的是他……”布朗夫人:“她心头升起一阵突如其来的怒火……她必须讨好他,她必须这样继续下去。”克拉丽莎:“我们举行了晚会……或者如果我们极端幸运的话,则被岁月本身吞噬。”不难看出,三位女主人公都感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约束、不自由,然而迫于现实又难以逃离。有的人活在别人的需求里,为了做一个令人满意的妻子来匹配丈夫的期望,迎合社会的眼光,过别人眼中平凡而快乐的生活;有的人则活在自己所谓的理想里,奋力想要表达自己,影响周围的人,又一次次失望、妥协,在时间的尘埃里被掩埋,对这个世界不产生任何影响。她们头脑清醒地看着周围的人,可怜她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麻木地生活。即使她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无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只能机械地活成自己名字和社会身份所代表的那个人,根本没有自己的情感。归结起来,她们都看到了个人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当死亡将一切复归尘土之时,一个人是否存在已经不再重要。通过第三称叙事视角,作者完美地展现了人物的心境。另外,作者还常常在叙述视角与人物内视角之间进行切换,这样由人物自身来叙述又增添了情感的一份真实性与感染力。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叙述者可以随意切换叙述场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叙述场景一下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里士满跳转到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纽约,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伦敦。叙事灵活自由,很好地满足了作者的叙事需求。
三、叙事频率
叙事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出现的次数或被提及的次数。在《时时刻刻》中,叙事频率的增加不是通过刻意的重复叙述或反复提及,而是三个女人共有的生活体验构成了叙事的重复。主要重复的是鲜花、同性之吻、死亡等意象。三个主人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年代,当她们的生活里出现同样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时,那么这些经历和体验就可能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鲜花
鲜花在三个人的生活中都代表着鲜活的生命,代表着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她们都是在一日之始用一束鲜花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努力用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来面对生活。她们的生命也正处于鲜花盛放的阶段,在观赏者眼中即是鲜艳美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鲜花表面的繁华掩盖着的内心痛苦是鲜为人知的,即便现时如何美好,她们也只是任人摆布,形成别人眼中的美。她们的每一分钟都是在奔向死亡,变为凋谢的生命。
(二)同性恋
同性之吻也发生在三个女主人公身上,伍尔夫亲吻的是自己的姐姐,克拉丽莎亲吻了生活伴侣萨莉,布朗夫人亲吻的是邻居基蒂。这三个女人都有异性爱人,但这并不影响她们对同性的爱,这种爱深埋在心底,很少有人能突破世俗的牢笼,大胆将同性之爱表达出来。但从她们生活的年代来看,同性之爱的表达在日益公开化。20世纪20年代,伍尔夫对姐姐的爱几乎是不为人知的,社会舆论压力最大,在看到伍尔夫亲吻自己的姐姐时,女仆内利的眼光带着惊恐与鄙视。到了40年代,布朗夫人当着儿子的面亲吻了邻居,丝毫不感到别扭。到90年代时,克拉丽莎已经公开和同性伴侣萨莉生活了18年,并且借精生了女儿,同萨莉一起将她抚养长大。社会对于这样的家庭组合已经不再惊奇,给予她们开放的生存空间,这也表明了西方世界思想的开放历程,社会对同性恋愈来愈宽容的态度。
(三)死亡
在这一天中,三位女主人公也都透露了对待死亡的态度。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这样理解的:“她想到,一个生灵活着的时候占据的空间比死亡以后要大得多……她,弗吉尼亚,难道没有感觉到自己内心有一片空白,小得令人吃惊,而那里似乎本应该存在着强烈的情感吗?”布朗夫人:“死亡,她心里想,可能给人深深的慰藉;可能使人感到极度的自由:就那么离去。她心想,死亡中可能有一种可怕的美,像清晨的冰源或沙漠一样。”克拉丽莎:“她感到住宅楼的门厅像是通往阴曹地府的入口。那只瓮仍在壁笼里,棕色釉面地砖静静地、模模糊糊地反射着壁灯微弱的黄光。不,确切地说,不是阴曹地府;有着比死亡更不幸的事情,死亡还伴随着解脱和长眠的希望。”
在这一天中,死亡这个概念都一直盘旋在她们头顶。布朗夫人因为生活不自由想要用死亡来逃离束缚。伍尔夫整日生活在精神折磨中,食欲不振,对世界充满了悲观。克拉丽莎不是因自己担心死亡,而是为徘徊在生死线上的理查德担忧。伍尔夫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渺小,生命轨迹的轻微,一个人死亡之后的沉寂才真正说明了她生命的轻微,人们在活着的时候总是夸大自己对周围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布朗夫人则认识到了死亡是一种解脱,可以逃离现实生活的困境,去做一个自由的灵魂。对克拉丽莎来讲也是这样,死亡也意味着解脱和长眠。这样从三个人的眼光来看待死亡,无疑加深了读者对死亡的理解,作者也在无形之中传达了自己的主题思想。
四、结语
通过对小说《时时刻刻》的叙事策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清晰地呈现出来。三条平行的时间交替展开,三位女主人公的生活被平行演映,仿佛三个年代的社会对比图。读者清晰地看见了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她们各自生活的异同。在这平凡的一天里,每个人的经历不过是家庭、朋友、宴会。其正好涉及、围绕着一个人形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宴会代表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或大或小的事件。所以,以这样一天来写一生是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从作者渲染的叙事空间中,人们可以看出生活在那样环境下的主人公隐含的心情,增加对人物的理解。此外,叙事频率的增加深化了故事主题。三个女人生命中共同出现的情感和经历正是作者想要着力表达的。对于《时时刻刻》的主题理解存在多种观点,有的从同性恋角度,有的从存在主义视角,有的则看到的是女性主义,不论从何种角度,都说明了故事传递了丰富的思想,没有精巧的设计和安排这是难以实现的。本文正是想通过分析作者的谋篇布局为挖掘故事主题做铺垫。但是,分析深度仍有待提高,可以通过进一步了解作家坎宁安以及他的作品来加深对本故事的理解。另外,与这部小说互文的《达洛维夫人》也可以为《时时刻刻》的理解提供更多线索。
(上海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