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武松的英雄气概
2017-11-23郭爱荣
郭爱荣
《水浒传》通常被人们归入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题材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其作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水浒》即是这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将水浒一百零八将分为“上上人物”“上中人物”“中上人物”“中下人物”“下下人物”几等,而在“上上人物”中,金圣叹对武松、鲁智深、李逵三位豪杰评价最高。在这三人中,他又盛赞武松为“天人”,说:“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而且,武松是民间义勇的代表,也是历史上最出名的打虎英雄。一般人大都未读《水浒》而先知武松,武松也是该小说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一、武松的英雄气概
作为打虎英雄的武松,是《水浒》中写得最为生动难忘的人物之一。武松在景阳冈下的小店里喝完酒以后,店家警告他冈上有虎,武松不信,不听劝阻,定要单独过冈,等到武松看到山神庙的那张榜文盖有官印时,才相信真有老虎,这时他已经有些害怕了,想回去却又怕店家耻笑。这说明他对能否战胜老虎并不是很有把握,还有些胆怯,但为了面子只能硬着头皮过冈。有人认为他动手打老虎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觉得他已经没有后退的余地,要么他死,要么老虎死,他只能豁出去了,对普遍的公认武松打死老虎是为民除害也并不苟同,认为他完全是为了自己活命,怎么能算是英雄,对他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英雄行为进行全盘否定;还有人说武松打虎不如李逵勇敢,这也是误解。这些看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绝对是不客观也不公平的。明代文学家李贽曾评论说:“人以武松打虎到底有些怯在,不如李逵勇猛也。如此学究见识,如何读得《水浒传》?不知此正施、罗二公传神处。李是为母报仇,不顾性命者;武乃出于一时,不得不如此耳。俗人何足言此,俗人何足言此!”这位深得艺术创作精髓的大师的评价,表明他深知人性的常理。武松并没有找上门去与吃人大虫(老虎)性命相搏的必要,打虎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小说写道:“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武松的豪气也正体现于此。
二、作者如何刻画武松的英雄气概
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最精彩的地方还在于,他跳出了对“高大全”式性格的追求,而积极追求最有能力表现出人性美的缺陷美。武松是个真实的人,他并不是神仙或者超人。他和普通人一样,面临危险时,会犹豫,会畏惧,也会想到退缩和避让;经过恶战后,他会疲惫,也会劳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真实的。这让读者感到他和一般人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有一种亲近、真实的感觉。而真正值得人们佩服的,是他的勇气和智慧,先说他的“勇”,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猛虎真的出现时,他倒不犹豫了,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勇敢地面对生死挑战,奋起反击并取得了胜利。再说他的“智”,上冈前的细细思量,为他面对猛虎做好了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可见他并不完全是个行动鲁莽、意气用事的人。下冈时,他更是粗中有细,正确地估量了自己当时的实力和潜在的危险,做出了明智的选择——绕过猛虎经常出没的乱树林尽早下冈。可以说武松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
三、对武松英雄气概的评价
武松的这种英雄气概值不值得效仿则是另一回事。英雄也要量力而行,遇到事情要讲究策略,所以说这种气概不但不应效法,还应当反对。事实上,武松打虎侥幸成分很大,一是他喝酒壮了胆,二是武松的武艺也确实惊人,但按照常理,本事再大,也不值得拿性命去冒险——武松并没有百分之百打虎的把握,他不得不打虎更多地是因为他爱面子,他不肯回去,是因为怕被别人笑话,说他不像好汉。换句话说,为了做好汉,武松可以置性命于不顾。这种英雄观、好汉观、价值观是很成问题的,因为他并不考虑应当怎样去做好汉,也不考虑做这种可能被老虎吃掉的好汉有没有必要,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出现了武松这样的人,一般情况下,大概只能做老虎的美餐,这时,命都没了,即便被人称为英雄好汉又有什么意义。现代社会提倡人们见义勇为,这很有必要,但是人们有时真的需要量力而行。例如,如果一个人水性不好,看到有人溺水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很有可能只是多搭上一条人命。
武松的英雄气概,主要不在打虎,以前有读者把武松的豪饮、打虎等当成他最为豪迈的特征,而笔者认为他的英雄气概集中体现在以下两处。
一是在武松替哥哥武大郎报完仇,杀了那对奸夫淫妇后、自首前,他对街坊邻里说:“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小人此一去,存亡未保,死活不知,我哥哥灵床子就今烧化了。家中但有一些物件,望烦四位高邻与小人变卖些钱来,作随衙用度之资,听候使用。今去县里首告,休要管小人罪犯轻重,只替小人从实证一证。”金圣叹对此处的评价是:“天在上,地在下,日月在明,鬼神在幽,一齐洒泪,听公之言……读之心痛,兄弟二人,一死于仇,一将死于报仇,想其父母在地下,不知相顾作何语。”李贽评曰:“可伤可念。”这种为正义的行动赴难的勇气和毅然决然的决心跃然纸上,实在让人感佩不已。
二是在第二十八回,即武松杀嫂祭兄后被刺配到孟州牢城营“安平寨”,因初到,按照惯例,要吃杀威棒的苦头,但是一般的囚犯都会先贿赂管营的差拨,这样就会少或不吃苦头,因此武松一到营,就有很多好心人来对武松说要识时务者为俊杰、别傻乎乎地不要命……但是,武松对于这种向差拨行贿的做法极为不屑,他说:“小人身边略有些东西,若是他好问我讨时,便送些与他;若是硬问我要时,一文也没。”紧接着,差拨就来公然敲诈,没有料到碰上了一个大大的硬钉子,武松对于差拨的回答是:“你倒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金银有些,留了自买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差拨讨个没趣,索贿不成,偷鸡不成反蚀了米,盛怒而去。那些囚犯又来提醒武松要当心差拨使坏,要他性命,武松依然满不在乎,他说:“不怕!随他怎么奈何我,文来文对,武来武对!”武松并非不知牢城营的黑暗,相反,他对这些地方的黑暗程度比谁都心中有数,只不过,他极端反感这种做法。因此,如果管营的若按照制度来對待他,他就完全以一种甘心挨打的态度来对待。这种非暴力的反抗方式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激起读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义愤,同时也使人对武松产生崇高的敬意,他的这一举动反映了他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也反映了他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决心。当然,如果他们搞阴谋,他就不客气,即所谓武来武对。因此,当他真的面临一百杀威棒时,他决定心甘情愿地挨打,此时他的英雄气概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大为吃惊。他说:“都不要你众人闹动,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拖。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好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从新再打起。我若叫一声,也不是好男子!”他又说:“要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儿,打我不快活。”到此处,正要打时,施恩看中了武松的英雄气概,认为他可以为自己报仇,因此为他开脱,让他父亲管营救他,免受杀威棒之苦。所以,当施恩的父亲问他路上有没有害病,只要他答一声病了就可以免去皮肉之苦,武松当过都头,深知其中的奥妙,但他偏要说:“我于路不曾害,酒也吃得,肉也吃得,饭也吃得,路也走得。”这连着的四句话,可以看出他急于显示自己气概的心情。当时,旁边的军汉也低声告诉武松只要承认自己害了病就可以安然无恙,但是武松还是不屑于逃避这一百军棍,他又说:“不曾害,不曾害,打了倒干净。我不要留这一顿寄库棒,寄下倒是勾肠债,几时得了!”于此,武松连说两遍“不曾害”,这种受难的决心异常坚决,作为一个硬汉的形象,已经非常鲜明。
四、结语
武松智勇双全,独战猛虎,侠肝义胆,为兄报仇,他是《水浒传》中写得最为生动形象的人物之一。毫无疑问,武松是一位英雄。但是,英雄遇到事情时也要量力而行,讲究策略。如果人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实力,一味逞英雄,最终结果可能害人害己。所以,武松这种英雄气概虽然令人敬仰,但不应效仿。
(钦州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