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

2017-11-23陈莉莉

南风窗 2017年23期
关键词:汤显祖暴风雨牡丹亭

陈莉莉

2016年,国内对汤显祖、莎士比亚这一中一西两个戏剧大师去世400周年的纪念活动让人印象深刻。还有一位也被一起纪念的,就是写了《唐吉诃德》的塞万提斯。他们一次又一次被拉进大众视野,我一直想找机会问他们,在另一个地方看到后人们这样,是不是觉得烦透了?

平日里看剧,多是相对独立的,比如刚刚看了《暴风雨》,最短间隔一天,再去赏《牡丹亭》。但是有一次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因为时间等各方面的原因,《暴风雨》的片段结束后是《牡丹亭》的片段。这次给我的强烈感受就是,骨子里流淌的血会决定你的审美很长时间。相比之下,我更爱的是《牡丹亭》,一颦一笑、一步一移都是戏,缓如小溪流水,一声古琴,一个眼神就把你拉到悠远意境。

同行者,一个在美国出生并生长了20年的记者就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都不好看,如果说《暴风雨》不好看,是台词翻译的原因,那么《牡丹亭》的看不下去,就是审美习惯等一系列的原因在作祟了。

我们就此讨论了很长时间,我对《牡丹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赞叹,他对《暴风雨》台词和意境体现的遗憾不时扼腕,我们俩就像一根白萝卜和一根胡萝卜在自说自话,各自发着通往不了对方的感慨。

那时我偶尔在想,这两位先生各自存在400多年了,为什么这时才会把他们拉到一起?他们显然各自独立,各有空间以及群众基础。

后来发现,实际上把莎士比亚与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戏剧家做比较,并非是2016年才有的现象。无论中外,早有学者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著名的美国汉学家白芝,以及日本的青木正儿,几十年前就发表过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比较研究论文。只是当时大多限于学术圈,没有那么多的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助推,国内也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但是没有政府的大力主导。

而2016年,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背景下,出现了大规模地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放在一起研究的现象。2017年,大批与汤显祖有关的研究、推广热度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仅仅是汤显祖的案例,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美好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宏大或者细小的工作展现,国人開始向内看。

但他们在发现自己美好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与莎士比亚不仅仅是戏剧、文学、文化,也是商业和社会话题的现象相比,在中国,汤显祖等文化经典的存在形式显然过于单一,往往就学术论论术,与普通人没有关系,也就是束之高阁。所以,“你有莎翁,我有汤公”之后,硬性的问题也展现出来了,即“汤显祖们”要如何走向世界?东西文化的差异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西方人懂得欣赏汤显祖?

就像把《贵妃醉酒》译为Drunken Concubine (喝醉了的小妾?),把《击鼓骂曹》译为Humiliating Cao Cao in Drumbeats (在鼓声中羞辱?)把《夜奔》译为,Running in the Night(在晚上跑步?),如果是你,可能也不会去看这种名字的演出。

文化要走出去,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术、演出、媒体、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外们接受我们的汤显祖。

猜你喜欢

汤显祖暴风雨牡丹亭
今夜没有暴风雨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The Storm暴风雨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猛烈的暴风雨
读《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