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媒体上的中国女性(2013—2015)①
2017-11-23程波
程 波
法国媒体上的中国女性(2013—2015)①
程 波
本文选取了法国三大日报——《费加罗报》、《世界报》(网络版)和《解放报》、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间涉及中国女性的173篇报道及其中276个女性形象为研究样本,对其中展现的中国女性形象以及形象背后的中国公权力角色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解读。
法国媒体;中国女性;刻板印象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越来越注重自身的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对外媒、尤其是美国媒体上中国形象的研究方兴未艾。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在中国,由于近年来教育的普及和民众视野的进一步开放,大众对于媒体展现的性别偏见更加敏感、也更乐于讨论。然而,针对法国媒体上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尚未有人涉足。本文试图解析法国媒体上有关中国女性的报道,以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亦为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供细分依据。
巴柔(Daniel-Henry Pageaux)认为,“形象”是“对两种类型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巴柔. 《形象》. 孟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154页。。正是文化间的差距导致了对群体形象的刻板印象。本文研究的“中国女性”这个群体承载了双重“他者”的意味:对于欧洲中心主义,中国和东方是“异化”、“客体化”的;而“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被视为对立及附庸于男性的“第二性”。解析法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女性不仅让读者有机会审视中国女性本身形象,亦可看出西方如何从客体折射出对主体的认知。
一、语料库的选择与收集
较之电视广播媒体,纸质媒体更便于收集、解析。参考法国2014年发行量最大的九种国家级付费日报*http://www.ojd.com/Chiffres/La-Presse/La-Presse-Payante/Presse-Quotidienne-Nationale.,排除其中领域单一(如《队报》为体育报刊)、资料搜集不便的几种,我们最终选出三种发行量最大、内容综合的报纸,作为研究语料的来源:《费加罗报》(右派)、《世界报》(左派偏中)及《解放报》(左派)。此三家略可覆盖法国各派观点。
在网络数据库LexisNexis-Academic*https://vpn.bfsu.edu.cn/ap/academic/,DanaInfo=www.lexisnexis.com+,访问日期:2015.4.30.及《解放报》官网*http://www.liberation.fr/ 访问日期:2015.6.上,我们将“中国”(Chine)和“女性”(femme)的法语单词及其复数形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012年11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时期,为方便统计,我们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这30个月定为搜索时间段,收集三家报纸在此期间关于中国女性的所有报道。为使结果精确,还须在得到的报道中作人工筛选。保留下来的报道必须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或报道为女性主题;或主人公系一位/多位中国女性;或报道中有大量篇幅涉及一位/多位中国女性。
最终保留173篇报道构成研究语料库,从中提取出所有女性形象。由于形象数量对后期统计影响重大,因此应慎重确定每一个“形象”。最简单的情况为每篇报道只含一名女性人物,此时这名女性即作为1个“形象”被记录下来。而大多数报道中不只一名女性,此时我们分三种情况对待:(1)当报道将多位女性作为一个立场相同的群体来叙述时,将此群体视为一个单独形象:如报道中提及“许多农村妇女流掉腹中女婴,只为不惜一切要个儿子”*Grangereau P.《Pékin flanche sur la politique de l’enfant unique》, Libération, 2013.11.20.,此时将“许多农村妇女”记作1个形象。(2)当报道中出现的多位女性立场不同,则根据立场来划分形象:如在2014年3月2日《解放报》报道《维吾尔独立分子与北京拔刀相见》中,将女恐怖分子与对事件作评论的女记者记作2个形象。(3)当报道中多位女性身处同一立场,作者挑选其中某一个或几个作详细描述,其他则未作细节描述时,将前者单独记作相应数量的形象,后者统一记作1个形象。
如此统计能保证每个形象都给读者留下过特殊印象。最终在语料库中定位到276个中国女性形象,她们与语料库173篇报道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研究对象。
二、报道特点解析
1.报道中的女性缺失
女性缺失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报道绝对数量少。30个月中,三家报纸关于中国女性的报道总计173篇。以《世界报》为例做变量控制:2015年上半年,《世界报》上共有21篇中国女性报道,同时段关于中国总体的报道则有94篇,也就是说《世界报》关于中国的报道中,涉及到女性的仅占22.34%。
其次,女性在报道中所占篇幅小。比较语料库每篇报道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的篇幅长度,结果如下:
图1两性在报道中占较多篇幅的比例
显而易见,男性篇幅多的报道(34%)多于女性篇幅多的报道(31%)。须知语料库每篇报道至少包含一位女性形象,即使在这样“女性化”倾向的语料库中,男性所占篇幅依然略占上风。正如赖泽(Michèle Reiser)所说:“尽管在进步,但在众多法国媒体(广播、电视、纸媒、网络)上,女性频仍处于‘隐身’或‘附属’的位置。”*Reiser M., Gresy B.《L’image des femmes dans les médias》.Rapport sur l’image des femmes dans les médias.Secrétariat d’État la solitarité, 2008.
2.报道涉及领域
经统计,173篇报道涉及领域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报道所涉四大领域
涉及政治领域的报道数量最多,几乎为报道总量的一半;其次为社会领域的报道,超过总数量的1/4。涉及经济和文体科技的报道基本持平,总量较少。
政治领域的报道又可归类为如下几大热门主题及事件:
表2 政治领域报道所涉主题及事件
图2政治领域报道所涉主题及事件
可以看出,法媒上的中国女性多半与政治事件相连。她们的出现往往是为引出对政治事件的描写,其中许多女性在事件中扮演受害者(如“女权运动”中被拘禁的示威游行者)或依附于男性的弱者角色(如“疆独”事件中“受压迫”的新疆女性)。
相较于政治领域的“问题重重”,社会领域的报道主题多样化、碎片化,感情色彩多元,难以归类。但一部分报道仍将女性作为描写社会问题的“引子”:民工在城市里遇到的种种困难(6/50)、环境污染(4/50)、“剩女”问题(4/50)。海外中国女性是法媒相对更为关注的一个中国女性群体(13/50),在这13篇报道中,弱势群体占比重较大:5篇关于巴黎的中国性工作者,3篇关于偷渡的中国女性。
经济领域的报道重点关注中国市场。24篇相关报道中,有12篇提及各种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这些产品囊括汽车、手机、美妆、家居、旅游、奢侈品等行业。在这12篇中,9篇主题为外国品牌抢占中国市场,剩下3篇关注了中国庞大的内需在电影市场和淘宝“双十一”购物节中的疯狂体现。在涉及经济领域的报道中,中国女性常被法国媒体视为拯救过剩产能的“消费者”。这既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中国当代女性的经济独立地位,也表现出法国媒体未摆脱性别刻板印象,将女性与消费紧密相联。
文体科技领域报道主题殊为繁杂。数量相对突出的是各类文体明星相关报道(6/22)及地方戏剧在法国上演的报道(3/22)。后者着重介绍了该剧的女主演兼剧院经理。由此可见,名人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3.报道中的中国女性特性解构
(1)年龄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的年龄划分标准,我们对276个女性形象的年龄分布进行了归类:
表3 女性形象的年龄分布
图3“六普”与报道中女性年龄分布对比
对比“六普”的中国女性年龄分布,我们发现法国媒体展示的中国女性年龄分布与现实不尽相符:媒体更偏好报道青壮年女性。由于青壮年社会活动较多,这个群体更受大众媒体关注。
如果说上述偏好虽会加重性别刻板印象,但成因可以理解;那么对于中国女童的生活,法国媒体则进行了极大的扭曲。实际上,青少年和女童在报道中少有体现,仅有7篇报道:其中,3篇关于女童遭到性侵犯,2篇报道民工子弟不能接受教育,1篇为留守女童被毒害,1篇为异端分子之女遭政治绑架。很明显,法国媒体在分配给中国女童为数不多的版面中,只展示了她们遭遇的厄运与不公;而数千万享受幸福生活的女童则被无视。这种选择性报道为中国形象蒙上阴翳。
(2)地域
许多报道中提到了地点。地点包括两类:事件发生地、人物来源地。结合当前惯例,我们将中国大陆的地区分为四类,以便对结果作出简明的归纳:“一线地区”指代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二线地区”包括大都市或富裕省会及城市,如杭州、江苏等;“三线地区”囊括除上述两类地区之外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除此之外,语料库中还出现过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地区。
经统计,被提及的“事件发生地”分类如下:
表4 事件发生地
图4事件发生地
可以看出,法国媒体对于中国贫困地区女性关注较少——三线地区和农村地区共出现在69篇报道中,占比28.5%。而根据“六普”,中国女性约有45.8%*http://data.stats.gov.cn/viewchart/index?m=hgnd, 访问日期:2016.4.4.生活在农村地区。法国媒体将目光更多投入到富裕地区:仅北、上、广三地发生事件就有87篇报道,约占中国大陆地区出现频次一半之多。对于海外中国女性,法国媒体报以很大关注(14.8%),尤其是在法国的中国女性(13.8%)。除了法媒本身对于贫困地区的忽视,这种失衡也源于法国记者多半派驻于北上广等大城市,获取内陆贫困地区信息对于他们比较困难。
114个女性形象的来源地被提及,分类如下:
表5 人物来源地
图5人物来源地
在统计人物来源地时,我们发现“富裕地区”(包括一线、二线和港澳台地区)指标数减少到29.7%,而来自贫困地区(三线及农村地区)的女性几乎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三,这种贫富比更接近于中国现实情况。
图6贫困与富裕地区出现频率对比
将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作为“事件发生地”和“人物来源地”的出现频率作对比,得到了叉的反比图形。可以看出,法国媒体呈现的中国女性大多数来自于较不发达地区,在较发达地区活动,尤其是在北京和法国。一方面,这种人物来源地和活动地的差异符合我国当前资源、人力过于集中在大城市的现状;另一方面,外媒对不发达地区的欠关注也提醒我们,中国仍存在大量空间和地域等待对外宣传。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引入外媒进驻的渠道都可帮助我们展示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国形象。
另外,港澳台地区作为“事件发生地”和“人物来源地”,其出现频率较为一致(22/16)。考察相关报道,发现同一篇报道中,来源于港澳台的女性通常事件也发生在港澳台。这可能会给读者留下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流动性较弱的印象,也表明法媒或将港澳台女性作为区别于大陆女性的“他者”之“他者”。
(3)职业
职业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物的社会阶层及受教育程度。276个女性形象中有188位被提及职业,归类如下:
表6 职业分类
*统计误差
表6中各职业从上往下的排列顺序大体与从业者所处社会阶层高低一致。我们发现法国媒体关注的中国女性多半集中于“职业金字塔”的上半部分,以“名人”、“富商或企业高管”及“知识分子”三个职业为尤。这表示法国媒体更关注中国社会中高阶层女性。
值得思考的是,12个“学生”形象中,女大学生仅有4人,且该4人皆不身处中国大陆地区:其中3位为在法留学生,1位为香港女大学生。这容易使法国读者误以为中国大陆女性缺乏高等教育。实际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06至2010年间,中国大陆大学生里女性占53.5%*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E.ENR.TERT.FM.ZS/countries, 访问日期:2016.4.10.。除去这4位,其余8位学生皆为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小学生。然而展示出的这些学生大多蒙受苦难:留守农村、失学、遭毒害、遭强暴、遭绑架……仅有一位女中学生与“正常”生活图景相关:去影院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相较于“幸福”主题,媒体的嗅觉或许更擅长发掘苦难;但样本报道中缺乏对受高等教育、享受幸福生活的城市女生的描写,不利于法国读者全面认识大陆女学生形象。
“工人”这个职业仅有1人,为“血汗工厂”女工。这反映近年来中国工人阶层的衰落。90年代“下岗潮”以后,许多下岗工人涌入日益兴起的第三产业。法国媒体的报道完全符合这个趋势:与“工人”指标形成鲜明对比,“服务业劳动者”这一指标数高达17人次。然而,语料库中明确称为“前国企工人”的4人并未完成这种产业转换,而是转向了一个相同的悲惨命运:偷渡至巴黎成为性工作者。法国媒体将她们罹受的苦难归咎于中国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声称“经济改革后,许多国企女工下岗后投入到性工作当中。”*《Les prostituées en Chine victimes d’abus systématiques des autorités》, Libération, 2013.05.14.
(4)婚姻状况
媒体上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之一,是将女性与其婚姻家庭状况紧密联系:女性不被视为独立个体,而被强调其作为妻子、母亲、家庭守卫者的角色。语料库中的女性被提及婚姻状况的程度有3种:“详细”、“提及”、“未提及”。我们统计这3种程度的数量,用以判断法国媒体表现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否严重。7个0—14岁的女童年龄尚未涉及婚姻,因此被排除在统计外。结果如下:
表7 婚姻状况
*统计误差
将近一半女性在报道中被提及婚姻家庭,其中被与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女性占据总数的40.1%。结合前文提到,2015年上半年涉及中国女性的报道仅占全部中国报道的22.34%,其中涉及到男女详细婚姻状况的为我们表中统计的108篇,即两性总体被提及详细婚姻状况的平均比例为8.96%(=40.1%×22.34%)。两相比较,可看出女性婚姻状况被关注程度过高。
我们还可以更细致地考察这个问题。在269个女性形象中,有179个是作为报道主要人物出现的,90个作为次要人物。以下比较这两种情况下她们婚姻状况的被提及情况:
图7不同身份下女性婚姻状况被提及情况
如图6,作为主要人物时,女性的婚姻状况相对较少被提及(58.1%“未提及”)。然而将女性与婚姻捆绑的行为并未减弱:“详细”指标仍占总数1/3,即使此时女性为事件中心。其中,一部分女性被报道就是因为家庭事件;另一部分虽然全凭自身吸引了公众关注,但公众对她婚姻、配偶的好奇并不因此减少。而作为次要人物时,“详细”指标更是飙升到将近60%,也就是说大部分被媒体提及一笔的女性都是因为自己的配偶或孩子而受关注。种种情况证明法国媒体确实参与固化了中国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
另需注意: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在农村地区女性身上并未更严重。语料库里超过15岁的16名农村女性中,8名被提及婚姻状况,提及率50%。而北上广女性的这个比率超过了50%。这表示经济发展程度并未影响到法国媒体上塑造中国女性性别刻板印象的程度。
三、典型形象解析
遍览173篇报道,我们发现某些形象多次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1.女性消费者
低迷的世界经济在觊觎中国市场的巨大蛋糕。语料库中,中国女性消费者成为各法国企业的首要关注目标,尤其是奢侈品牌。法媒笔下的这些“目标”中国女性大多处于中产阶级,富有,懂得享受生活、追逐名牌,敢于为喜爱的产品做过度消费。她们已获得经济独立,不再依赖男性买单,品味也比早年间的“暴发户”有所提升——她们学会“初步鉴赏世界名品”,也不再盲目追求产品上硕大的商标。有些女性在奢侈品消费上回归理智。一位北京姑娘就卖掉了自己的奢侈手袋,改用环保的布袋。这些对于中国女消费者的描写既有助于建立中国和中国女性的良好形象,也表现了西方在经济不景气时把中国当作救世主的心态。
然而,性别刻板印象在此依然存在。在关于“双十一网购节”的2篇报道中,参与抢购的都是女性,她们精打细算,为丈夫、男友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另一篇报道中,一家法国家居品商店声称将消费人群定位为“大城市中30—45岁、收入稳定的女性”*Falletti S.《Habitat part la conquête de la Chine》, Le Figaro, 2014.12.15.,尽管家居用品并不是女性专门消费品。可见,女性仍常被限制在传统角色——即“家庭守护者”或“家庭预算管理者”的角色上。这种形象的塑造不仅来源于刻板印象,更源于商家逐利的特性。
2.“剩女”
多篇报道提及中国大龄未婚女青年遭家庭逼婚。许多父母去相亲公园为女儿相看合适对象,他们认为女儿不结婚是“家族的耻辱”*Grangereau P.《Nouvel An chinois, c’est l où le célibat blesse》, Libération, 2013.02.08.。即使是亿万富翁之女也逃脱不过这种压力,被父亲悬赏数亿欧元“招婿”。其他女主人公们被迫走上“租男友”回家见父母的滑稽道路。
对于中国女性的这种处境,法国媒体不仅归咎于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还表示现象背后的中国公权力也难辞其咎。他们认为,由于政府希望重新提高生育率,才动用舆论逼迫女性尽早成婚。
3.新疆女性
根据“六普”,维吾尔族女性约占新疆女性总数的46.8%*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访问日期:2016.02.03.。然而语料库中出现的新疆女性尽为维吾尔族女性,新疆的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民族在法国媒体上完全缺失。而维吾尔族女性形象也极为扭曲化。
首先,维吾尔族女性总是与“疆独”活动联系在一起。语料库中,除了被法国媒体誉为“维吾尔族之母”的独立分子热比娅·卡德尔,还有众多参与恐怖袭击的女恐怖分子。法国媒体声称中国歧视维吾尔族人,“人们总一上来就将他们定义为小偷或恐怖分子”*Pedroletti B.《Les Ouïgours, un peuple sous surveillance》, Le Monde.fr, 2014.03.07.;矛盾的是,法媒呈现的这些新疆女性形象恰恰在读者心目中夯实了他们谴责的这种偏见。同时,维吾尔族妇女所受的“铁拳般”*Saint-Paul P.《Les Ouïgours sous une poigne de fer》, Le Figaro, 2013.11.07.的“宗教压迫”也一再被描述,法国媒体将其归结为“疆独”活动的源泉*Pedroletti B.《La répression religieuse au Xinjiang nourrit la colère des Ouïgours》, Le Monde.fr, 2013.05.03.。
其次,维吾尔族妇女的形象处处带着性别刻板印象。除去热比娅·卡德尔之外,语料库中其余维吾尔族女性都是无业者,法媒声称:“维吾尔族女性的社交都在院子里,她们在那儿做饭、洗衣、喝茶。”*Saint-Paul P.《Les Ouïgours sous une poigne de fer》, Le Figaro, 2013.11.07.而这些家庭妇女的面目又是极其模糊、隐藏在男性家庭成员身后的。在一篇报道中,一位妇女的丈夫拒绝按要求揭下妻子的头巾(而不是她自己拒绝),最终演化成一场与警方的流血冲突。此时妇女是沉默的,她们只作为男人们反抗、攻击、冲突的借口。在另一场对一位维吾尔族男性的司法审判中,宣告判决时他的太太被提到了一笔:她“泪流满面地瘫倒了”,因为她和孩子们将“毫无生活来源”*Saint-Paul P.《Perpétuité pour le Ouïgour Ilham Tohti》, Le Figaro, 2014.09.24.。此刻,女性的亮相也只为了暗示中国政府的“暴行”,她们失去个体意义,沦为法国媒体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
4.港澳台女性
语料库中的绝大多数港澳台女性都可被概括为以下两种:富裕阶层人士(包括富商、名人、公务员等)及“占中”游行大学生。选呈这两种形像将这些地区与中国大陆地区隔绝开来:一方面,通过“富裕阶层”表现出这些地区优越的一面;另一方面,则通过“占中”游行学生表现这些“优越”地区对中国政府的不满由来已久。
仅有一篇报道描述了一位香港中年女性对祖国大陆地区的向往与深情,她踏上寻根之路,热泪盈眶,认为她的中国身份“溶入血液”。然而,在这篇名为《香港:代际分歧》的报道中,描写更多的是对大陆地区充满敌意的年轻人。一位女孩声称,如果香港被“依照北京意愿标准化”,将是一场噩梦。于是她们重新回到“占中”的选择上来。
5.海外中国女性
语料库中的海外中国女性大多数身处法国。除了上文提及的偷渡法国的性工作者们,法媒将笔力集中在富裕阶层女性上,如商人、艺术家、大学生等。这种格局似乎与报道港澳台女性的策略很相近:一方面用性工作者的悲惨生活来谴责中国政府,另一方面用富裕阶层对法国生活方式的认可来暗示法国是“天堂”。这种行为的深层动机似乎来自于对西方衰落的忧虑,法媒认为这种衰落与中国“碾压般的崛起”*De La Grange A.《Ces Chinois qui, fortune faite, ne pensent qu’ fuir leur pays》, Le Figaro, 2013.01.05.有直接关系。在一篇描述中国富人纷纷移民的报道中,作者不无得意地宣称:“在旧世界(指欧洲)巨大的吸引力面前,中国精英们更坚定了这种奇怪的‘裸居’(指配偶子女都移民)决心”*Ibid.。在对中国女性这样的“他者”作报道时,法国媒体的欧洲中心主义若隐若现。
四、报道中中国公权力的角色
法国媒体展现的中国女性形象并不只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中国公权力在报道中时常被写成事态发展的推手。173篇报道中有111篇提及中国公权力,占比64.2%。语料库中中国公权力出现的频率及其扮演的角色如下:
表8 中国公权力形象
1.负面形象和正面形象
排除62篇“未提及”的报道,中国公权力的负面形象率高达75.7%(84/111)。纵观这84篇,法国媒体渲染的公权力负面形象又可归为三类:“镇压”、“贪腐”、“失职”。
表9 中国公权力负面形象
图8中国公权力形象
也就是说,法国媒体谴责中国公权力多半落足于“漠视人权”、“镇压女权运动”、“镇压异见分子”等方面。相对于抨击揭露“贪腐”和“失职”,法国媒体关注的点笼罩着较强的意识形态对立意识。如上文总结,被塑造出的种种女性典型形象也成为他们这种意图的注脚。
而描述中国公权力正面形象的仅有8篇。这8篇中,提及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的有2篇,占比25%之多。实际上语料库中提及彭丽媛的共3篇报道,除此2篇,另1篇未提及中国政府。也就是说,彭丽媛从未出现在中国政府形象负面的报道中。“夫人外交”对于国家形象的影响不容小视。从报道内容来看,法媒对这位中国“第一夫人”抱有好感的原因大致如下:首先,她的歌唱事业让人对其充满敬意,法国人将其称为“中国的卡尔拉·布鲁尼”(萨科齐夫人,著名歌手),特意铺设红地毯迎接她。其次,在法国接待晚宴上,主席夫妇对于食物未提特殊要求,媒体认为他们对西方习俗具有“开放精神”*Lombard-Latune M.《Dans les coulisses d’une visite d’État chinoise》 Le Figaro, 2014.03.25.。同时,彭丽媛在慈善事业上做出的贡献也让人大加赞誉。
一些议题同时出现在“正面”和“负面”的报道中。也就是说,法国媒体有可能在同一议题上采取多元眼光。这些“多重态度”议题包括:(1)环境保护议题。两篇报道声称中国地方政府无力平衡经济和环境,中央政府则一味隐瞒污染程度;而另一篇报道则赞扬中国在“持续拿出具体措施”*Pedroletti B.《La vie quotidienne sous le smog de Pékin》, Le Monde.fr, 2014.03.26.。(2)留守儿童议题。一篇报道抨击政府没做好社会福利保障*Pedroletti B.《Le suicide de quatre frère et soeurs dans un village émeut la Chine》, Le Monde.fr, 2015.06.17.;另一报道又赞扬政府努力吸引民工回乡,切实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问题*Pedroletti B.《Des millions d’enfants chinois orphelins de leurs parents partis travailler la ville》, Le Monde.fr, 2013.11.27.。(3)H7N9禽流感议题。上海出现禽流感病例时,有报道赞扬中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反应*《Chine:quatre nouveaux cas de grippe aviaire H7N9》 , Le Monde.fr, 2013.04.03.;后又有报道批评中国政府隐瞒疫情,并声称这是中国政府一贯所为*Grangereau P.《La Chine face au H7N9, virus sans vaccin》, Libération, 2013.04.05.。
2.有节制的“政治化”
统计中国公权力出现的报道所涉及领域,结果如下:
表9 中国公权力报道涉及领域
图9中国公权力报道涉及领域
虽然64.2%的报道里出现中国公权力这一点让法媒有“过分政治化”中国女性主题的嫌疑,但根据以上两图,出现中国公权力的报道有68.5%是政治领域相关报道,公权力在这个领域出场无可厚非。
图10中国公权力在各领域报道中出现比
图10更直观地展现了法国媒体这种“有节制的政治化”:政治领域报道中几乎都出现了中国公权力,而经济及文体科技领域报道中公权力出场则有限。
法国媒体对于中国女性的报道带有种种偏见,这些偏见既没有脱离性别刻板印象,有时又带有意识形态目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如今的法国媒体不再对中国议题极端政治化,也愿意转变视角发现中国和中国女性美好的一面。这是我们对外宣传时可以善加利用的因素。
巴柔. 《形象》. 孟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卜卫. 《媒介与性别》.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李银河. 《女性权力的崛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7.
刘利群.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53.
张楠. 《纽约时报》涉华女性报道分析. 济南:山东大学,2014.
Agnès Y.Lirelejournal—pourcomprendreetexpliquerlesmécanismesdelapresseécriteavec110fichespratiques.Éditions F.P.LOBIES.
Albert P.Lapressefrançaise.Paris:La documentation Française, 2008.
Allouche V.Approcheinterprétativedesdiscoursdepresse.L’Harmattan, 2012.
Pang Q.《Decoding the Images of Chinese Females in Major American Newspapers, 1998—2005.》 Master thesi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2005.
Reiser M., Gresy B.《L’image des femmes dans les médias》.Secrétariat d’Étatla solitarité, 2008.
网络资源:
L’Arpej (L’association Région Presse Enseignement Jeunesse):www.pressealecole.fr.
Bureau national des Statistiques de la Chine.Hhttp://data.stats.gov.cn/viewchart/index?m=hgnd.
China Integrated Knowledge Resources Database.Hhttp://www.cnki.net.
LexisNexis—Academic.Hhttps://vpn.bfsu.edu.cn/ap/academic/,DanaInfo=www.lexisnexis.comH+.
Libération.Hhttp://www.liberation.fr/.
OJD.Hhttp://www.ojd.com.
Lafemmechinoisedanslapressefrançaise(2013—2015)
Résumé:Cet article décrypte l’image de la femme chinoise representée dans la presse française et le rle qu’on accorde au pouvoir public chinois.La recherche est fondée sur un corpus composé de 173 reportages de 20132015 (pour les 6 premiers mois) et de 276 images résumées de la femme chinoise.Les reportages sont sélectionnés dans trois journaux nationaux:LeFigaro,LeMondeetLibération.L’analyse qualitative et l’analyse quantitative sont employées.
Motsclés: presse française ; femme chinoise ; stéréotypes
(作者信息:程波,北京市十一学校法语教师,研究领域:法语国家与地区。)
①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语言大数据挖掘与文化价值发现”成果,项目编号14&ZH036。
G206
A
1002-1434(2017)03-0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