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时空的历史理解如何实现
——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为例

2017-11-23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马维林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5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时空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马维林

跨越时空的历史理解如何实现
——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为例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马维林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学科素养,需要在深刻理解时空观念内涵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自觉运用时空观念,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时空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观念理解历史的学科能力。

美国史学家怀特认为,历史叙事中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未被加工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编年史;通过选择、发现、鉴别或揭示等手段,将历史事件赋予意义而形成的历史故事;对历史的理解、解释和认识,让历史与现实对话、建构意义。按照怀特的观点,“在编年史中,这个事件是作为事件系列中的一个要素存在,不起一种故事要素的作用,史学家通过将事件确定为充当故事要素的不同功能,将编年史中的事件编排到一种意义等级之中……(历史)被人们视为一个可理解的过程”。①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13页。怀特指出了历史首先是由时空维度下的事件构成,但真正的可以理解的历史,必须纳入“意义等级”之中才可以被真正理解,而建立历史的“意义等级”,离不开对历史事件的复杂社会时空背景的整体考察。在《辛亥革命》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场革命发生的原因、走向共和的进程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围绕三个问题与同学们进行深入研讨,引导同学们运用时空观念,实现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一、革命背景的历史坐标如何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按编年史的叙事方式分别列出。在同学们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

问题:这场革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爆发,形势的发展为何如此迅猛?

《辛亥革命》这一课属于高一上学期的内容,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还缺少必要的逻辑方法,往往无处下手,没有目标。为了引导同学们将思维聚焦于关键问题,形成分析问题的学科方法,我进一步提示学生: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革命的发生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往往需要从国际背景、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考察。请同学们从国际背景、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实践基础等角度分析,革命为什么在此时此地(时空)发生?

同学们结合教材,不难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多重背景,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通过政治革命,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深重的民族危机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已经彻底走向反动,成为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预备立宪和清末新政更加暴露出政府的反动本质,“他们实施的政策并不能真正解决基本的不满,而有助于激起变革的欲望和加强反对派的力量”,②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王国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0页。加剧了革命的爆发。而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再次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与反动的封建统治以及帝国主义之间的根本冲突,使得辛亥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性质更加凸显。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党人策划的一系列武装起义的爆发,都进一步瓦解着清政府的统治,使革命的氛围日渐浓厚。虽然湖北新军的革命行动本身带有偶然性,但一省的革命迅速导致整个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却又有其时代必然。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革命发生的深层动因,我与同学们一起设计了体现中国和世界历史形势的历史坐标。我提出以坐标轴来呈现中国和世界形势的想法,让同学们在坐标上列出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世界形势的重大历史事件(见下图),分析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各种情势是如何影响中国革命的?

通过历史坐标的设计,引导学生们深刻理解:一方面,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侵略,推翻腐朽政府,挽救民族危亡已经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和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迫切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达到了这一步”,①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页。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历史事件,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主共和是时代潮流的呼唤,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时空观念下的史学方法论隐喻告诉我们,如果要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就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去发现“物”与“事”背后的决定因素,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审视,“按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等要素,揭示系列史实间的联系,形成历史发展的线索”才能获得对“‘物’背后的行为方式和信仰”的合理解释。②刘俊利:《基于课程目标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渊源与内涵》,《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9期。“近代以来,民主制度逐渐推广,以至于成为世界潮流。在19世纪,民主还是是否要实行、能否实行的问题;到20世纪,民主已是如何实行、如何改善的问题”。③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因此,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既带有反清民族革命的性质,也是一场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适应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追求民主共和的政治革命,只有将这场革命置于中国社会和世界潮流的时空坐标下,才能深刻认识革命的必然性。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辛亥革命背景的时空坐标,实际上体现了从时空维度建立历史理解的教学思路,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培养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历史感,从而建立了对辛亥革命背景的深刻理解。

二、革命的世界性与现代性如何敞现

历史不仅仅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更是凭借史料对过去的历史事实进行重构的结果,真正的历史事实是“被建构出来的,是被置于某种描述之下的事件……事实又具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物和事”,④张玉、公维军:《历史研究的两个层面与历史存在的四种形态》,《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6期。“‘物’的发现不仅仅只是表明过去有事件真实客观地发生过,而且也能反映‘物’背后的行为方式及其信仰”。⑤唐启翠:《礼制文明与神话编码—〈礼记〉的文化阐释》,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29-30页。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重建秩序的活动是通过“物与事”来呈现的,需要我们回到时代的情境中,赋予其意义假设,进行具有时代价值的意义建构和历史叙事。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时空观念,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民主化的实践置于当时的时空背景下去准确把握,我让学生思考,如何从世界性与现代性这一时空语境去理解革命的政治民主化实践。主要涉及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国旗国歌的设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以及清帝退位、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等等。

在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如何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以及进行的政治民主化的实践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从辛亥革命爆发背景的时空坐标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一场既体现时代要求,又能回应社会正义性价值诉求的革命至少要承担三个方面的使命或者任务,即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独立;推翻腐朽政府、结束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由于当时社会的多种势力的复杂交织,这三项任务又彼此交错联结。根据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如果条件成熟,革命爆发后应该迅速稳定局势、重建秩序,将资产阶级的诉求诉诸实践。“社会变迁到一定程度,比如要解决政治体制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历史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主导并控制下的改良渐进方式,一种是推翻政府重建新体制的暴力激进方式”。①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第24页,第39-40页。事实上,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即刻践行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立以选举的方式产生临时大总统,参议院为最高立法机关,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精神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等,基本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体制。

如何以世界性(兼有空间意义和文明意涵)和现代性(兼有时间意义及社会学双重取向)来建立历史理解,这就涉及到运用时空观念来理解历史事件的问题,即从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任务来考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实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从特定时空观念出发,“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我提供两段材料:

材料1: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推翻少数专制的反清革命,更是一场适应世界潮流的共和革命,其宏伟追求是实现民主,从政治到社会争取彻底的变革。这种民主的意识和呼唤,早在革命爆发之前酝酿已久,呼之欲出。……当时整个政治氛围,社会心理以及力量条件,均为创试政治民主夯实了基础,资供了可能。②王建朗、黄 克武:《两岸 新编中国近代 史》(民国 卷上),第24页,第39-40页。

材料2: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世界上最长的,所以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中国废除专制制度的进程却令世界刮目相看。辛亥革命之际,东亚的日本和欧洲的英、德、俄、意都还有君主在位,尽管废除帝制并不等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作为半殖民地国家的中国首先推翻帝制,不仅走在亚洲的前列,就是在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③步平:《在时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教材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的主张、当时的“世界潮流”和中国的社会情势论证材料1的观点,从而理解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选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认识到资产阶级走向民主共和的实践是世界性潮流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内部新的经济和阶级力量发展的呼唤。通过材料2,将中国的民主化实践与同一时期的亚洲和欧洲进行对比,认识到中国推翻帝制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特别是民主化进程的意义。通过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践,是世界潮流诱引和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民主趋向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政治时尚。只有放眼当时的世界发展大势,发现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所孕育的新的生机,才能准确把握辛亥革命后国体和政体建设的总方向是走向民主和共和,反对封建专制这一意旨,而这也是辛亥革命最核心的思想主张和精神气象。事实证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坐标是世界性的和现代化的,它根植中国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语境中,回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践行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给整个中国的社会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跨越时空的革命价值如何讲述

历史的时空实质是人类实践的过去,人类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因为时代的不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视角也在不断地转换。“民主革命时期,出于当时斗争的需要,对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讲得较多,对其意义阐述较少。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大革命后一度否定三民主义……抗战时期,对辛亥革命认识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更趋全面与客观,认为它是在中共出世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一次英勇尝试”。不同的时代对辛亥革命的关注点有所差异,这是由于特定时代人们寄予历史的期待有所差异。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的合理性,历史是过去和现在和未来的永无止境的对话,历史评价往往需要让过去、现在和未来跨越时空,处在同一个时代,构成一个整体。

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这同样和我们时代的主题紧密相连。对历史的解读,受制于解读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验阅历,但更重要的是受历史评价者意图的牵引,历史认识在本质上基于客观历史事实的主观建构。今天,我们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更需要深刻挖掘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特别是在民主政治实践方面的历史价值。认识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意义,进行历史解释都必须回到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从具体的历史情境出发进行历史叙事。如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去探寻历史规律,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另一方面,“历史知识不是由对显露出来的历史现象的叙述构成的,而是由对内在的蕴藏于历史现象之中的历史本质的揭示、诠释构成的”。①周祥森:《历史本质理性解释与历史显像感性描述——关于新时期史学方法论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4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政治实践的把握和历史评价,需要回到现场,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出发,建立历史事件的联系,找出历史发展与当时社会情势之间的复杂联结,才能厘清史实、洞察本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更需要立足今天,面向未来,将辛亥革命的评价置于由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构成的价值时空中,让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中国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中得以敞现。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革命面临严峻的形势下,作出了策略性的妥协和让步,同意南北议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是历史事实,但由此否定革命的成果,甚至认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资产阶级主观上的软弱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事实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势力即使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也没有放弃实现三民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的革命目标,相反,他们是在对形势作出判断的同时,采取更理性的革命态度。孙中山1911年从海外回国途中在与胡汉民、廖仲恺谈话中指出:革命骤起,有不可向迩之势,列强仓促,无以为计,故只得守其向来局外中立之惯例,不事干涉。若我方形势顿挫,则此事正未可深待。戈登、白齐文之于太平天国,此等手段正多,胡不可虑?②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第27页,第23页。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力量还不足以达到与中外反动势力对决的实力。在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当日即致电袁世凯:“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议和之举并不反对……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意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公让能,自是公论。”③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第27页,第23页。孙中山所言,固然反映了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形势发展,远远超出各方面的预料。一方面是各省纷纷独立所造成的大厦将倾的形势,另一方面,作为革命的对立面——帝国主义、部分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及封建势力都异常强大,革命面临着南北战争、帝国主义干涉等多种威胁,革命形势十分严峻,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以掌控当时的局面。对于革命党人,为了实现其革命目标选择的是如何尽快恢复秩序,维护并尽最大可能扩大革命成果。如果革命势力非常强大,有足够的把握迅速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并战胜袁世凯,抵住帝国主义的压力,能够迅速稳定秩序,巩固革命成果,当然不需要“南北议和”,也不需要对袁世凯让步。但资产阶级革命势力没有这样的实力,革命就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

从辛亥革命进一步发展的成就看,它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根本动摇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清政府被推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颁布,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起来,宪政的思想影响深远,民主共和观念为大家所接受,帝国主义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稳固地维持其在华利益。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低烈度革命的状态下进行的,是在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对社会的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审时度势,对时局作出了恰当应对。因此,对辛亥革命中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对辛亥革命的整体评价,需要运用时空观念,回到当时的社会语境中,对历史进行科学评价和深刻理解。

(责任编辑:李月琴)

马维林,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级教师(邮编214437)。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之门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