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反转新闻的成因与防治
2017-11-23胡大海董庆文
□ 文/胡大海 董庆文
反转新闻是指由于新闻内容造假或者失实而导致情节反转的一类新闻事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新闻事件总是如此曲折才到达事实真相,那么,受众的价值判断和心理认知会随着新闻反转而一次次被颠覆,逐渐丧失对新闻媒体的好感和信任度,媒体公信力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记者的“浅新闻”报道方式。所谓“浅新闻”是与新闻专业性和职业理想背道而驰、浅尝辄止的表现,面对市场竞争和寻求“眼球经济”的社会环境,不少新媒体从业者越来越浮躁,片面追求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过分追逐影响力和爆点。记者在整理各种新闻素材时,极容易杂糅进个人主观价值取向和刻板成见,“浅新闻”报道经常被各种贴“标签”,主观倾向性凸显。比如反转三次的“天价鱼”事件,人们在此之前受到“天价大虾”事件的影响,对这种饭店宰客现象深恶痛绝,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无论媒体还是公众,都一边倒地选边站,支持顾客指责饭店,忽略了新闻的平衡原则。然而,“天价鱼”涉事饭店被曝出餐饮许可证过期等问题后,有游客投诉该饭店使用手撕发票真伪不明、公章不全。所在省地税局稽查局开始调查涉事饭店的税务状况。等到“天价鱼”事件专项调查组完成相关问题调查,认定这是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饭店欺诈消费者,将养殖煌鱼当野生卖,饭店被吊销营业执照,店主马某某被罚50万元,多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网友又纷纷指责店方欺人太甚。至此,“天价鱼”事件和舆论完成了三次反转。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些媒体记者对于新闻的采访报道就像挤牙膏,不经过太多梳理和思考,没有同时在一次性报道里客观中立呈现双方当事人的观点,而是分阶段释放,流于表面和形式,才会出现新闻事件报道的反转,再反转。
(二)新媒体报道的即时性和过程性等新特点使然。新媒体时代,新闻已成为现场感极强的即时直播报道,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2016年11月底,有关深圳一名作家“卖文”筹资为女儿治病的文章刷屏,事情本身和舆论几度反转,后来,事件又经历了“将所有赞赏资金成立基金会”到四方商谈后决定原路退回的反转。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也是等待新闻发生的受众,以往俯瞰新闻事件全貌统揽性的视角已经不复存在,难以在新媒体报道中觅得踪迹;如果没有敏感的新闻鼻和深挖、锤炼、以及核实细节的能力,反转新闻还会层出不穷。
(三)新的关系赋权与主观造假。
新媒体语境下,关系赋权是互联网技术向与社会的协同演进中出现的群体性现象,发生于社交媒体建构的嵌套性关系网络中,互联网用户在大规模的内容生产、传播、交互、共享中自发地协同合作,个体的力量在无限连接中聚合、放大、爆发,为社会中相对无权者赋予话语权和行动权。[1]由于两微一端等自媒体平台备有“自澄清”效果,在先前曝光的新闻信息基础上,其他网民会自发补充和取舍相关信息,去伪存真,新闻进展不断被推翻并反转,直至真相大白于天下。比如:2016年3月23日,一条视频内容显示3月21日在重庆巫山某中心市场,一名小女孩的玩具车碰到78岁老人,老人坐地正在与孩子家长理论。有人现场录下视频上传网络,不少人笃定是碰瓷。后来经热心观众举证和后期的媒体调查采访,老人送医院检查为骨折。证明老人并未敲诈勒索,还婉拒小孩家人经济赔偿,并非网友描述的碰瓷。人人都有手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录者,但是一旦上传网络,不少人为了好玩、搏出位,往往对事件故意做出片面解读。
二、新媒体时代维护媒体公信力的若干思考
(一)重拾信任。新媒体时代,大众也握有发声筒和话语权,新媒体的便利性多样性也提供了验证新闻事实真伪的渠道,那为什么网络上还有这么多造假新闻和反转新闻呢?这其中折射出的是公众的媒体期待减弱和对媒体的信任出现了问题。信息时代,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角色更加凸显。然而当下部分媒体人缺乏新闻专业主义意识,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频繁变脸的新闻报道挑战着受众的心理承受极限,致使媒体的公信力大大折损。例如:2016年5月5日,安徽某媒体关于《我的右肾去哪了》的报道,事件几经反转最终尘埃落定。“肾到底去哪了?”要弄清楚该问题并不难,但事件却经历了九转十八弯绕了一大圈之后才有了妥善解决,这其中反应出的不仅仅是国人医患信任的严重缺失,也折射出当事方、医疗仲裁方、官方机构和媒体所面临的公信力缺失等一系列信任危机。当事人回答只言片语,移花接木,都会导致真相失真。反转“被打脸”的背后,媒体公信力也在不断地消减。
(二)考验媒体求证能力。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面对海量难辨的新闻信息源,媒体记者要多方求证,多渠道确认,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可靠。比如:网络上热议一时的反转新闻事件“男子借20万照顾植物人女友” 实为家暴所致。可见,确保新闻素材的真实可靠和多源求证的务实态度才是从源头上遏制反转新闻出现的良药。
(三)需建立与完善纠错机制。
所谓媒体纠错机制很早就被作为一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来进行约束。我国相关管理部门曾尝试过一定程度的媒体纠错制度化。比如,1984年权威部门就转发过《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纪要》,其中明确说明,“凡失实报道,一定要改正。报纸错了,报纸更正,新闻社错了,新闻社改正。”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入和立法程度的完备,新闻纠错机制进一步纳入到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当中。比如,2005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也比较细致地对新闻纠错的行政责任归属、补救和惩罚措施等做了具体规定。
三、认识与感悟
反转新闻不仅打媒体的脸,公众也是雾里看花,连连晕眩。反转新闻正一步步冲击媒体的公信力,消弭公众的媒体期待和接受耐心。在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体时代,一桩桩新闻反转闹剧背后,改变的剧情,丢的是理性,碎的是节操。不管是媒体还是受众,在享受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激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提高素养,辨明是非曲直。层出不穷的新闻反转的“罗生门”背后,隐藏了媒体在市场化机制导向下的浮躁,也凸显了新闻媒体的事前求证能力和纠错机制的重要。
【注释】
[1] 喻国明. 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 “关系赋权”——“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变迁[J]. 国际新闻界, 2016(10):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