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多诺的受众观在国内语境下特征分析

2017-11-23陆瑶

新闻前哨 2017年8期
关键词:阿多诺工业受众

◎陆瑶

阿多诺的受众观在国内语境下特征分析

◎陆瑶

本文以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及相关著述为对象,探究其中所表达出的受众观。在此基础上,提出阿多诺的受众观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下所显现出的特征。本文提出,在当下中国,受众更易受到资本的影响和引导;迷文化的受众是对文化工业受众的回应和反抗;当下文化形态的个性化将和文化工业的标准化指向同样的程式化结果。

阿多诺 文化工业 受众

一、“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工业”理论的出现

“文化工业”最早出现在阿多诺与霍克海姆合著的《启蒙辩证法》(1947)中。当技术力量越来越大,文化逐渐成为资本家攫取利益的工具,削弱了文化启迪人类智慧的功能。正是察觉到这一趋势,阿多诺开始展开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此前,阿多诺发表的《论流行音乐》(1941)便开始批判流行音乐的标准化、伪个性化、休闲化和社会粘合剂作用。在《启蒙辩证法》后,阿多诺继续关于“文化工业”问题的研究,其观点陆续在《文化工业再思考》(1963)、《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文本中体现。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态度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半犹太人身份、否定辩证法的哲学观以及“乌托邦式”的审美旨趣等因素有关。阿多诺以激进主义态度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进行批判,深刻揭示文化工业的启蒙精神正逐渐走向自我毁灭,文化工业已成为资产阶级奴役大众的阶级统治工具。他试图通过这种批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寻求出路[1]。

(二)“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为大众消费而构建的在各分支上相似或相互适应的完整体系,它的实现源自于当代技术的力量和经济政治上的高度集中。文化工业有计划地炮制出为大众消费的产品,渗透受众的意识形态,最终实现操纵受众心理的目的。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从文化的同一性开始批判,认为在城市建设和文化产品上,“普遍性和特殊性已经假惺惺地统一起来了”[2],并认为其与政治领域相关联。

阿多诺点明了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特点,“通过去除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区别,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当技术理性统治文化工业时,流水线上的文化产品则具有标准化、模式化的“虚假程式”。整齐划一的文化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最明显后果是个性的丧失和风格的瓦解。陈文旭[3]把这种流水线上统一风格的局面称为“无风格”,并认为文化工业揭示了风格的秘密,即对社会等级秩序的遵从。

阿多诺还指出媒介产品的商业化,“电视和广播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资本成了绝对的主人”,面对资本决定艺术作品是否能在市场获得成功的现象,阿多诺感慨“美也是在商品中形成的”。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被交换价值替代,客体的内在价值通过交换才能获得。文化工业的产品并不具备艺术的特质,不是人类自由创作精神的真实体现,不能反映人类的创造性本质。

在文化工业理论中,受众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阿多诺解释了“文化工业”概念的由来,最初使用的词汇是“大众文化”,但为避免与“大众文化”一致而采用“文化工业”代替它。因为阿多诺所讨论的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有明显区别,大众文化产生自大众,而工业文化“特意为受众的消费而制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或多或少是有计划地炮制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工业文化是一种“反文化”,与大众文化倡导者截然相反。受众在文化工业体系里完全受制于工业,“大众绝不是首要的,而是次要的;他们是算计的对象,是机器的附属品。顾客不是上帝,不是文化产品的主体,而是客体”。在《文化工业再思考》的文末,他提到文化工业的尽头是“人类的依赖性和奴役状态”。这种任其摆布的受害者的角色特性,必然引发人们对文化工业的深深隐忧。

总体而言,阿多诺认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存在统一化、标准化、商品化的趋势,呈现出压抑性、操纵性、意识形态性的特征,其原因在于工具理性和经济力量已进入社会文化领域。

二、阿多诺的受众观

(一)受众被权力控制

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以城市建设为例,认为一模一样的规划设计使个人越来越屈服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在文化工业面前,受众是被许诺的一方,也是被欺骗的一方。阿多诺将文化工业所构建的娱乐称为“人人皆知的谎言”,但这些谎言却能控制人们的真情实感。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利用“文化工业”进行自上而下的思想控制,使人达到前所未有的蒙昧状态。

(二)受众被抹去个性

阿多诺认为在文化工业体系中,所有受众都是消费者和雇员,工业把整个人类都变成无所不包的公式。个性在其中是单纯的幻想,一方面生产方式已被标准化,另一方面受众只有抛弃个性,与普遍性达成一致才能被接纳。受众被消融到文化产品的同一化和程式化模式中,个体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都因屈从于同一化而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媒介极力推崇的标准模式。这样从文化工业的大机器中“批量生产”出的人类,彼此互为复制品,不免让人不寒而栗。

(三)受众支持文化工业体系

阿多诺认为公众的态度在名义和实际上都支持着文化工业体系,并成为体系的一部分。文化商品的生产商有着惊人的自信,他们知道无论受众的态度如何,都会消费自己的产品。为何消费者在意识到文化工业的欺骗性后还愿意接受呢?是由于艺术的虚构性。人们了知艺术作品的虚构特征,沉醉于其带来的快乐中,在艺术与现实中徘徊。在这种语境下,受众对文化工业的支持属于“愿者上钩”。另一个原因则更显无奈,认同文化工业产品,即是认同既定的行为准则。如果人们质疑文化工业认定的规则,就会被其排除在外,无法融入社会。即便人们意识到文化工业的虚构性和欺骗性,他们也不敢轻易反抗,因为反抗意味着个体将和整个社会产生剧烈冲突。长此以往,即使是低质量的艺术产品人们也会照单全收,受众的判断力和反抗精神被逐渐消解。

(四)受众的异化

阿多诺认为,受资本控制的标准化文化商品会使受众的审美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文化工业把文化推向单调平庸的结果就是受众的单调平庸。在文化工业的影响下,受众被极权社会塑造成以经济理性为原则的同一文化、知识和思维的模式。李辉[5]将受众的异化总结为失去独特个性、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失去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个性化的人变成类型化的人。

(五)忽视受众的主体性

阿多诺将“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的做法本身体现了他对受众的态度,他认为受众在文化选择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虽然拥有文化消费的权力,但他们并非文化的真正主体,而是客体,是文化工业的附属物。上述四种受众观的根源就是受众主体性的缺失,当受众成为缺乏能动意识和行为的单纯客体,被权力控制、被抹灭个性、对文化商品照单全收,最终被异化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阿多诺的受众观在国内语境下的思考

(一)相较于意识形态,受众更加受到资本的奴役

在现今中国的语境下,通过文化工业实施阶级统治的情形并不明显,自媒体的兴盛为文化产品的传播提供无限可能,娱乐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体现出“大众文化”的特性。在阿多诺时代的西方,艺术不为审美服务,而为统治阶级服务;在如今的国内,艺术不为审美服务,更多的是为资本服务。互联网时代的资本与网络流量挂钩,流量所在,就是文化生产所在。“导流”、“引流”成了比专注内容更重要的事,因为流量意味着收益。即便观众埋怨“烂片当道”,影视作品的生产资源和分发渠道依然偏向流量,而非质量。文化产品的价格并不取决于价值,而取决于关注度。“资本优先”、“利益主导”的思维模式会误导受众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和评判,同样会对受众产生异化。文化产业受制于资本和流量,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多是用资本堆出来的作品,潜移默化中会让受众将高流量等同于正确和优质。这样的思维导向比受众审美的衰退更值得反思和警惕。

(二)迷文化——对文化工业的对抗

如果说文化工业是典型的被动式受众,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迷文化的主动式受众。亨利·詹金斯首次提出受众角色转换这一观点,认为迷是积极使用和消费亚文化媒介文本的受众。这一论述的重要价值在于把握了受众对文本借用行为的主动性[6]。受众将媒介消费的经验转化成新文本、新文化和新社区。凯尔蒂[7]指出在文化工业理论和参与式文化两者之间,需要通过探究“受众代理”(agentic audiences)来理解消费者到生产者的变革。迷群实践证明受众能够通过对文化工业产品的再利用打破主流产业对意识形态和经济的控制,迷文化是对文化工业的回应。迷群作为“agent”并不是意识形态下的被动消费者,而有更高的行为参与度,在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还参与文化再生产。因此,文化消费者正在转变为文化生产者。

(三)纯粹标准化和极度个性化都会导致个体程式化

文化和艺术受到资本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渗透是大势所趋。文化和艺术很难再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涉与嵌入,回归它们本原的模样。统一化抹灭了受众消费的个性,商品化使受众俯首称臣,这样的现象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并不完全适用。人们多用“开放多元”来形容当下的媒体环境和文化市场。互联网提供开放多元的网络信息环境,使人们从物理限制中得到解放。信息的爆炸式呈现和传播的扁平化趋势让人们产生期待,认为个体可以获得广泛分散的信息,沟通障碍、信息断层会逐渐被打破。在这样的环境中,大众消费拥有充分自主权,文化工业对受众的异化作用似乎不再显著。

然而,这看似相去甚远的两端却可能造成同样的结果。在信息海洋中,个人无力承载所有的信息量,往往在选择中进行筛选,选择的过程受到个人兴趣和喜好的影响。凯斯·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概念,海量信息在虚拟空间的聚集不只是“开放多元”的基础,也是风险的来源。人们在选择时的自由可能使自己身陷“回音室”,成为潜在的极端主义[8]。社交网络和多屏化的普及正在导致个人信息获取的窄化。在桑斯坦的“个人日报”现象里,人们根据喜好定制“完全个人化的报纸”,个体沉浸在自己构筑的信息世界中,最终可能导致个人官能的钝化和极端主义的产生。当“个人日报”现象延伸到文化艺术领域,受众将深陷于自己打造的文化艺术产品世界里,最终导致审美能力的贫瘠和交流能力的缺失。这个结果和文化工业对受众的异化达成惊人的相似。看似充满自由和个性,能够摆脱政治和资本的控制,但最终逃不开自己的捆绑与囚禁。

[1]陈文旭:《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困境与启示》,《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期

[2]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陈文旭:《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其启示》,《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4]李辉:《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临沂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5]王强:《“参与性文化”对电视受众的解释力——亨利·詹金斯的粉丝理论透视》,《青年记者》2015年第29期

[6]Keltie E.Fans:A Long History of Participation[M]//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Participatory Audience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7.

[7](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上海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阿多诺工业受众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工业人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