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痴迷摄影,尤爱黄山

2017-11-22

中国摄影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油彩徐悲鸿黄山

在卢施福之子卢天恭,以及卢施福的忘年之交、安徽省摄影家协会顾问陆开蒂的记忆中,这位痴于钻研摄影的长者是怎样的面貌?2017年9月16日,本刊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拜访了两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先生。

《中国摄影》:请问卢先生您对当时父亲的摄影有印象吗?

卢天恭:自我记事起,我就看着父亲的摄影作品一天天长大,所以对他的摄影创作是有印象的。我们共有兄妹六人,我年纪最小(1949年生)。由于父亲爱好摄影,我们同时代的生活照也留存较多。其中拍摄大哥与二哥的照片,多次获奖,并被美国的博物馆收藏,如今在丽水摄影博物馆里也有他当年拍摄我们的一幅作品。

《中国摄影》:1956年,卢施福为何会举家从上海迁居安徽?

卢天恭:当时,安徽方面到上海邀请专家进行支援建设。其中,在医疗卫生领域,医院对专业医生的需求量很大,而我父亲作为上海的知名开业医生,各方面条件都很符合,所以就被邀请赴安徽工作。尽管当时上海的条件比较好,但我感觉他可能喜欢尝试新的挑战,并不留恋富裕的条件,于是他来到了安徽。其实,早在1955年他就到了安徽,还去了佛子岭。这期间,父亲针对安徽的部分大型水利工程拍了很多照片。他在安徽工作一年后,我们全家就都搬到合肥来了(不包括已在东北、北京、上海工作的大哥、大姐和二哥)。

我们一家刚到安徽的时候,父亲的摄影创作遇到不小的考验。那会儿虽然住在干部疗养院,但没有单独的暗房,只能把餐厅进行隔断。到了夜晚,隔断间的两边都要用布挡起来,他才得以在里面进行暗房操作。操作台,盥洗盆都是他自己设计的,这些物件一直沿用到后来居住的地方,倒也很实用。

《中国摄影》:您父亲拍你大哥并获奖的作品《顽童》,您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吗?

卢天恭:具体的拍摄过程我其实并不了解,毕竟那时我尚未出生。不过,我觉得父亲把这类拍摄当成一种“锻炼”,因此喜欢把家人作为拍摄素材。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在午觉刚睡醒的时候,人尚不清醒,父亲就把我们给弄起来,要求梳洗干净、穿戴整齐,然后开始让我们摆姿供他拍摄。

《中国摄影》:据说徐悲鸿曾找卢施福先生学习摄影,真有此事?

卢天恭:关于徐悲鸿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小时候曾经看见过一块牌匾,当时放在我们家顶楼的储藏室里,那块牌子写的是“听雨亭”。于是我询问我的母亲此为何意,她说徐悲鸿先生曾于1930年代来家中找我父亲学习摄影,他也喜欢徐先生的绘画作品,因此他们交往日渐密切。还为此专门在家里搭建了一座大房间,窗户很多,宽敞明亮。于是,这房间成为他和徐先生聚会切磋的固定场所。我家那时候六层楼高,一楼是诊所,二楼是父亲休息的地方,这么一层一层上来,由于屋顶是用铁皮做的,所以下雨的时候就会哗啦啦地响。所以,徐悲鸿先生很幽默地跟我父亲说,这间屋子不如就叫它“听雨亭”吧!之后,徐先生专门题写了牌匾,大概还挂过一段时间,这是我推测的,因为我们发现牌匾时,它已存放在储藏室。

我父亲曾让徐先生随意作画并悬挂在家中多个地方,留存了不少绘画作品。但是很可惜,当时全家人都没有太在意,一直到举家搬到安徽的时候都没有带来,留在了老屋的储藏室里。等后来时间一长我们再返回查看时,这些画作都慢慢流失了,可能是被人拿出去变卖了。其中,很多作品都有徐先生专门给我父亲的题款。父亲与徐悲鸿等名流的往来,也说明他在1930年代就因摄影享誉上海滩。

《中国摄影》:关于您父亲与摄影,卢先生还记得哪些细节?

卢天恭:他基本上夜里很少睡觉,那时候他几乎把整个睡眠时间都安排在暗房里度过。晚上夜一深,等我們大家都入睡,他就钻进暗房了,经常搞到凌晨甚至是第二天早上。有时候我们一早起床了,发现他仍没有从暗房里出来,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因此我也印象较为深刻。当然,这与过去暗房操作复杂、工作效率很低有关,但父亲痴迷于钻研摄影,他的睡眠因此少之又少。

《中国摄影》:听说陆先生与卢老先生是忘年之交,并对其摄影创作有一定研究,您与他是如何结缘的?

陆开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与卢天恭是发小。我俩是小学同学,从二年级到四年级,虽然时间不长,但那时候我经常泡在他们家,小学毕业之后也一直有联系。

卢天恭:还有一点很重要,陆开蒂从小对摄影也特别喜欢并乐于钻研,他每次到我们家几乎都是和我父亲谈论各种关于摄影的话题,所以对于父亲的摄影创作,他比我还要熟悉得多。加上我当时对摄影兴趣不大,所以很少参与他们的聊天。

《中国摄影》:作为黑白影社的中坚力量,卢施福似乎对彩色摄影也非常感兴趣,还尝试过给黑白照片着色,你们对此了解吗?

陆开蒂:我认为卢老是受到了当时照相馆的影响。彩色照片过去是这样的:一种是用水彩,另一种是用油彩,但是用水彩存在一个问题,碰到水会慢慢脱掉。水彩上色之前,要把黑白照片染黄,染黄完了以后再用水彩慢慢磨,磨得不好就会把它洗掉。油彩则不一样,油彩完全是用透明的颜色,用小木签卷上棉絮慢慢慢慢地涂,保持的时间也相应比较长。

卢天恭:他就喜欢用油彩,颜料都是透明的,可能当时用的也是国外产的材料,解放前就开始用这些材料进行彩色照片的制作与尝试。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彩色照片上面涂着油彩,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1970年代后期着的色,这时候的他已坐在轮椅上,自己不能拍了。他找出之前感觉在暗房里黑白制作效果不理想的片子,再用上色的办法来弥补一些原来的不足。他还喜欢自己题字,字写得非常棒。他通常用绘图笔做签字笔,有的是用烫金的笔来签。那时候他比较慎重,尤其是送给别人的照片,他都要签字,签过后才送给别人。

父亲对彩色照片很感兴趣,他有段时间专门拍过彩色反转片,他喜欢新鲜、喜欢创新。不过,由于黑白影社的经历,他对黑白影像的研究非常深入和持久,我觉得他一生中的主要兴趣还是黑白摄影,而对于彩色摄影只是试探与向往。endprint

《中国摄影》:关于黄山,那时候不少摄影名家都曾拍过,时至今日,卢施福在所有拍摄黄山的摄影师里面,也属于代表人物。迁居安徽之后,他上黄山的次数明显增多。这除了地理因素,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卢天恭:父亲迁居安徽之后确实上黄山的次数越来越多。由于早期在上海做职业医生,所以他去黄山的机会其实不多。迁居安徽后,他60岁时,安徽省委宣传部把他调入安徽省文联,担任《安徽画报》社的摄影顾问,并为《安徽画报》社创刊做了一些工作。期间,他有不少机会上黄山拍摄。特别是从1964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他几乎每年都要去黄山至少两次,而且每次在山上呆的时间都比较长。

陸开蒂:其实,纵观卢老先生的摄影创作经历,他在1949年后就拍风光照片比较多了。1950年代后期转到安徽来之后,他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尽管那时候为了拍摄黄山风光,从合肥到黄山路途很艰辛,需要从早上五六点坐车直到傍晚五六点才能到达歙县,再从歙县转到汤口,然后坐马车或者乘其他交通工具再上山,条件很差,非常辛苦。1960年代开始,转为专业摄影的卢老先生得以专攻黄山摄影,他不用再处理之前医院的工作,与此同时,黄山的硬件设施也开始得到改善,从一个单纯的风光景点变为安徽省的一个接待单位。

《中国摄影》:他去黄山拍照的时候,你们兄弟姐妹有没有跟他一起去过吗?

卢天恭:从来没有。后来到他晚年的时候,70岁那年,他要再次去黄山拍摄,安徽省文联的领导非常照顾他,觉得他年纪大了,总是有一些不放心。于是,安徽省文联派了一名刘姓的工作人员,好像专门从事后勤工作,跟着我父亲一起上黄山,照顾他的生活起居。endprint

猜你喜欢

油彩徐悲鸿黄山
《幸福如歌》(布面油彩)
布面油彩作品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黄山日落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登江阴黄山要塞》
曹海艇作品赏析
黄山冬之恋
蓝剑作品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