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创新之问

2017-11-22陈芳余晓洁

北京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技

陈芳++++余晓洁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以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可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20世纪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到中国考察,他满心赞叹又充满困惑。然而放眼今日中国,一轮新的科技创新热潮正如火如荼席卷神州大地……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高铁奔腾刷新了“中国速度”,“中国天眼”拓宽了“中国维度”。而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更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还有已经领先全球的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高精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出现。如果李约瑟穿越到现在,也许会为那个著名的难题加上第二问:今日中国为何能恢复为人类科技创新贡献智慧的荣光?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1996年,奥地利。面对导师 “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提问,时年26岁的潘建伟如是回答。

2001年,他放弃海外教职回国,在中国科技大学组建实验室;今天,“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遨游太空,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工程即将建成。

“如果抢占量子通信先机,就有望抓住由模仿者变成引领者的机遇。”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我们的研究蕴含新的国家力量。”

7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到中国考察。他在由衷赞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如此辉煌灿烂”的同时,振聋发聩地叩问:中国文明缘何未能在亚洲产生近代科学?

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多少怀抱科学救国理想的人们报国无门,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科技,人类文明进步的火种;创新,支撑民族复兴的脊梁。

穿越一个世纪的悠长,中国人民坚定选择创新之路。从新中国“一穷二白”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创新撬动兴国强国杠杆,托起民族希望。

“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一批重大成果惊艳全球。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创新画卷壮阔铺展。

调南方之水、从风中取电,织高速路网、在云端架桥,从承诺“决不让困难群众掉队”,到织就“全球最大健康保障网”,重大工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举。

创新发展,刷新着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曾被称为“泥足巨人”的国家,如今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激烈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占有一席之地”到“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中国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打破“定律”、改写“模式”的过程。

唯有敢于创新的国度,才是充满希望的热土。

唯有勇于追梦的民族,才能创造光明的未来。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之门,已经开启。中国的创新之音越来越激越、昂扬……

第一章 李约瑟之问

历史的转折,往往再回首才能看得更清晰。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創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

近代以后,中国饱受战乱动荡,历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磨难,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如此辉煌灿烂,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20世纪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到中国考察,他满怀赞叹又充满困惑。

古代辉煌与近代悲歌道出真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1925年,鲁迅先生曾在《两地书》中这样写道:“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我看,一些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

中国人民开始“睁眼看世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科技发展取得一系列突破。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到2016年“科技三会”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号角,中国科技正走在伟大的复兴道路上。

世界开始重新打量并尊重今日的中国。《在千年沉睡之后,中国重新致力于发明》,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文章引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说,中国的研发开支在2009年超过了日本,在2013年超过了欧洲,而到2020年有望超过美国。

如果李约瑟穿越到现在,也许会为那个著名的难题加上第二问:中国为何能恢复为人类科技创新贡献智慧的荣光?

(一) 中国突破:飞跃的新起点

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前一条30米长的走廊,是去开国务院重要会议的必经之路。2017年6月22日下午,这条走廊变成了展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前沿“长廊”。

来这里开会的人员,先被“人脸识别智能迎宾会议签到系统”“辨认”出来,这是在自然环境下超越人类能力的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系统。

往前几步,全息投影正在播放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可以治疗帕金森和脊髓损伤等顽疾。接下来则是30纳米染色质结构模型、空间冷原子钟、北斗应用设备等20多项我国科研最新前沿成果的展示……

当天下午,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讲座。总理特意邀请了白春礼、潘云鹤、潘建伟、周琪4位院士分别围绕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总体态势、人工智能、量子科学和基因编辑作专题讲解。

“中国成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2017年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印证了中国的创新竞争力,成为年度全球创新领域的标志性新闻。endprint

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对全球127个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和可衡量成果评估,中国国际排名从2016年的第25位升至第22位,成为唯一与发达国家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国家。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和正确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这一成绩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导向的结果,显示出中国‘令人惊艳的创新表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负责人表示。在七大类指标中,中国在制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五大类均有所提升。

一批科技型企业爆发式增长,引领世界经济风潮。在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热潮中,中国的科技型创业已经涌现出三代创业者:以联想、华为、海尔为代表的第一代已走向全球,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为代表的第二代正改变世界,以小米、美团、滴滴、大疆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独角兽”企业,也研发出诸多跨界融合的新成果。

近年来,中国专利增长迅猛。截至2016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0.3万件,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6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创新势头在地理上已发生转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蕴藏着巨大潜能。在“科技三会”召开的当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5.97%,科技创新正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中国的科学研究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实践者之一,我倍感幸福。”在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教授毫不掩飾自己的激动。

过去,中国的科技企业一直模仿西方同行,如今创新向“科学无人区”挺进。一个个“零”的突破彰显中国的创新自信。

2017年立夏之日,C919大型客机一飞冲天,一个多小时的精彩飞行尽显“全民网红”气质。“中国曾因在大飞机研制上起步较晚,被嘲笑是‘没有翅膀的雄鹰,如今却有望继波音和空客之后,成为世界上‘飞机供应第三强。”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主任艾剑良表示,这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3天,是“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逗留的时间,也是我国迄今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太空飞行任务。

对太空的探索,永不止步。

2016年是中国航天60周年,走过一甲子的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正在努力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跨越。

2017年“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突破和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

“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意味着我国稳步迈进‘空间站时代,对于实现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深海探秘。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这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201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发贺电;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发贺电;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发贺电……

从星辰到大海“国之重器”纷纷亮相,举世瞩目!中央不到一月连发三份贺电,提振国人信心!很多人的“朋友圈”最近一段时间都被“大国重器”的突破刷屏了。

网民“JCR”说,天舟合体、航母下水、飞机首飞、高铁奔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所有的一切,我们从无到有,一步步见证祖国的强大,我们很幸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在耳畔吹响,这些重大突破,不是起始音,也非休止符,而是强劲的创新交响曲。

“国家重视在上,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自信。”马伟明院士带领的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在“舰船综合电力”“电磁发射”“新能源接入”等领域实现革命性技术突破,取得国际领先优势。

30年的创新实践带给他切身体悟:“绝不能认为西方国家有了我们才能做,我们要有在世界科技前沿比拼的勇气和自信。”

潘建伟10多年前从海外回国,着手组建国际领先的量子实验室。那时,量子科学的许多领域还存在大量空白,质疑声不是没有:“投入这么多经费,外国有没有人做成过?”

“我们比别人做得快,已经走到别人前面了。”潘建伟这样回答。他说,中国从来都不缺聪明人,中国人有很强的创新精神。“我们现在条件好了、能力也强了,要习惯于自己在前面跑。敢为天下先,应该变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在中国科技成果“井喷”的今天,很难想象半个世纪前的科技突破有多难。

(二) 千年梦想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战国诗人屈原的“天问”到明朝万户飞向空中的首次尝试……飞天梦,与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近现代我们落后了,直到新中国成立,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才真正迈出探索太空的步伐。

“东方红,太阳升……”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准确入轨,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47年过去了,“东方红一号”仍然在自己的轨道上稳定运行!

当年的“造星人”纷纷进入古稀之年。梦醒时分,耳畔仿佛依然回响着《东方红》乐曲,回响着47年前新华社向世界播发的一份激动人心的电文——

“新华社4月25日讯: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endprint

那一天的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都在抬头等待那颗期盼已久的“中国星”。

几经找寻,我们在北京航天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里找到了“东方红”乐音盒的“双胞胎”兄弟——备份乐音盒。

这个小兄弟保存完好,金色外壳和“东方红”三个字锃亮发光。

它的“孪生哥哥”是怎么“唱”《东方红》的呢?

科研人员从火车站的钟声中受到启发,用电子线路模拟铝板琴演奏清晰悦耳的《东方红》乐曲。从“音键”的选择、调配,到所有元器件、材料和测试仪器,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测控站将接收到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传回的音乐信号录制成磁带,专机送往北京,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

当年在发射“东方红一号”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量站任技师的侯同来说:“我专门跑到主机房去听卫星播送的《东方红》,觉着特自豪!”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当时新加坡《民报》刊文: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

互联网时代的我们,难以想象当年为发射一颗卫星,要付出多么艰苦的计算!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退休老专家宋庆元的青春时光,就是在为国之重器算、算、算中度过的。

“单位只有一台计算机,大部分时候用手摇计算器。计算一个弹道耗时一个月。计算纸垒了一房间。我们不知道具体为什么算,但知道在为国家做很重要的事,所以夜以继日。”81岁的宋庆元女士说,自己21岁一毕业就进入国防科工领域。

那个“很拼”的年代的“很拼”生活,时常在她脑海回放。

“那会儿我第二个孩子特别小,刚会跑。我一出家门,孩子就在后面追,哭喊着妈妈。家里老人就跟在孩子后面撵。我心里酸酸的,但一想到工作重要,还是一天天坚持。”

直到发射成功后,宋庆元才知道自己算的是中国首枚人造卫星轨道数据。没想到,更大的惊喜在后面。作为“东方红一号”研制人员的代表之一,她被邀请“五一”劳动节上天安门。

“先是周总理进来了,他向同志们问候辛苦了。8点左右,毛主席出现在城楼上,挥着手走向大家。后来,他微笑着和我们一一握手。我特别激动,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宋庆元说。

飞了47年,那么“东方红一号”是从哪儿起飞的呢?

大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当年鲜为人知,崛起为世界知名航天发射中心。

1958年10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当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来建设我国的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就拿中心的这条铁路来说,当时就投入了5960万元,而当年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才370多亿元。

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里,当年使用过的仪表设备显得简陋陈旧,只有墙面的标语依然醒目:“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赛跑还在继续。

与老塔架遥相呼应的,是载人航天工程宏伟气派的天蓝色新塔架。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和雄厚的科技实力,被确定为载人航天发射场。国人熟知的神舟飞船系列和“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都是从这里出发,飞向寰宇。

(三) 极不平凡的“接力”

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标志性的时间节点。

1956年元月的一天,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00多名领导干部,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此后10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召开。“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如今,中国正加速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迈进——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海洋六号”科考船刷新多项极地和深海科考纪录……

5G引领势头逐渐形成、特高压输变电关键技术领跑世界、LED照明产品产量和应用规模全球第一……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北京中关村到上海张江,从深圳南山到武汉光谷,“创新之花”竞相绽放,国人信心和夢想不断被点燃。

让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只是大型客机项目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据介绍,作为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150座级干线客机,C919不仅攻克了100多项核心关键技术,还使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

从2007年正式立项,到2010年展出样机,再到2016年总装下线,十年磨一剑。C919一路走来,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奋进历程。 十年来,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共同参与了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生产。endprint

业界前辈、曾任运10飞机副总设计师的程不时说:“C919是中国民机的新高度,它不只是一个机型的成功,更代表着一种能力,一种创新之力,这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中国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乘势而上。

——这样的中国突破,根植于多年的默默积累。

“长征五号”有着中国运载火箭的数个“之最”,这般迅猛的中国速度,发轫于无数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辛勤耕耘。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团队代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岂止是十年磨一‘箭,前期论证和攻关,必须要追溯到30年前。”

——这样的中国突破,是只争朝夕的创新之果。

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部非洲,研发此类疫苗成为当时医疗科研界努力摘夺的“皇冠”,中国的疫苗研发水平很快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曾战斗在抗击埃博拉一线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回忆,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曾有一位外国同行半开玩笑地说,“你们最近在研究什么,告诉我,我们就不去研究了。”

——这样的中国突破,澎湃于科技工作者超速的“运转”。

已故杰出科学家黄大年,仿佛没有时间停下喘口气,将一个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前沿,直至生命定格在58岁。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他却毫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发动引擎的点火器。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喷涌。

为了营造利于创新的环境,我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府不再直接管理科技项目,意在再造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机制,则在探索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新模式;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企业创新政策、计划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人员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成功举办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科技创新的国际位势不断提升。

(四) 超万亿投入之变

根深方能叶茂。

创新领域的百花齐放,依靠的就是国家经济基础的稳固与综合实力的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GDP总量排名中,美国以24.32%的占比位居第一,中国以总量占比14.84%排在第二。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科技创新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4年,中央財政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从1009亿元增加到2899.2亿元,并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加。

中国研发投入超万亿给新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当创新成为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界共识,研发投入大国开始向创新大国迈进。

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的LimeBike在美国采用了中国无桩停放共享单车的模式;苹果公司在其iMessage即时通讯服务中增加了支付功能……最近,美国公司开始模仿中国同行的现象引起西方普遍关注。

中国企业在创新领域的追赶,被一些学者形容为“逆袭”。

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处于领跑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相对较少,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亟待加强。加快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有利于我国加快赶超引领世界科技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实现从跟跑并行到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遨游太空30天;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升空。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在轨运行一年,太空科学探索迈出新步伐。深海技术装备迈向谱系化和全海深,“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我国成为第三个研制出万米级无人潜水器的国家。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世界首台十亿亿次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

基础前沿加速赶超引领。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在信息科学领域,首次在光晶格中并行制备并测控约600对超冷原子比特纠缠对,基于超冷原子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取得重要进展。在生命科学领域,首次实现精准定位高分辨全脑连接图谱,创造了在单细胞水平解析和定位全脑神经形态的成像方法。首次构建小鼠-大鼠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破解了种间杂交研究的天然资源限制。基于冷冻电镜解析了重要蛋白质机器的结构,提出活病毒疫苗研发新理念。首次发现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关键基因。发现人源寨卡病毒治疗性抗体及其作用机制。

科技创新基地布局进一步优化。世界最大单口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大幅提升我国深空测控能力。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成运行,28个省市、20个部门所属的5000多家科研及管理单位互联对接,各地通过创新券等方式有效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服务。

按照全球创新指数,我国在一些具体指标上仍然落后,如“易于创业”等制度类指标,“高等教育入境留学生占比”等人力资本类指标,“GDP/能耗单位”“环境表现”等基础设施类指标,“易于保护中小投资者”“易于获得信贷”等市场成熟度指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虽然我国在综合创新排名上进步明显,但是在一些专业性评价中却表现不佳。汤森路透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美国35家第二,而中国无一入围;在《财富》杂志发布的“2016年50家改变世界的公司”榜单中,中国大陆只有“滴滴出行”一家公司入围。这些都是差距和挑战。endprint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王瑞军分析说,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十三五”期间,必须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确保我国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为实现更高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制度创新提供“原动力”,科技创新提供“主动力”,文化创新提供“软实力”。中国创新发展开始渗透到经济社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份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写道:“中国的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有潜力坐上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宝座,甚至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典范。”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今天,以“中国梦”标定民族复兴总目标,以“两个一百年”确立前进大坐标,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大变革,中国奏响了新时代的交响曲。

第二章 “中国芯”之艰

如果说开创工业时代的驱动力是蒸汽机,开创电气时代的驱动力是电力,那么开创信息时代的驱动力就是集成电路。

这是一场无法回避的创新竞赛,竞赛者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口从2007年的955亿美元,一路飙升到2015年的2307亿美元,是原油进口总额的1.7倍,超过铁矿石、钢、铜和粮食四大战略物资之和。计算机处理器、汽车内联式芯片等高端产品更是极度依赖进口,严重“卡脖子”。

我国自主研发的安全可靠的芯片和软件技术水平落后,无法大规模使用,各行各业计算机系统和中国人的手机,大多在“裸奔”。

一方小小的芯片,为何如此之难?

(一) “卡脖子”之忧

集成电路产品,是美国第一大出口产品,中国的第一大进口产品。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集成电路产品2471.6亿块,同比增长9.1%,进口额1615.7亿美元。

集成电路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的“烧钱”产业,投资一条月产5万片的12英寸28纳米生产线,约需50亿美元。

开发新一代IC技术的成本越来越高,研发支出排在全球首位的英特尔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在过去20年内不断增加,2015年达到24%,超过120亿美元。中国在2014年成立了总规模近140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并鼓励地方、社会参与。这样的投入和雄心前所未有。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不足10亿美元。

长期以来,我们缺“芯”少“魂”。发达国家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严加遏制。美国就曾以违反出口限制法为由,對中兴通讯采取出口限制。

高技术领域,能买来的往往不“新鲜”。“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要有强大科技。”高端制造必须从“跟随者”变为“领跑者”。

为打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自主造的“中国芯”工程在新世纪启动。

这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这是打开未来之门的神奇密码。

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中国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01专项”——核高基正式启动,吹响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集结号。

核高基,相比于载人航天、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听起来似乎太“高冷”。“这是干吗的,跟我有啥关系”?非专业人士多半会这么问。

芯片,是指含集成电路的硅片。1元的芯片产值,可带动电子信息产业10元的产值和100元的GDP。一部ipad,集成电路价值占到整机的50%。

芯片是纳米级产品,一纳米相当于头发丝千分之一粗细。英特尔正在向7纳米工艺发起冲击。而今,集成电路设计进入百亿只晶体管时代——人类可以把上百亿只晶体管集成在指甲盖大的芯片上!

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手机到电脑,从冰箱到汽车,从银行卡到小小的U盘,都离不开芯片和软件。实际上,芯片——指甲盖大的小玩意儿,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从“制”到“智”,深刻变革着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各个行业。

“核高基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重大专项的简称,涉及信息技术核心领域,主要涵盖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三个方向。”专项总体组组长、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介绍说。

芯片是“心”,软件是“魂”。

院士专家们“诊断”认为,与国际上集成电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集成电路产品还缺乏竞争力,“中国芯”尚有四大“痛点”:

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和材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完全依赖进口,产业链严重缺失;制造工艺与封装集成较弱,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技术创新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量大面广的高端通用芯片,例如高性能多核CPU、数字信号处理器、动态存储器和现场可编程的门阵列电路等发展基础薄弱;价值链整合能力不强,芯片与整机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国产芯片以中低端为主,用户企业采用积极性不高,具有强强战略合作关系的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专用设备、仪器和材料发展之后,难以支撑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前有让中国人挺立起不屈脊梁的“两弹一星”,现有重塑现代工业信息化智能化心魂的“两件一芯”。美国的智慧地球、韩国的未来IT战略、英国的数字英国计划……正因为此,芯,成为各大国的战略必争,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 “中国芯”的冲锋

事非经历不知难。从技术研发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并获得市场的认可,往往要经历几番“阵痛”。

2001年,32岁的中科院计算机所研究员胡伟武带领团队研制自主可控的“中国芯”,先后开发出“龙芯”1号、2号、3号等系列高性能CPU。令人遗憾的是,被寄予厚望的“龙芯”一直未能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endprint

躺在实验室里的“中国芯”没有生命力,真正产业化才有国际竞争力。

2010年,胡伟武横下一条心带着团队骨干脱离事业编制,从学院派转向市场派,力推“龙芯”产业化。“与外国芯片相比,‘龙芯最大的差距不在技术指标,而是未能与产业链对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系统。”胡伟武说。

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性能如何?是否稳定?缺“芯”之痛还痛在知名度不高,自主研发的芯片在寻找买家时,总会碰到一大堆问号。长期受制于人,让国产芯片从诞生之日起就得不到信任。用户企业对国产芯片的性能和后续发展“心里没谱”,导致销量起不来,成本难降低。

“十二五”,“中国芯”向产业化发起冲锋。

“核高基专项增强了整个行业的信心。‘十二五期间,‘产能为王越来越凸显,谁有产能,谁就有发言权。”魏少军说,“01专项”的要义之一,就是推动芯片和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脑海里刻着过去20年,“中国芯”跟跑的铿锵脚步:封装技术从低端向高端挺进;关键装备和材料从无到有,部分产品进入14纳米研发;制造工艺取得长足发展,28纳米进入量产,14纳米研发实现突破,系统级芯片设计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品差距逐步缩小。

然而,要实现《2015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的新目标:10年内力争实现70%芯片自主保障且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信息电子制造战略研究”给集成电路“号脉”:集成电路板块具有渗透力强、影响力大、发展速度快和潜力大等特点,尤其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应用,集成电路及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作为现代工业的“粮食”,芯片强则产业强,芯片兴则经济兴,没有芯片就没有安全。在信息时代,集成电路是核心基石。没有集成电路产业支撑,信息社会就失去了“根基”,集成电路因此被喻为现代工业的“粮食”。

高端装备和材料从无到有,制造工艺与封装集成由弱渐强,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羽翼渐丰……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集成电路装备专项后,共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2万多名科研人员参与攻关。9年来,先后有30多种高端装备和上百种关键材料产品研发成功并进入海内外市场,从无到有填补了产业链空白。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技术总师、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说:“我们在核心电子器件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与国外差距由专项启动前的15年以上缩短到5年,一批重大产品使我国核心电子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

面向2020年,我国继续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育产品,做大企业。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还将重点支持7-5纳米工艺和三维存储器等国际先进技术的研发,支持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自主发展,形成特色优势。

(三) “made in china”的优与忧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0年前发表了一篇《没有“中国制造”一年》的文章,曾引起各界关注。

撰写此文的美国普通家庭主妇萨拉说,她想看看自己家里是否能摆脱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在“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的实验后她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代价会越来越大。

近些年来,这样的尴尬不断:制造业大国,却难觅几个全球叫得响的牌子;是出口大国,但90%以上是贴牌产品;海外大到大家电、小到指甲刀保温杯被人抢,国内一些产能落后的企业库房积压严重……尽管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但多年来也被贴上“创新力不足”的标签。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高纪凡每次到欧洲都会去商场“逛逛”,其实就是想看看中国商品的境况。“很多中国产品是为海外品牌代工的,东西是你的,但牌子是人家的;还有一些家用电器在很多商场都有,但跟欧洲货、日本货不摆在同一区域,常常在商场角落才能找到。”

听听国内消费者的声音:同样的图纸,同样的设备,在中国生产出来的东西就跟德国有不小差距,工人“在加工制作时会有意无意地放宽条件,结果每个环节差一点点,成品后就会差很多”。

这些产品中国也会做,但为什么还是外国货受欢迎?不少消费者说,因为他们为传统产品开发出了新功能,满足了消费者要求产品更加方便、快捷、人性化操作、多样化体验等“痛点”,“可见中国制造在创意、设计上还有待加强”。

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到日本疯抢电饭煲?核心专利缺乏、品牌营销不足、工匠精神缺失……面对挑战,如何让“made in china”风行世界?

一篇《盘点老外最爱的9大国货名牌》曾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其中,联想、华为、“老干妈”辣酱等列入其中,文章分析认为,这些产品物美、价廉是其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但专家表示,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制造还未进入外国人追求的高价格、高品质之列。

“中国消费者是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买家。”近年来,国外知名媒体不断报道,外国制造的电饭煲、奶粉和纸尿裤等商品是中国买家从海外采购或通过在线平台订购的热门商品。尤其一到春节假期,不少赴日中国游客“一掷千金”。

“中国制造业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工信部一份有关“中国制造2025”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发展不均衡,部分产品质量档次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品牌建设滞后,顾客美誉度和忠诚度有待提高。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产品相比,大都存在品质低、创意少、标准乱三大问题,这直接损害了其品牌形象。

“其实,成就品牌的理念、技术和做法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极其朴实朴素的。即始终坚持的消费者立场,脚踏实地的调查和耐得住寂寞的钻研。”在国内一些企业家看来,日本世代流传的“匠人精神”,再加上自主创新的动力驱动,使得日本制造得以在诸多方面独领风骚。endprint

“没有理由,那么多企业做不好一个电饭煲!”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谈到“到国外买电饭煲”时发了狠话。“电饭煲之问”该如何作答?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德国工业4.0”计划与“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迅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必须突围、再造“新比较优势”。

2017年1月,太原钢铁(集团)成功研发“笔尖钢”,百亿支圆珠笔有望安上“中国笔头”的消息一经传出,朋友圈立即刷屏。这标志着我国不仅首次实现了笔头钢的批量生产,而且正在开发更为环保的国际顶尖无铅笔头。

不仅如此,实现这项技术突破的太钢集团推出10余种打破国外垄断的新产品,实现利润12.9亿元,为身处寒冬的钢铁业增添了暖意。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不断降脂增肌、优化结构,为后续发展筑牢了根基。”太钢集团董事长李晓波说。

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我国圆珠笔长期承受缺“芯”之痛,在制笔核心材料之一的笔尖钢上,90%来自进口。这个直徑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造不出笔头,每年仅从日本等国就要买1000多吨笔尖用不锈钢丝。

小小圆珠笔,到底有多少高科技?专家介绍,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得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任何一个小偏差都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只有严格控制特殊元素含量、轧制、拔丝、热处理等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性能最佳。

微量特殊元素的最佳配比设计和精准添加技术是笔头钢的核心“奥秘”,也是国外企业的绝对“机密”。就像我们生活中使用糖精一样,多加一点点就太甜,少加一点点就无味。

“制造笔头需要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有26年国内一线科研工作经历,他在笔尖钢的研发中深深感受着“攻坚之难”。没有可借鉴资料,成分配比从几十公斤开始练……为找到国外守口如瓶的保密配方,科研团队重在摸清笔尖钢的成分配比这一环节,在切削性和加工性上寻求平衡点,最终在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的7大类工艺难题上取得突破。

工艺突破的灵感来自“和面”。在技术人员眼中,“面”要想和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应的,钢水里要加入工业添加剂,如果能把普通块状添加剂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得更加均匀,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掌握了关键技术,就掌握了制造笔芯的良方。”王辉绵如是说。

最新测试结果表明,我国生产的圆珠笔出水均匀度、笔尖耐磨性基本稳定,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相当,具备了批量生产供应、逐步替代进口的能力。

创新关键是创“芯”。事实上,“十二五”期间,在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太钢与国内主要制笔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共同实施并完成了“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计划。

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行”“领跑”,是一段艰辛漫长的征程,挑战重重。

(四)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2017年夏,一条由中国公司主持修建并全部采用中国最新技术的铁路,在非洲大陆正式开通运营,它使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海岸城市蒙巴萨紧密连接在一起。

近年来,中国新开通高铁1.36万公里,使高铁营业里程突破2.2万公里,稳居全球榜首。

从北京到香港,从连云港至乌鲁木齐,万水千山一朝跨越。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即将达到15万公里。既能驰骋冰天雪地,又能穿越沙漠风区,日均400多万的旅客发送量,更使高铁成为诠释“获得感”的最佳代名词之一。

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设计寿命提高了10年,在车体断面增加、空间增大的情况下,按时速350公里试验运行,列车运行阻力下降7.5%以上,人均百公里能耗降低17%,车内噪声下降1~3分贝……如此多骄人的成绩从何而来,又历经了哪些挑战?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中国标准动车组命名为“复兴号”,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意义?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研发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直接诱因。

——适应国情路况、倒逼持续创新,是研发中国标准动车组的根本原因。

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高铁运营距离有中国这么长,更没有哪个国家的高铁运营环境能同日横跨“冬夏”。铁道科学专家王悦明说,一些引进车型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运行,难免“水土不服”。从拿着国外的图纸打造“舶来品”,到基于原有技术平台再创新出“混血儿”,经过十几年的经验积累,中国已经完全有能力设计制造出满足国情需求的“纯中国血统”高速动车组。中国标准动车组的“标准”,意味着今后所有标动平台列车都能连挂运营,互联互通。

经国务院批复,自2017年起,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品牌体现着企业创新的智慧、制造的品质,倾注了生产者的情怀,传递着文化底蕴和价值理念,最优秀的品牌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众多创新产品后面有强大的技术竞争力作支撑。至今,格力已累计申请专利20738项,其中发明专利6811项,生产出20个大类、400个系列、12700多种规格的产品,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用户量超过3亿。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坦言,2000年前格力没有专利,从2000到2006年,格力有了专利,但技术缺少含金量;而最近3年取得的专利是2011年前的三倍之多。

3年前,格力布局模具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格力“棋盘”里对于智能制造的战略,代表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方向。

放眼全球,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振兴制造业战略,以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重塑工业竞争力;新兴经济体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努力提升本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endprint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连续3年成为“全球貨物贸易大国”的中国,也在努力从产业链低端的机械式加工制造,向高端的创新制造迈进,重新找到中国制造的定位。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之下,董明珠不认为企业会遭遇太大困境。“这是一个转型期,制造业通过‘休眠期进行重新定位将更有意义。”

3年来,格力智能制造初具规模,开始为电子、食品、医药等领域提供装备技术服务。格力自主研发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去年生产了约1000台,全部用于自给。今年,格力工业机器人生产目标为5000台,除了自用,还将外销服务于其他制造企业。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应当有能力用自己的技术去和别国合作,那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选择。”董明珠说,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是核心技术,是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要用技术去服务于全球,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离不开“中国造”。

今天的手机公司已经进入了最惨烈的淘汰阶段,最终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才能存活下来。 以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为主角的神曲“Are you ok”风靡网络,小米手机成为印度市场的“新宠”。印度街头可以经常听到小米标志性铃声;对网约车司机来说,小米手机更成了赚钱“神器”。

苹果和三星热销全球之际,中国华为手机品牌悄然跻身国际大牌行列,也为中国制造在国际竞技场实现再定义。褪去价廉质低的标签,中国制造带给国际消费者的是更多选择与价值提升。

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战略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宽阔的视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一定不要忘记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全球化的胸襟才能拥抱世界!”董明珠如是说。

经济学家刘世锦说,中国经济的一系列问题与世界大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中国制造”的风波来看,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要学习的,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不断提升品质,让自己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受益。

改变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出大力赚小钱”囧境,实现中国产品高端、可靠的品牌形象,这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制造随“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行业。“我从没想到一把智能锁能卖几千元,还供不应求。”中国小五金名镇中山小榄的铁神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宝坚说。

当产业中高端之变真正来临,曾经一度困惑的传统产业集群重新焕发活力。2015年,这个镇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增长11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69%。政府通过扩大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如今遍布广东的380多个“专业镇”已经脱胎换骨。

2017年5月5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中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成功首飞,中国自主品牌的奋进之路烙上深刻印记。

美国著名技术杂志《连线》刊文评论道,下一个硅谷已出现在东方,中国的创新一代已准备好与世界顶级高科技品牌正面竞争。

如今,中国不再想只做世界的生产车间,一批企业正在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开启中国制造的“新黄金时代”。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第三章 “论文大国”之问

国际科技论文,被视为一国科研实力的某种象征。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的论文质量在全球科技舞台上日益令人瞩目。

2017年6月15日, 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中国量子卫星实现量子纠缠分发“一步千里”的世界跨越;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成功合成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3月1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美《科学》杂志发表,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

10年前中国科研人员对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贡献量不足2.5%;2015年,美国对SCI论文的贡献量占25%左右,中国则超过了20%。

瞄准前沿、紧扣需求,一大批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取得的突破,正是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大投入,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原动力”。

然而,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国内虽不缺少逼近诺贝尔奖水平的科研成果,但论文和科研水平仍处于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论文数量与质量齐升,中国SCI论文贡献量已超20%;一面是论文造假丑闻频发,少数科研不端行为抹黑科学殿堂。

精心呵护科技创新这个大森林,及时清除造假蛀虫,“科技森林”才会更加繁茂。

(一) A面:“量变”惊人+“质变”积蓄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即使你不是科技迷,这些2016年亮相的中国重大科研成果,也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大新闻。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2015年,我国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达7.1万篇,跃升为全球第三。中国国际合作论文的引文影响力,显著高于中国科研论文的平均引文影响力及全球国际合作论文的平均被引表现。

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与科睿唯安近期联合发布的《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现状报告》,依托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科研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10多年间中国的国际科研合作发生了“质”与“量”的双重转变。

有关信息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通过制定与强化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机制等举措,不断推动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中国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42%,增长到2016年的2.1%。国际合作论文中受中国国内经费资助的比例,从“十一五”的31.6%,上升到“十二五”的65.2%。我国国际科研合作“走出去”的道路不断拓展。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王瑞军说,国际科研合作10年来不仅是合作规模创造了新高,还发生了“质”的飞跃,高被引论文中,中国科研工作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endprint

我国的“科研朋友圈”也在不断深化扩大,中国逐步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中各国重要的合作伙伴。数据显示,中美间科研机构的合作最为紧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能源部所属科研机构与中国合作规模最大。

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影响力如何?在高被引论文方面,中国与主要国家合作论文的被引比例均远超全球平均水平。高被引论文的中国通讯作者比例同时显示,在与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开展的高质量国际科研合作中,中国科研人员发挥了较高的主导作用(通讯作者比例大于40%)。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发表多作者论文最多的国内科研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发表的多作者论文引文影响力最高。

这种中国科学家在“高引用”上的群体露脸,以及中国科研团队在研究前沿领域的突出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科研力量的角色分量越来越重,不是一两个冒头,而是成群结伴地往世界舞台前排走,形成了颇有规模的整体。

事实上,早在2006年,中国超过日本和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科学和技术研究论文世界第二大产出国家。2007年我国就已在国际索引的工程类论文数量上取代美国,跃居全球第一。

从研发强度,即研发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研发强度10年间几乎增长了1倍。

放眼全球,研发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研发大国,中国居第二位,中国的研发开支接近欧盟的总和。

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研发总支出当中,中国约占20%,仅次于美国的27%;日本居第三位,占10%;德国第四,占6%。

2016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预计达15440亿元,比上年增加9%,占GDP比重为2.1%,企业占比78%以上;SCI论文总数达29万篇,比上年增长9.7%;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超过100万件。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已经为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运营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期刊,其中就包括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路透社的母公司湯森路透日前公布了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名单。全世界3000多位学者入选,其中美国有1700多人,中国有130多人。

当今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成为重要支撑。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所说:“中国科技创新正在呈现两个深刻变化——一是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二是由‘点的突破向‘面的提升转变。”

(二) B面:学术的“污水井”

大学里公共场所贴满了代写论文的牛皮癣广告。论文造假在中国已成公开秘密,而涉及国际论文造假的产业链还鲜有披露。

国际科技论文被视为一国科研实力的象征。然而,2017年4月,著名国际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肿瘤生物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因“同行评议造假”撤销其收录的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此事一出,引起国内舆论哗然。

撤稿事件发生后的6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科技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制定了彻查处理工作方案,组织涉事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从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两条线,实事求是对论文质量、论文署名情况、撰写发表过程、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情况、论文使用情况等开展彻查,基本查清了撤稿论文的情况。针对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据了解,撤稿的《肿瘤生物学》杂志原属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管理,2017年1月转至美国赛格出版集团管理,被撤论文发表于2012年至2016年,撤稿原因是提供虚假同行评议,包括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伪造同行评议意见。

事实上,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8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大部分来自中国。10月,拥有《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也来自中国。

国际论文轮番被撤,刺痛着中国学术界的颜面和神经。中国论文为何被撤?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随着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被撤论文作者单位进行的调查,一条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审的国际论文“一条龙”服务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在对中国论文被撤痛心疾首的同时,不少专家也指出,中国科学界的学术不端并非主流,不能因撤稿否定我国科研水平的总体提升和对世界的贡献。但必须正视的是,一些学者之所以论文造假,除了个人问题,也是因为目前很多行业中,论文和职称晋升紧密挂钩。

“要警惕做1000台手术和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在长春举行的201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现在有的医院过度强调科研,过度重视建设科研型医院,过度提倡医生成为科研型医生,导致出现一些临床水平不高甚至不会治病的医学博士和专家。

知名医学网站丁香园曾特别对此作过一项包含1928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其中,824名医生表示,医院晋升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必须有SCI论文;而晋升高级职称,85%以上都要求有2篇及以上SCI,要求有5篇以上的达到29.21%。

2016年3月,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然而实际工作中,论文仍是一些单位人才晋升道路上迈不过去的坎儿,不少临床医生为评职称“放下手术刀、走进实验室”,为发论文而与“论文掮客”一道弄虚作假。endprint

这是“润色”幌子下的“一条龙”服务:花点钱就能在国际期刊发文,第三方机构往往会有组织地为一些论文提供虚假同行评审服务。调查发现,同行评议是学术刊物普遍采取的论文评审制度。由出版方邀请论文所涉领域的专家评价论文质量,提出评审修改意见。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是否刊发。

中国科协副主席、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委会主任黄伯云表示,调查发现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的评审专家信息。比如用自己注册的邮箱地址冒充专家邮箱,评审时论文实际上是返回到投稿者手里。投稿人冒充评审人将正面评价发至出版方,从而达到操纵评审的目的。

深入调查发现,虚假同行评议只是“冰山一角”。几批被撤论文中,有少数作者与第三方机构签署了一“明”一“暗”两个合同:“明”合同是指为论文进行语言润色服务,而“暗”的就是成果转移合同。论文直接由第三方代写,完成后再转移给买家,论文买卖的本质十分明显。

调查显示,这些提供国际论文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多以“语言公司”的面目在网络上出现。表面上,他们是为英文水平不高的科研人员进行论文润色,实际上却提供从虚假同行评议、代投到代笔的“一条龙”服务。这些机构网罗了不少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海归”充当“枪手”,根据服务项目的不同向顾客索取几千到数万元的费用。除了“守株待兔”,第三方机构还会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提供的作者信息情况主动出击,给“具有国际论文潜力”的论文作者发邮件,寻找潜在客户。

“调查表明,被撤论文中绝大多数作者均不同程度存在学术不端。其中大多存在通过第三方代润色、代投、提供虚假的同行评审信息等行为,少数根本没有实验数据,直接是由第三方代写。”黄伯云说。

论文被撤作者中有位南京女医生,她癌症手术经验丰富,也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由于评职称对国际论文数量有要求,这位医生屡次向国际期刊投稿,却因为英语水平不行和缺乏同行评议频频被退。于是她从淘宝上找了个第三方机构对论文进行润色,随后这家机构还为她提供了虚假的同行评议和代投服务。果然,论文发表在业内知名期刊《Diagnostic Pathology》(《诊断病理》)上。

(三) 打造中国的SCI

“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第十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发言语惊四座。

科技期刊是科技传播的首要媒介、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科研评价的重要标准。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强的科技期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我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期刊的质量、权威性、影响力等还存在很大差距。

据统计,2010年我国共出版期刊9884种,其中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5000多种。仅就数量而言,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

但是,与发表论文的需求相比,数量如此庞大的学术期刊仍不敷使用。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这5000多种学术期刊每年刊发的论文数量约为100万篇,但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因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学位授予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为480万篇,是造成“‘非法办刊‘版面买卖‘论文中介等现象的深层原因。”

绝大多数科研论文的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好的论文凤毛麟角。许多单位把论文与毕业、报奖、评职称、评院士、发奖金、课题评审、引进人才等“定向捆绑”。

我国仍然缺乏严苛的论文评审制度。国外许多知名科研杂志,都要求论文作者严格注明资料来源、研究目的、设计环境、试验制剂名称,一篇文章的发表,从投稿到被编辑提出修改意见,再到修改和递交,反反复复要经过多次。与之相比,尽管我国绝大多数期刊都秉承了相对严格的评审制度,但依然不乏依靠人情、疏通关系、缴纳金钱就可以发表论文的现象。

数量繁多但质量不高的现象,暴露出我国科研界仍然大量存在的浮躁和功利之风。一些科研工作者只重论文“有没有”,不关心论文成果到底“有啥用”。畸形的评价机制,催生出偏执的论文导向和狂热的论文崇拜。

“我国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更远远落后于美、英、德等学术期刊出版强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专家表示。

中華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任、《编辑学报》副主编游苏宁认为,国内科技期刊当前面临诸多问题:重指标轻读者,过分关注评价指标,为提高指标弄虚作假,忽略了读者口味;重经营轻质量,逐利环境和经济指标的压力下,编辑的独立性无从谈起;重形式轻学术,对学术水准把关不严,存在大量关系稿、造假、抄袭问题……

我国科技期刊长期处在政府的保护下,而且70%是非独立法人的编辑部,缺乏办刊的主体性、独立性。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必须改革现有的科研评价标准。

“我国的学术评价机制要有利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图书编辑专家初景利建议,应尽快改变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期刊的国别、等级、主办单位等作为考核、晋升、奖励依据的办法,把论文的学术贡献作为标准。“同时,要支持和引导由国家公共资金支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优先在国内的精品科技期刊上发表。”

国内期刊只有走规模化、数字化、网络化之路,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科技期刊的质量不单单体现在一本杂志上,其背后是出版社、出版集团,乃至整个科技期刊行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蓬勃发展,国际科技期刊正在朝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大踏步前进。

“我们现在已经有大部分杂志和资源是以公开获取的方式来发布。”《自然》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介绍《自然》的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所谓“开放获取”,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出版的新模式,让用户把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放到互联网上,以期学术成果的快速自由传播。endprint

像《自然》一样,目前发达国家大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传统业务模式,向现代数字出版模式的转型。

“国内科技期刊分散弱小的现状阻碍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学术期刊主办单位数字化转型比较滞后。”报刊专家艾立民说。一方面,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仍然停留在分散探索、项目实践的阶段,标准缺位、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版权保护不到位等制约了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国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的期刊只有1.3种,规模过小、能力太弱,难以实现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

专家们指出,目前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功能正在從纸本转向数字和网路,国内期刊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走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之路,才能增加科研成果发布,增强国际话语权。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的期刊在SCI中的很少,我们应该着力提升中国期刊的实力。现在中国人费那么大力气发到国外的期刊上,自己想看时,还得再翻译成中文来看。

提升中国期刊的实力,已经在着手实施。

“中国科协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从2016年起实施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推动一批科技期刊攀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峰。已经有第一批16家杂志列入了杂志升级计划中,每家杂志补贴250万元。剩下几批也将启动。”中国科协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孟令耘对记者表示。

2016年12月9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一批提升的名单。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提高一批重要学科领域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在学科国际排名中进入前列,成为了一个任务。

中国科协将采取“以奖代补、定额资助”的方式,重点支持一批学术质量高、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英文科技期刊,创办一批代表我国前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激发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导国内优秀科研论文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

第四章 逐梦者之春

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创新。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 相反,科技落后,也会挨打!

(一) 致敬“寂静”

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2015年1月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

1926年出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

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出的本土核物理学家,究竟能迸发多么灼热的能量与光芒?

越神秘,人们越想要走近他。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光明前景发端于艰辛的探索。

茫茫戈壁——

狂风,沙暴,饥寒;

休克,便血,失眠;

坚守,奋战,奉献……

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我国科研人员重担千斤。

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压力、紧张充斥整个屋子。这时,只听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将诸葛亮《出师表》背诵到底。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所有人真切体会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英雄,不轻言止步,只因国之使命在肩。

终于,东方巨响。

那些不同寻常的日子,注定刻入中华民族的记忆。

沉默如金的戈壁见证——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

徐克江机组驾驶“轰6”进入空投区。但听一声惊天“雷鸣”,万里碧空升腾起炽烈耀眼的火光,一朵蘑菇云顶天立地……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两弹一艇,铸就共和国核盾牌。

被西方封锁的新中国,接连研制成功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让核大国惊叹:

中国绝非一推就倒的“泥足巨人”。她拥有自己的“核脊梁”,威慑讹诈对她不管用!

“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endprint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曾说。

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姓氏排序)……中国核事业奠基者的名字和功勋,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沉默如金的戈壁作证:就是在这荒原上,核工业人安下心扎下根,以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感天动地的革命豪情进行第一次创业,实现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弹一星”强军梦。

人,总有憾事。

老于说,亏欠妻儿很多;妻走了,他想补偿,来不及了。

“父亲受传统文化熏陶很深,最崇拜诸葛亮和岳飞。记忆中,小时难得见到父亲。现在他没那么忙了,一句句教孙儿《满江红》。”于敏的儿子于辛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烙印。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的梦想只有与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相通,才能成真。

(二) 浪花奔腾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1988年,黄大年在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中写道。

命运与祖国相连、与大地相依,生命就会长青。

黄大年,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际著名航空地球物理学家,以茫茫大地为纸,以一腔热血研墨,以赤子之心书写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人生篇章!

2008年,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开始实施。当时黄大年教授在英国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已是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学医的妻子在伦敦开了两家诊所,女儿在英国上大学,一家人生活优越而安逸。然而,国家“千人计划”的召唤改变了这一切。“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大学毕业就立下铮铮誓言的黄大年,毅然决定卖掉两家诊所,自费购买了昂贵的科研仪器,和妻子一起回归祖国的怀抱。

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

他说,“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就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她需要像很多很多我这样的人回来,参与这个建设。”

向深海进军、向深空进军、向深地进军,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航空重力梯度仪,深海、深空、深地探测的重要装备。

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中国大多小于500米,并且深地探测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研发整套装备的能力。黄大年深深地知道:他在国外所从事的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究对祖国意味着什么。

回国后,黄大年开启了他的“拼命黄郎”模式,主动承担多项任务,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开会、洽谈、辅导学生,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不是在办公室加班,就是坐午夜航班去出差。七年来,黄大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最多的一年达到160多天。

常年的超负荷工作使黄大年的身体不堪重负,他曾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即使在住院治疗期间,还每天在病房中与团队师生研究项目、布置工作。这位“拼命黄郎”曾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说:“幸运的是,回归母校与诸位知根知底的伙伴们为伍,一路走来开心愉快,走多远算多远吧,倒下就地掩埋。”

为叩开“地球之门”,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黄大年挑选了国内最有實力的科研机构组建了航空重力梯度仪科研团队,与世界赛跑。经过几百位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在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研发的多种重力梯度仪原理样机进入国际前沿水平。

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建成,“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结论:项目成果国际领先水平……这一项项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背后,无不倾注了黄大年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

“始终不忘当年立志振兴国家科技的初心,始终保持事业的初衷和攻关克难的激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的高精尖科技发展作出新的贡献。”2016年7月22日,黄大年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研修班大会发言时说。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大年,是对中国人的事业、对国家安全、对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最赤胆忠心的科学家。”

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教授永远地休息了,离开了他倾注一生的事业,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大地。那天,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大地深处,生命在回响,为实现中国梦的科学探索永不停息!

(三) 为梦燃烧

放眼世界,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乃至产业变革,正在席卷全球,科技革命改变国家力量对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力争超越,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全面创新,将为中国插上圆梦的翅膀。endprint

“只领导,不跟随。”

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双料”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長王晓东的梦想是,在中国土地上做出影响世界的发现和发明。

“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王晓东说。

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崭新的大门;发现植物第六类激素——脱落酸的受体,被同行认为是能够写进教科书的经典发现;动物病原浸染的新型裂解酶方面、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成果,均填补国际空白……

2004年,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内地20多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而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05年揭牌成立时,被聘为所长的王晓东毅然选择回国,投身中国的科研事业。

追求原创,而不是跟着别人跑弄个“山寨版”,王晓东对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充满期待,“过去10年里,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了巨大的发展,一批年轻科研人员脱颖而出。”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国之重器;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变成产品和服务,振兴经济、造福人民生活。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后,人类已经迈入生物经济时代——

深圳大鹏街道下沙片区“禾塘仔”,山谷间,一片建设规模11.6万平米阶梯式建筑,宛若“哈尼梯田”。这里,就是生物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刚刚竣工的中国国家基因库。

1999年,华盛顿大学汪建等几个年轻人“自作主张”,以中国代表的身份,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同年,华大基因成立。

弹指一挥间。华大基因由最初不足10人的“手绘作坊”,蝶变成“世界基因测序航母”:人员逾5000名,测序能力全球第一,相关技术应用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医院单位。更关键的是,他们研制并大规模生产了通往生物经济时代的工具——具有自主产权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2017年7月,华大基因正式敲钟上市,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2001家上市公司。

药学家屠呦呦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中国人原创的青蒿素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赖远明团队成功解决青藏铁路修建中“无法攻克的世界性冻土难题”,创造了“天路”奇迹;裴端卿团队发现细胞在结构上“返老还童”的关键机制……

从实验室到火热的生活,从宏观到微观,一个个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努力和付出,让一个个科学新发现逐步变成应用;一台台仪器或关键部件研制成功、一个个生产技术细节得以改进跃升,为现实生产生活带来一点一滴的变化。

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高铁奔腾刷新了“中国速度”,“中国天眼”拓宽了“中国维度”……

科技,改变人生命运轨迹;创新,让机遇在创业中勃发——

(四) 创客火了

2015年3月5日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会”时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工作回顾中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这是“创客”第一次闯入共和国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何为创客?

有梦想,更有行动的创新创业者。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博士二年级学生覃政2014年初退学创办的蚁视ANTVR,是一家专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现实等穿戴式设备的公司。它是2014年最火爆的“创客”之一——估值一年内翻了百倍,获得千万美元的投资。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多依赖像覃政这样的“创客”——产学研链条上的“活跃因子”,在创新创业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从“中高速”转为“中高质”提供不竭动力。

总理铿锵有力地部署: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

什么是众创空间?它代表着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孵化服务器。

大学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创业者,被称为创新创业的“新四军”。

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从北京中关村到武汉光谷,从四川成都到上海张江,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精神。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

“新的时代坐标上,要紧跟‘风口,这是中国创业者的黄金年代。”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说。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中国创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者中有兴趣创业的人达到54.5%,35.5%的人未来3年有创业可能。

创新创造和市场规则相融合,正集聚起“创时代”的澎湃动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航船驶入一个新境界。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的历史大剧正在上演。一张张青春面庞后是“21岁创业现象”“百折不挠连续创业者”“跨界融合创新创业者”。

“美国真正应该害怕中国什么?”

著名创新大师史蒂夫·布兰科感慨,“在全世界范围内,我都看见过创业公司的聚集,但北京让我震惊。”在中关村采访后,《华盛顿邮报》记者这样写道,“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创业,才是中国未来的真正优势所在。”

2013年9月30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将集体学习的“课堂”搬到红墙外——中关村,向中国与世界释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的强烈信号。

2014年,中关村诞生1.3万家企业,贡献了占这座城市近四分之一的GDP,技术交易额占全国近四成。endprint

不仅是中关村,在武汉光谷、在广东深圳、在上海张江、在100多个国家高新区、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创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中关村管委会创业处处长杨彦茹说。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和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正引领全国创新创业大潮。2014年超过1.3万家。新生科技企业活跃度超越“硅谷”。

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得“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怎么扶上马?怎么送一程?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认为,鼓励和支持“创客”,首先要培育好“创客”滋生的土壤。大多数“创客”创办的是小微创业,属于“草根”创业。政府应加大对“创客”一族的政策支持,减免税收或提高大学生创业贷款的额度;鼓励更多成熟的企业家积极支持,成立天使基金等,为创立初期的中小微企业“输血”。

作为投资人的俞敏洪,已经有了回“扶马”的经历,去年投资了一家微电商。他认为,“创客”应该更好地借助移动互联网、众筹等平台,得到投资和良好的“孵化”。

经济降速换挡,就业压力增加。有统计显示,平均每1人创业可带动4至5人就业。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太利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相结合,创造新机会、新岗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稳定。

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九三学社中央的一份提案建议,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国家专项经费,支持高等学校开展就业工作;设立国家级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主要用于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支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国“创”之风,首先从中央高层刮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号召,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2015年10月19日,全国首个“双创周”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启动,创客们被称为“时代英雄”。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创新创造与市场规则相融合,积聚起中国经济新的澎湃动力。

“双创”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的“创”之风,也从基层创业创新的生动实践中来。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海尔正在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加速器创新。”

江苏宿迁9名大学生村官利用“互联网+平台”,带动留守农民开网店,并开发了“牛牛农场”“林地高能早餐奶”等产品,农民收入提高三成。

“作为中国‘创时代的受益者,我们80后的一代备受鼓舞。”互联网金融企业人人贷总裁张适时说。

创业者是中国“创”时代的主角。他们用实实在在的筑梦脚步,诠释着“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精神。

“小众”到“大众”,创新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

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的高新区。大众创新创业呈现出创业主体从“小众”到“大众”,创业服务从政府为主到市场发力,创业活动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创业理念从技术供给到需求导向等新特点。

6年前,25岁的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张云飞带着无人船技术来到珠海,创立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的无人船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得到应用,他本人还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正如无人船商用化背后有张云飞,在广州迈普的3D打印“人工脑膜”背后有归国留学人员袁玉宇,在深圳光启的超材料产业化背后有杜克大学博士生刘若鹏。大批高端人才的涌入,让珠三角成为前沿科技产业化的“圆梦之地”。

从农村务工人员为主,到大学生为主,珠三角曾经历两轮大的人员流入,在这一轮以留学归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孔雀东南飞”潮中,这个区域将获得以技术进步为表现的新人口红利。一幅新的“孔雀东南飞”画卷正在展开。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省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506万人,占全国总量的9%;高技能人才总量273万人,比2010年底增长67.5%;每年在粤工作海外专家总量超过13万人次,约占全国20%。

“我们是自己的CEO!”已过不惑之年的“创客”于树怀感叹。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他,目前从事汽车电控大数据的研发与利用。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创业成本更低、创业环境更好了。”

2000年,于树怀与师兄共同创立了研发汽车电控系统的公司。这在当时还是个“另类”选择,工商注册、融资、招聘,都是于树怀一步一步跑出来的。

创业艰苦,收入也不稳定,2004年于樹怀进入汽车外企工作。2013年,他再次萌生创业的想法,借“互联网+”的机遇,推进汽车节能减排的互联网监控。依托清华校友网络,他的项目入驻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得到了清华科技园孵化器等社会资本近3000万元的资金。如今,他成立的易康泰科公司研发的汽车电控系统部分技术标准已不输于国际大公司水平。

与于树怀不同,“85”后年轻人印奇的双创之路开启得更顺利一些:在2011年回国研发Face++人脸识别技术初期,就获得了“联想之星”天使投资人的天使投资和专业指导。2013年,团队获得“创新工场”A轮投资;2014年,又获多家投资机构的4400万美元投资。

“过去一流的学生去创业是不被理解的。但现在一流的学生去创业,大家都觉得很自然了。”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说。endprint

在科技部部长万钢看来,中国“创时代”呈现新特征新趋势:创业主体从小众转向为大众,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互联网、开源软硬件赋予创业更好的技术条件。创业服务从政府发力到市场发力,一大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创业孵化机构提供投资、推广、培训、辅导等增值服务。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也快速聚集。

“我们是自己的CEO!”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海归留学生、科研人员、企业高管纷纷走上创业之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从2013年的2.8%提高到2015年的6.3%。2014年40万留学归国人员中15%选择创业。

在中国,创业创新正在成为新的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中国已经开启“创时代”。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融资难、人才紧缺、用地难等诸多“痛点”依然困扰着诸多创业者,尤其是初创企业。

“70后”的李熙是北京嘿哈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从事人机自然交互技术开发。他告诉记者,虽然许多银行都推出了面对科技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但科技公司缺少抵押物、市场前景不确定等因素,难以贷到款。

山东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份调查显示,有的地区80.6%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难;与银行有借贷关系的企业中,41.3%的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在15%~20%。如果附加上各种隐性的咨询费、顾问费和服务费,就会高达30%。

广州燃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汉雨生啃的是基因诊断肿瘤的科技“硬骨头”。在他看来,基因技术应用最有前景、患者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就是肿瘤治疗。然而,目前相关领域的人才,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极为紧缺。公司找人、用人成本非常高。

科技成果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效益是由成果产出和转化。在专家学者看来,中国“创”时代,仍需在一些关键环节持续发力,让双创之花持久绽放。一方面,应以更优化的政策与服务解决企业在融资、用地等方面的难题。另一方面,应以市场化的机制推动创客空间和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平台的建立,真正解决创业企业面临的问题。

创投圈CEO、天使投资人李晓宁表示,目前许多创业项目仍停留于简单的商业拷贝,没有真正的创新。科技型企业需要真正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

“成立初期,大疆远不是现在这般顺风顺水。但在大批才华横溢且不放弃梦想的‘拓疆者共同努力下,大疆无人机年产值50亿元,占领全球70%的消费市场。”年轻的飞行梦想家、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说。

要给“创客”良好的“土壤”。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说,创新创业已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生活理念和时代特征。“创客”身上的无穷创新活力和创造动力,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引擎。“要构建一批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采取措施帮扶‘嗷嗷待哺的‘婴儿企业。”

第五章 科研经费之殇

部长怒了!

一次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

虚假套取、跑冒滴漏、重复滥用……科研资金激发创新背后,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一些科研经费似乎成为“唐僧肉”,侵占手段五花八门。梳理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報告,人们或许能理解科技部长的怒从何来。

——工资福利。一些单位用科研经费给职工发工资奖金,或是用作人员、办公经费。

——吃。比如在课题经费中列支职工食堂餐卡充值费。

——会议、考察、出国。

——买车、交通、零花钱。 报告特别注明,这些火车票是“自行搜集”,与课题无关。

——盖房、装修、买家具。

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近些年来,国家财政对科研的经费支持逐年稳步上升,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其中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政府属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研发经费约为3000亿元。

经费增多的同时,由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规章不合理,也出现了“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的怪现象。

“现在评奖、跑项目占用了科研人员很多时间,往往一个项目跑半年,不跑就没有奖、没有项目。”

不少科研人员感慨,经费报销手续繁杂、程序较多、时间过长,经常把教授逼成“会计”。

年度过万亿元的科研投入,如何换来与之相应的科技创新效应?简政放权改革,如何更好地为科研项目申报“减负”?

(一)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

科技界有句流行语:“吃喝拉撒睡,都能靠经费。”

九三学社中央2014年提交的《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一份提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剖析了科技体制特别是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

经费被中饱私囊,一些科研人员因贪污、滥用巨额科研经费而身陷囹圄;科研人员广受干扰不能潜心钻研;“有形之手”越过“无形之手”去指定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在“市场失灵”的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有形之手”的力量尤显不足……

“改进与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一直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科研人员的时间都去了哪儿了?

“三分之一跑项目,三分之一开会,只剩下三分之一时间在搞科研。”不少科技界代表委员指出,当前科技领域存在的科研经费分配不公、行政主导干预科技资源分配等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影响科技创新发展,必须加快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任务。

全国“两会”一次政协分组讨论现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姚檀栋的发言引发共鸣。

这个分组讨论的参加者都来自科学技术界,其中不乏科技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endprint

“要是申报国家奖,跑的时间更长。”高级工程师李鸿委员接过姚檀栋的话茬。

“请大家注意,是‘跑!不是答辩。”中科院院士杨元喜委员打断道。围绕这个“跑”字,更多委员加入讨论。

“不跑不行,一个项目只给6分钟汇报时间,往往两三天要评几十甚至上百个项目,要在这么短时间内让评委了解打分几乎不可能,只能功夫在评外,提前跑评审专家。”

“一跑就容易滋生腐败。不少评委在评奖前就不断接到电话,名义上是汇报项目情况,实际就为见一面塞个红包。”

“评奖像考试,从单位到各个部门再到国家,层层上报层层运作,有些评审专家甚至不是研究这一领域的,这种走马灯式的评审怎么保证科学公正?”

……原本安排的發言顺序,早已被打乱。

作为连续三届的政协委员,李鸿曾参与撰写和提交了多份呼吁改革科技评奖机制的提案,建议相关部门取消和淡化一些行政主导的科技奖项。“科技成果的好坏应该交由懂行的专家、交由市场和社会评价。”她说。

“科技成果的好坏评价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小同行评价的本质上。”中科院院士吴一戎委员赞同道,“所谓小同行评价就是让能看懂的专业人士来评价。”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科技部党组巡视整改通报中披露的这一消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不少网友评价:反腐利剑正在指向科研经费“乱象”。

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目前,相关部门共依法依纪查处了8人。从“象牙塔尖”落入法网,贪念让优秀科技人才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变。

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100多倍。一方面投入支撑了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庞大的科研经费管理常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这些“花钱”的前提是“要钱”。在令人啼笑皆非的另类用途背后,巨额科研经费的诱惑,让一些人不惜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手段,甚至铤而走险。

——套。山东省对省内青岛大学等4所大学2011年科研经费管理等情况审计发现,有22个项目报销无具体品名和数量的发票438张,金额51.54万元;9个项目报销虚假业务内容发票1824张,金额103.05万元;4个项目报销虚假签字单据,套取资金114.78万元。

——骗。广东省针对2008年至2009年重大科技资金审计发现,有1个县级市的项目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资金108万元;部分项目单位将不属于项目范围的支出941万元和项目立项之前的支出1392万元列入项目成本;有1个市的项目单位违反合同规定自行调减建设规模多获资金191万元。

——贪。在广东省2008年至2010年产学研省部合作资金执行运用中,除存在扩大使用范围、挪用专项资金外,还有2家企业4名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资金47.8万元。

——吞。2008年8月,民航局机场司自行同意将委托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代管的课题经费结余37.03万元,转作公司收入。

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高校所出台的相关改革,问题导向明显,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僵化、碎片化、不规范等三大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郝跃说,科研经费的报销制度往往非常繁琐,管得太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医学家樊代明说,“假如预算中的小白鼠是20只,如果有小白鼠意外死亡,则需自掏腰包购买,因为这在预算之外。”

一些科研人员曾抱怨,申报科研经费常面临多头管理,科技资源配置重复申请、重复投入等“碎片化”问题。即将在2017年建成的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将解决这一问题。平台由科技部牵头,通过30多个部门参与的国家科技管理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行资源统筹和协调联动,避免重复申报的烦恼。

多年来,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学研究和开发的有一部分,不少则用于开会、出差,有的甚至出现寻租和腐败现象。

科研经费本来就不多,哪能这么糟蹋!必须狠刹挥霍浪费、挤占挪用、骗取冒领科研经费之风。

(二) 好钢用到刀刃上

科技计划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碎片化”、项目多头重复申报……这些曾是困扰科技界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种科研计划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互相沟通协调,由于计划的多头管理,各部门通气不够,条块分割造成资源配置碎片化,导致科研项目聚焦不够、项目多头申报。

“这些年来,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产出与国家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突出表现在科技计划碎片化和科技项目取向聚焦不够两个方面。”科技部科研条件和财务司负责人如是说。

2014年上半年,中央巡视组在对复旦大学的专项巡视中发现,该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存在问题:经核查,2008年至2013年,复旦大学有25个项目在同一时间多渠道申请获得资助,属于重复申报课题。而业内人士表示,类似的情况在各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内均不同程度存在。

资源配置“碎片化”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科研项目目标聚焦不够。以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大气污染科研项目为例,就存在重复交叉问题:自身部门已经立项的和即将立项的重复,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重复立项的问题。

“如果不管是什么项目,经费管理都是一个模式,显然不符合科研活动规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专家表示,在科技计划的管理上,政府部门科技管理重点管宏观、管规划、管政策、管布局、管监督、要效率。

科技创新有其自身规律,不能把对党政机关和公务员的要求简单套用到科技人才和科研经费管理上。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既确保经费合法合理有效使用,又充分体现科技工作者智力劳动价值,真正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相反。endprint

改革来了!

中办、国办2016年年中联合印发文件,从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磅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松绑”和“激励”,是这份《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看点。

意见简化预算编制科目,下放调剂权限,对一些科目合并“同类项”。比如,将直接费用中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合并为一个科目。通俗说,就是“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将直接费用中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科目的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

如果合并后的总费用不超过直接费用的10%,就不用提供预算测算依据,科研人员在编制这部分预算时不用再具体到开会与出差次数。

此外,下放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的多数科目预算都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调剂。

以人为本,加大激励。科研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一般包括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等10类左右的支出科目;间接费用主要用于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本耗费和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项目间接费用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比例偏低,为进一步完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意见提高了间接费用比重,核定比例可以提高到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一定比例:500万元以下的部分为20%,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为15%,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为13%。

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都可开支劳务费。打破“玻璃门”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 设“科研财务助理”……

一项项务实的改革举措,直抵科研人员心坎。

2016年在北京召开的“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研经费管理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高校、科研院所,都在积极出台改革措施,推动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高效。既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又能“扎紧笼子”规范使用科学经费。中央政策强调“鼓励、尊重、约束并行”,地方通过科学化管理防止“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

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日益精细化、科学化。例如科技部、财政部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监督工作暂行规定》。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表示,科研经费的使用要强调鼓励、尊重、约束并行,科技奖励必定有一定的规矩和程序,“你自己私下套取现金装到口袋,任何政策、任何规定都是不允许的。”

中科院出台《中国科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要求对重大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中期评估。

全国各地也加大了对科研经费的科学化管理,防止“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例如北京出台《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要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推行面向目标和结果的问效机制。四川、广东调整了劳务开支范围,包括“项目组成员中的临时聘用人员被纳入其中”,“承担项目人员的人力资源成本费,由原来的30%调至为40%”等。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在科研经费使用上不断优化调整,逐步形成“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氛围,这既对乱用科研经费等现象起到震慑作用,也对更有效利用科研经费、激励科学人员积极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 让科研经费花得好、用得活

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成新5类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人才专项。2016年立项实施1300个科研项目,涉及中央财政资金320多亿。与改革前相比,项目数量减少了约50%,平均资助强度增加约54%。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进展。”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表示,过去,30多个政府部门都有各自的科研计划和管理平台,难免存在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人员在不同部门重复申请的情况。现在,所有科技计划都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上运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国家目标导向的科技计划更加有效地瞄准重点领域、聚焦重大任务,重复申报的问题从源头上得到基本解决。

“您好!报账已办理,支出项目为:20202980139。支出内容为:赴北京差旅费报销,金额3671元,凭证编号为:02536,打入您尾号为2878卡中,请查收。如有疑问,请与单位报账员联系。”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汪颖近日收到的一条短信,短信由华中师范大学财务处自主研发的短信服务平台发送,让报账者实时了解报账进度、到账时间等信息。

“从把报销票据交给报账员,到报销款到我的银行卡,中间只隔了一天,确实比以前快很多。”汪颖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为确保科研经费花得出、用得好,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国务院常务会议还专门亮出五大措施,旨在推动科技资金管理“升级”。

不仅使经费报销更加便捷,还聚焦简化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间接费用比重、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等一系列科研人员关心的主要问题。

——打破“玻璃门”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使用中,劳务费比例过低,对于人员费的使用还存在很多限制。在实施科研项目时最发愁的是人力费难报销问题。项目找很多学生做实验需要支付勞务费,但都不好报销。意见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重申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都可以开支劳务费。endprint

——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

项目资金下半年才拿到,年底就必须花完,否则就要被收回——不少科研人员吐槽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收回制度,此次有了重大改革。

意见指出,科研项目实施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当年的钱花不完不用收回。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后,结余资金按规定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在2年内可以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2年后未使用完的,按规定收回。

——下放差旅会议费管理权限

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经费中,一块重要支出就是差旅和会议费。此次意见一大亮点就是明确下放差旅会议费管理权限,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

在差旅费方面,合理确定教学科研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等级和住宿费标准;对于难以取得住宿费发票的,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据实报销城市间交通费,并按规定标准发放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解决無法取得发票但需要报销城市间交通费和住宿费等问题。

在会议费方面,业务性会议的次数、天数、人数以及会议费开支范围、标准等,由单位自主确定。因工作需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对确需负担的城市间交通费、国际旅费,可由主办单位在会议费等费用中报销。

——设“科研财务助理”解放科研人员

科研经费报销手续繁杂、程序较多、时间过长,很多大学教授、科学家等科研人员,在获得项目经费的同时,也因报销环节的诸多问题被逼成了“会计”,不能专心从事科研活动。

科学家不再当“会计”了。不仅是经费报销更加便捷,若干意见聚焦科研人员关心的主要问题,简化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间接费用比重,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

只有切实打破束缚科技工作者的藩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开花。

“中央释放出的信号表示将给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科研经费管理将变得更加灵活,更好地适应科研活动规律和实际需求。”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汪斌说。

相比于发达国家将大部分科研投入花在“人”身上,我国的科研经费大多数投到设备等“物”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认为,未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得到更大落实,真正体现人才的智力价值。

汪斌认为,科研经费中人员经费预算比例、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智力报酬有望大幅提升,促进其科研工作干劲和创新积极性,降低钻科研经费空子的冲动。

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的活动。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潜心研究。因此,必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会计”事务中解放出来。

让科学家潜心攻关,还科学一份纯粹与沉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心难以二用。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把时间还给科学家,千方百计为他们潜心攻关创造条件,是为科研人员造福,也是给科技创新加油。

科技资源配置要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既要用好财政科技投入,又要引导好全社会资源向创新配置的积极性。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改革的方向,一方面在检查评审上“做减法”,减轻单位和科研人员负担。另一方面,在服务方式上“做加法”,为科研人员潜心科研营造良好环境,让科研经费真正成为创新的“助推器”,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第六章 科技“陈果”之忧

好莱坞大片《地心引力》中,中国神舟飞船在千钧一发之刻闪亮登场,助女主角重返地球。如此的情节设置是有意讨好中国观众么?

阿方索导演直言:情节出于对事实的尊重。

阿方索所说的“事实”,是中国近些年“上天”“入海”的科技成就。

从“中国学习世界”到“世界瞩目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关注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

越是形势好,越要冷静地寻找我们与世界科研强国的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一方面论文发表完后,科技成果就“束之高阁”,成为“陈果”;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嗷嗷待哺”。

我国近年来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保持高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尚未彻底走出“低效泥潭”。我国智力资源数量和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前茅,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为10%。

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企业盼不来先进生产力……科技成果“入市难”问题,成为制约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动力的顽疾。

既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也强调改革驱动创新,力争在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有新突破。只有扫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真正解放第一生产力,让创新源泉喷涌。

(一) “束之高阁”,“梗阻”在哪儿?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项目,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摘取了本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预计可新增产值超千亿元,然而工业装置却一套也未落户辽宁,科研人员对这一技术未能就地转化扼腕叹息。

据了解,一些科技成果出来后,有关人员专门到辽宁的一些国有大企业去推广,可企业决策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定下来。而南方的民营企业都是主动上门来要技术,并且当场就可以拍板购买。

谈起科研成果外流,一位院士讲起之前的遭遇也是满脸遗憾。她所在的实验室曾研制出低排放、新概念钢铁大铸坯制备技术,是利用辽宁一家企业的设备研发的。“企业自己偷偷把我们的模具留在那儿,试图仿制,结果没有做成。后来,我们的技术转让给江苏一家企业,人家已经投产,辽宁这家企业还要跑到他们那里买产品。”

台盟辽宁省委2014年调研显示,2008年-2012年,辽宁高校仅获奖科技成果就达1345项,但仅有470项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

科研院所负责人和科技研发人员指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一些地方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还停留在口头上。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在与科研机构合作或购买科技成果时,最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实用性和潜在价值,而是将风险防范放到第一位。endprint

一位国有大企业的负责人的心态很有代表性——如果购买一项成果后没有成功产业化或产业化后效益不如意,那会不会被指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呢?

2017年春,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团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专利技术“卖出”5亿元高价,首付4100万元现已到账。如此高价在省内高校独占鳌头,国内高校也为数不多。

60多岁的毕教授并没有“高枕无忧”,反而比以前更忙了。这几天,他正带着团队奔波于实验室和工厂之间。

回首来路,披荆斩棘。面向未来,征途漫漫。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人们很难想象,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到论文,从小试到中试,从产业化到大规模推广应用,要迈过道道坎,越过“死亡谷”。

聚氨酯泡沫材料,与生活息息相关,沙发家具、枕头、玩具等用的都是聚氨酯泡沫。而生产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重要原料就是发泡剂。

毕玉遂团队通过十余年的努力,終于在2011年发明了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经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组审查和国内外检索后确认为“颠覆性的发明”。

从中试开始,科研人员就开始面临完全不同的攻关课题。仅仅做出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要综合考虑成本、产能、合格率、安全性等多种因素。

即使成功产业化,市场推广依然要闯过不少难关。氟利昂作为发泡剂,一吨只需几千块钱,因环境破坏巨大而被禁用,但国内仍有厂家偷偷使用。

早在2013年,正华集团和毕玉遂就已经决定将这项发明产业化,但2017年以前却一直藏着掖着。“就怕核心技术泄密,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2016年4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张宏副司长带队的调研组来到山东理工大学,就发现了不少知识产权保护上的问题。专家建议,急需进一步强化专利布局,在保护主题方面进一步扩大;同时,应尽快申请PCT专利。

正是有了专利保护这颗定心丸,2017年2月,正华集团专门为该项目成立的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正式签订了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下一步将投资6.7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

对于毕玉遂来说,除了发泡剂,他的这项发明还涉及一大类新的化学物质和相关反应,基于这一发明的反应原理将衍生出数百种新物质、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他希望,能在学校建立起一个国家级的研发平台,推动更多成果的转化。

(二) 科研成果产业化就像马拉松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的统计数据: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报告显示,我国有超过324.7万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通道,超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

一面是庞大的科研队伍和位居世界前列的专利成果,一面是尴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一个关键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转化的“中梗阻”在哪儿?其一,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缺乏中试基地,大部分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阶段;其二,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功能单一,提供信息服务不及时、不准确;其三,科技成果转化一般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高,难以从常规的商业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联想控股的董事长柳传志是中国产业界的一位传奇人物。30多年前,他从中科院计算所一间不足20平米的实验室走出来,先后打造出联想集团神州数码、君联资本一批领军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话题,他有颇多感慨。

“企业创新为何举步维艰?科技创新常说是以企业为主体也是老生常谈,但还是很难有效的落实。”柳传志认为,技术和基础科学是有根本不同的。第一点,如果技术本身转不成效益,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第二点,要想到效益在哪儿得到,因为有了实验室的成果你要形成供应链,要预备资金,形成大量的产品推广。分歧点主要体现在第三点上。未来的智能科技都是属于竞争性极其剧烈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边,企业本身必须得拥有非常强大的技术队伍,不然难以生存,在这些企业里,应该拥有院士。

中国企业为什么以前核心技术总是难有创新性突破?柳传志说:“我们回忆一下当年英特尔在做大规模集成电路,做CPU的时候,三星做触摸屏的时候,包括当年UMTS的操作系统开发的时候,每年要投入多少多少亿的美金,那个时候在我们看来完全是天文数字,需要长期的投入。要通过技术创新取得核心性突破,并且要得到规模效益的话,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资金投入。再就是企业家要有眼光,国家也要有正确的战略布局。”

“经济科技‘两层皮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重视用科研成果获得职称评定,却对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观念淡漠,造成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变成毫无价值的“陈果”。

“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在于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专家表示,目前研发的科技产品在技术工艺、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难题。

从发展的角度看,2015年末,全国技术市场的成交额已经达到983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较快。但从结构上看,80%左右是企业进行转让和吸纳的,高校、研究院所在转化成果时还有一些障碍。

(三) 跑好科技创新“接力赛”

创新驱动发展必定有科技研发到工程化应用的过程,任何的科学研究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都是没有意义的。中国拥有8100多万科研人员,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我们的有利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说,科研工作是一场接力赛,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需要接力跑,搞基础的是一拨人,搞应用的是一拨人,搞产品开发的又是一拨人。目前,这个接力环节交接得不好。“应该建设一个接力区,促进各个环节科研人员接好棒,才能将从源头创新,到最后产生有用成果更好地结合起来。”endprint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在“产学研用”体系中,企业要起主体领军的作用。科研、工程设计、生产要紧密结合,也就是习总书记讲的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这样创新和成果就能跟着转型升级。

申请项目、科研创新、发表论文、评聘职称、继续申请项目……在一些高校负责人眼中,缺少成果转化环节的科研循环之所以长期在高校存在,教师缺乏积极性是重要原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少市场化评估机制,造成科研机构惜售科技成果和企业不愿风险投入的局面。

“一个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体系,不仅可以集纳资本、技术等类创新资源,也有利于吸引、凝聚和培育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形成合力取得突破。”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表示,清华科技园正在通过启迪创业孵化器、启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助推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科研人员要享受巨额转化收益并不容易。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团队实施成果转化后可获得72%的收益,由此产生的个人所得税高达400多万元。而要享受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相关认定资料。但在科委这一头,相关文件已经废止,此路走不通。

“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企业联系学校想寻找某方面的技术,但是学校现有的成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或者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小样阶段,企业无法在实际生产中复制。”专家表示,很多科技成果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是造成其“沉睡”的重要原因。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单独申报国家级课题难度依然很大。科研人员反映,申请课题过程繁琐,验收条件,往往和实际脱节。“希望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过去,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归国家所有,科研人员没有动力进行转化,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同时,兼职兼薪这件事,在科研院所与高校规定中是被明令禁止的,几乎没人敢触碰这条“红线”。其结果就是,科研人员抱着成果在体制内清贫度日,而中小企业的科技需求也难以被满足。

唤醒“沉睡”的科技成果,首先要让其“更接近市场”。科研人员建议,应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高校与企业间合理流动。

(四) “变现”成就“科技富豪”

是时候打破僵局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制定出台、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2016年,科技领域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前搞农技推广心里老不踏实,牵扯到成果转化的具体经济关系时很难把握,生怕违反规定和制度。”现在国家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就是倡导创新创业,拓展了成果转化和服务的空间和深度。

与激励相伴的是,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过去,科研人员管理简单套用党政干部管理模式、“一刀切”的人才评价方式等。随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在科研人員管理的各个方面正逐步形成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政策。

让主角登台唱戏,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让科技创富不再是神话。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研人员的权益进行了全方位保障,鼓励更多高校老师成为企业老板。

2015年8月,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通过,从国家法律层面破解了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相关制度和措施;随后,国务院又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旨在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终于得以破除。

9年前,“双创”远没有今天这么火时,西安光机所就开始拆除围墙开放办所,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目前,全院有84个高科技企业,院里均不控股。有位1979年出生的创业者,他的企业去年估值超过1亿元,个人持股45%,身价数千万元。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产业处处长曹慧涛说,“有人担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我们所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市值从起步阶段的75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逾4亿元。”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5年有15个新药成果项目落地,合同金额约8亿元。“我们紧紧围绕出新药这个目标,分8个步骤走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第一公里——项目组或研究所发起成果转移转化、初审、评估、论证、决议、公示、开始实施以及贯穿全过程的内控。”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叶阳说。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多年来科研及成果转化成绩斐然,每隔三至五年就有在行业内影响深远的“重磅”成果成功转化。

“现在我们有些成果刚发表论文,就被企业、风投‘盯上。事实上,比转化更重要的是出真正有分量、高质量的成果本身。应该呼吁各类资金更多地投向科学研究前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冯埃生说。

从修订法律条款到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科技成果市场化、资本化的“中梗阻”被逐步打通,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随着制度的改革,原来‘偷偷摸摸干的事,现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干了。”乘着这股东风,很多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实现了“奔跑”。

河北·京南、宁波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启动;江苏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推进170项科技成果转化,带动社会投入过百亿元。一批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加快发展,各省市都创造和积累了成果转化的新思路、新模式,取得新成效。

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等建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异军突起。浙江打造“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达到73.9万人,服务农民6000万人。众创空间数量超过4200家,与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加速器形成创业孵化服务链条。endprint

开启科技成果转化直通车,把看得懂的“有效供给”给企业。2016全国双创周期间启动的科技成果直通车暨首届科技成果路演,受到产、学、研、资、用创新链上各环节代表的欢迎。

“科技成果直通车,就是要从海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科研成果里好中选优,通过路演这种直观性强、展示度高的形式,让企业看得懂。克服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沟通障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科技部火炬中心负责人说。

市场化方法进行科技成果确权、定价、交易,确立“实惠归个人、荣誉归单位、利益归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三归”机制,明确将“三权”下放到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将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自身并没有多少区域优势的武汉光谷,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和双创政策,千方百计将“智力”转化为真金白银,充分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成为继中关村之后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武汉市以光谷为中心,还出台了被社会称为“黄金十条”的改革举措: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下海,可保留岗位3至8年;科研成果1年内未转化,完成人或者团队可自主进行成果转化,至少可获转化收益70%;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带在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创业,至少可获得八成股权……

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湖北省出台文件,明确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处置的收入,扣除资产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后的现金收益,超过70%归研发团队;多地探索实施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新举措,“让科技人员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

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只有让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形成创新发展的合力。

科技部部长万钢用“勇破坚冰、高速前进,打响了一场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攻坚战”,来形容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艰巨性。 “这场改革被科技界视为科技体制突破口,并拉开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部门联动、地方联动的大幕。”

西安交通大学将“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作价1.5亿元人民币转让,其中所得收益的70%(约1.05亿元)用于对该技术研发的重点科研团队的股权奖励。创新引领型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

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用简政放权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加法”。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科研人员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热情,激活了万众创新的“一池春水”。

第七章 量子男孩

这是一支站在世界最前沿的中国量子“梦之队”。

(一)惊喜不断

2016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由中国科技大学的“70后”院士、“80后”教授组成的“青春战队”,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收入囊中”。他们是“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团队的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陆朝阳和陈增兵。

他们如此年轻,潘建伟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宇翱和陆朝阳28岁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2003年至2015年,这个团队1次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次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亮点”,6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成员曾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奖、求实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重要奖项。

此外,潘建伟、陈宇翱、陆朝阳,分别于2005年、2013年、2017年先后荣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这是授予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每两年颁发一次。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中国崛起”特刊中评价道,“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是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自然》杂志在报道“梦之队”的新闻特稿中说:“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崛起,从十年前不起眼的国家发展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二)科学红利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德國不少小商店店主每年都停业五周,带着家人去度假。“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德国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精良的制造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而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普通百姓。”潘建伟说。

科学家在基础研究之外,还要注意转化科技成果,为经济发展作贡献。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到了让百姓享受科技红利的时候。

百姓何时能享受量子红利?

量子不可分割、不可克隆,一次一密、完全随机,所以能保证加密内容不被破译。它有利于保障信息安全,理论上能保护全人类的隐私。当然,我们才刚刚开始,未来可能发射多颗量子卫星进行组网。

而陆朝阳正在主攻的量子模拟、量子计算,未来有望解决大规模计算难题,比如密码分析、气象预报、药物设计、石油勘探……

(三)成功秘诀

这个拿奖拿到手软的团队,在哪儿?

在潘建伟看来,一个人最后做成什么样,三样东西很重要:兴趣、能力和机遇。相较而言,前两者更重要。如果有兴趣有能力,一个机会没有抓住,只要不是特倒霉,还有新机会出现。“对我而言,最大的机遇和幸运是得到了中科院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遇上了非常好的同事。先遇到宇翱,再碰到朝阳,这是缘分。”

2001年,陈宇翱正在读大三,获得奥赛冠军后被举办地冰岛请去做客。回来自认为有了见识,开始觉得课本没用,想进实验室。当时潘老师刚回国,他建实验室挑学生。

一位老乡安排宇翱在潘老师住的专家楼见面。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历史,从科学研究到人生理想,谈了四五个小时。这次畅谈之后,宇翱走上了量子研究之路。endprint

“有一次宇翱打电话给我要求涨工资。我没给涨,他也没走。”潘建伟偶尔跟学生、同事打个趣。

陆朝阳加入团队缘于一场同乡会。2003年秋,中科大迎来一批新生。浙江东阳籍学生有个传统,学兄学姐请学弟学妹聚聚。同是东阳人的潘老师也应邀参加。

“当时潘老师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上已成绩斐然,一下子成了焦点。我原本就要保送到微电子专业读研了,這次见面后,我改了志愿。2004年本科毕业之后,我来到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开始了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陆朝阳说,“是潘老师把我引进了量子世界。”

(四)朴素依恋

陆朝阳说:潘老师身上有种感召力,把学生送到国外去学习,大家先后都能回来。

除了对科学的好奇,这支量子“梦之队”有着共同的精神血脉。

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生前曾说:“经历过许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科学发达,我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但国家尚未摆脱贫困与落后……”这段话就刻在潘建伟团队办公楼进门大厅的墙上。

一个人和他的祖国,好比跟母亲、跟家庭,有一种朴素的情感和依恋。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紧密相连的。

这个年轻教授云集的团队里,不少是中国顶级海归“百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中的一员。宇翱至今记得,2009年“十一”前,他在国外,潘老师给他发了条短信:“宇翱,我正在人民大会堂看《复兴之路》,感触良多!甚望你能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早日学成归国为民族复兴、科大复兴尽力!建伟。”

当时宇翱正在做实验,突然收到这条短信,真想把手里的活儿扔下,赶回国来。不久后他真的回来了,并至今保存着这条短信。

很多人好奇,这些科学巨脑累了怎么放松休息?

量子科学是饶有兴趣但非常艰苦的探索,每天工作12个小时对他们是常态,只能吃饭的时候陪陪家人,算是一种补偿。

“累了就站起来嘛,或者出去散散步。现在我们经常往合肥、上海两地跑,也会一起在旅途中打打牌。”陆朝阳说。

在潘建伟看来,“科研人员也要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留学期间,我会在莱茵河畔摘韭菜和荠菜。每过一段时间,比较烦躁的时候,我就去旅行。到国外、甚至荒郊野外去转一转。

“在旅行中,我能够重新获取能量,然后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第八章 新四大发明

中国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高的科技含量,让外国友人津津乐道。

在一项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参与的评选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曾以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世界进步的中国,正再次以科技创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展理念。

“卖煎饼的大妈都有支付宝。”

外国留学生发现,在中国出门可以不用带钱包,拿一个手机,就能买所有想买的东西,吃所有想吃的东西,连卖煎饼的大妈都有支付宝。

“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国?”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一项针对20国青年的调查显示,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成为这些在华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新四大发明”不仅改变中国,而且深刻影响着地球村时尚,吸引着五大洲目光。

古老中国创造的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曾经改写世界历史。如今的“新四大发明”正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全球瞩目

“新四大发明”中,高铁与网购并非始于中国,但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矗立起“新发明”的世界高峰,并将其打造成闪亮的“中国名片”。

中国高铁——通车里程全球第一,并走向世界。

高铁技术起源于日欧,如今中国却一马当先。

穿越塞北风区,翻过岭南山川,从重要城市之间的单线,到“八纵八横”蓝图徐徐展开。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轨道交通开始由中国高铁领跑。高铁不仅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首选,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从追赶到引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中国高铁走过了高效而辉煌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研制过程中大量采用中国国家标准,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

截至去年底,中国累计投入运行的高铁动车组达到2595组,超过全球总量的60%,通车高铁里程长达2万多公里。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4.5万公里,比绕地球赤道一周还要长。

从安卡拉到伊斯坦布尔,从莫斯科到喀山,从匈牙利到塞尔维亚……本土之外,中国高铁加速走向世界。

网购——“动动指尖”,商店饭店搬回家。

1969年,美国启用了国防部建设的军用“阿帕网”。25年后,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连入Internet,中国互联网蹒跚起步。

一根网线改变中国。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网民超过7亿。

“6·18”“双11”、春节、五一、国庆……国民网上购物的狂欢日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今年“6·18”开场仅7分钟,天猫国际成交破亿元;京东商城15个小时累计下单金额超千亿元。

中国网购为世界经济输出“互联网商机”。从中国本土到越南、泰国等亚洲邻国,到远在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巴西……“剁手党”全球网购嗨翻天。

支付宝——二维码取代卖菜大妈的零钱筐。

鲜有人想过,有一天中国人可以玩一种“魔法”,跨越物物交换,取代各种货币,轻松“扫一扫”交易即完成。

“魔法”无边,支付宝的应用迅速扩散开来。截至2017年7月31日,移动支付活跃账户和日均支付交易笔数均超过6亿。endprint

腾讯和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智慧生活指数报告显示,84%的被访者表示“不带钱、只带手机出门”可以“很淡定”。今年8月的支付宝无现金日,将有1000万线下商户参与。

共享单车——绿色出行“说走就走”。

2017年6月,摩拜完成6亿美元新一轮融资;7月初,ofo也宣布完成7亿美元新一轮融资。短短两年时间,多彩的共享单车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街小巷。目前摩拜单车在全球运营超过500万辆,日订单量最高超过2500万辆,注册用户超过1亿。

自行车生产企业,一度是被边缘化的传统行业,却随着中国共享单车的出海,一跃成为朝阳产业。今年ofo与凤凰合作的海外共享单车产能将达到100万辆。

“席卷”中国大江南北之后,共享单车的身影出现在了“英国单车之都”剑桥。街头看到一片片共享单车,那是从中国飘来的橘红色云彩。

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分享知识、技能、劳务……“分享经济”的概念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如今在中国土地上迅速生长,并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变。

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如果说高铁是中国人织就的连通中国各地、连通中国与世界的一张有形的网,那网购则是中国人缔造的连通中国各地、连通世界每个角落的一张无形的网。支付宝则是全球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超越地缘限制,在这张无形的网上轻松交易的金融血脉。共享单车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健身“小伙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新四大发明”织就了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发明创造让中国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也让中国成为一个对世界有积极贡献的国家,一个让世界感到温暖的国度。”

(二)缘何“创响”在当代中国?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新干线就开通运营。中国是在21世纪初才开始走出高铁之路的。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所赖以生存的网络在中国起步也较晚。那么“新四大发明”为什么会在当代中国“创响”?世界求解中国答案,期待破译这“东方密码”。

无论是高铁,还是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其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巨大的市场和庞大的人口数量。

国土越大,经济半径的束缚力也就越大,突破速度的需求也就越大。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需要“八纵八横”连接贯通。

13亿多中国人日益丰富多元的物质文化需求,13亿多中国人蕴含和待释放的庞大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在遭遇经济半径、支付限制的阻碍后,产生强烈的脱困动力。

出行累、银行挤、交通堵……打破百姓生活的痛点堵点纠结点,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更便捷,是刺激“新四大发明”在中国“点亮”并“光耀”世界的又一大动因,而且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扩散力。

如果说高铁“坐地行千里”,解决的是快速远行的难题,那么共享单车则“说走咱就走”,解决的是庞大人口随时随地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龐大的市场、众多的人口、较低的人力成本,让中国“新四大发明”,一旦落地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问题的关键并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迸发与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

当一个文明古国把创新作为发展理念之首,把科技创新放在全面创新的核心位置;当一个工业革命的后来者想要奋勇踏上新科技革命的列车,久久为功,从跟跑到并跑到引领的时候,便会有高科技支撑的标志性产品服务出现。

别小看红包摇一摇,没有庞大的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技术条件强有力的支撑,春节时候上亿人同时抢红包是难以实现的。也别小看共享单车扫一扫,背后离不开导航、移动支付、物联网来帮忙。

凡此种种,构成了中国发明“喷涌”而出的土壤与气候。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立体多维、接地气、有人气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顶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未来发展;“立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赢得战略主动;“惠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曾经以廉价劳动力闻名于世,现在它有了其他东西来贡献给世界——创新。中国“智造”的结晶,犹如一张张名片,让中国重新找到了全球发展中的坐标,也让世界重新定位了经济版图中的崭新中国。

(三)跨越时空

犹如在穿行一条长长的历史隧道: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古老的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沉沦与抗争交织,奋斗与崛起辉映,再现了泱泱华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古老的四大发明曾是中国强盛的标志,“新四大发明”是中国复兴路上的精彩篇章。

500年来,世界科技、经济、文明的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

中国“新四大发明”正在呈现出中国创新走向世界的“百景图”。

“印度版支付宝”“泰国版阿里巴巴”“菲律宾版微信”“印尼版滴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许多在中国热门的移动应用实现本土化,让当地民众体会到“互联网+”的方便与实用。

中国发明,世界受益。支付宝已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商家,微信也已在19个国家和地区落地。

在“新四大发明”火起来的十年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形象仍然是山寨iPhone等外国先进产品的仿冒品。

如今,在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看来,中国已不再满足于扮演“跟跑者”角色。事实上,中国公司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方面正在引领全球趋势,特别是在超级计算机、智慧交通、数字支付等领域。

从基础建设到消费方式,从商业理念到经济业态,“新四大发明”折射出“中国式”创新的澎湃动能。

这种动能方兴未艾,它让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飞驰,令“墨子号”量子卫星腾飞,它闪耀在超级计算机的电子元件中……

国家力量牵引的重大工程,在世界面前书写下“中国式”创新的浓墨重彩。源于社会生活的那些发明,也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卷轴上描绘出万紫千红。

中国,成为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唯一进入前25名集团的中等收入国家;世界上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跃升为全球第三的国家……

美国《连线》指出,未来的机会属于中国。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改变对中国创新的成见。

英国历史学家克劳利曾言,丝绸之路“把东方的味道、思想和影响,以及某种浪漫的东方主义带到了欧洲世界”。如今,越来越多的“发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备受青睐,带来久违的感觉、独特的味道。

(胡喆、董瑞丰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简介

陈芳,女,新华社高级记者,多篇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

作者简介

余晓洁 ,女,新华社主任记者,多篇报道获得科技类好新闻。

责任编辑 师力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环保科技大搜罗
环保科技大搜罗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新中国科技60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