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的人生蹲点
2017-11-22北风
北风
一个我尊敬的长辈最近有感而发在邮件中写了篇回顾,谈到他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其中有一句特别让我会心一笑的话:“发现在街道上,人们开始走得比我快、超越我身边的时候,才惊觉自己已经三十五岁的事实。”
想起有一回我问他:“这十几年来由于在慈善机构工作,游历过世界许多最偏远、最贫困的角落,你最喜欢什么地方呢?”他告诉我,是西藏一个峡谷的底端赤贫的小村庄。那时,他带着儿子去工作,看到峡谷两岸的山直耸入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如果真有天堂,通往天堂的路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吧!
说得那么理直气壮,年纪太轻,或是看到的苦难不够多,这样的话恐怕还说不出口。
哈佛大学与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几个研究员,前一阵子刚刚完成了一项研究,题目是研究一个成人在什么时候到达理财观念成熟的巅峰。数据收集的素材来自某家大银行提供的信用卡及房屋贷款等个人资料,分析多少人懂得如何利用一些簡单的技巧避免成为卡债族,或是持有低于平均利率的贷款等。结果,发现现代人在五十三岁零几个月的时候,通常能对个人理财作出最正确的决定。
虽然不少人批评这样的研究不具备任何学术价值,但是它证实了我长期以来的疑虑,那就是每当看到身边许多刚出社会进入银行工作所谓的“投资理财经理”,以及二十岁出头的MBA高材生在华尔街雄心勃勃准备成为年收入数千万美元的避险基金经理人时,我常常无法相信这些精通数字的轻狂少年,有几个真正理解金钱的价值与赚钱背后的意义。
刚开始从事非营利组织工作的时候,我没有听过什么叫作“蹲点”,但是常听田野工作者彼此交谈时,骄傲地说他们到什么乡下地方蹲点,有的半年,有的三五年,似乎这些时间是如士兵服役般光荣的印记,其实这个词的由来,是派领导和机关干部下基层,是一个传统的工作方法。
蹲点的重点是解决问题。然而,由于每个人的风格存在差异,使得不同人运用这一方法的效果迥然不同。有的是人到心不到,发现不了问题;有的是发现了问题,但偏要当滥好人,对问题不愿讲、不敢抓;也有的是乱抓一通,没有重点,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还有的是脱离实际瞎指挥,不仅不能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还给基层增忙添乱。
这点跟非营利组织的草根工作的确很相近,真正的成功者,不是头戴着光环扮演救世主,而是做好“中介者”的角色,发挥“平台”的功能,联结内部问题与各种应对案例,让老百姓学习观摩他人的经验,将进步的生活经营经验,通过各种方式传送给当地老百姓,使老百姓“看见”并进而“了解”活化的另类经验,最后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和行动。
这种“看见”并且“了解”的过程,看似简单,可越深入后越觉得重要,甚至开始相信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扎扎实实地为自己的人生蹲点才行。因为有些价值观的学习,是没有办法通过跳级考试或是速成补习达成的,唯有横下心来身入、心入,花足够的时间,才能把点“蹲”实,然后才能培植自身的能力与能量,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为自己的生命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