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西南地区教育扶贫落到实处
——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
2017-11-22田佳奇张涵
◎本刊记者/田佳奇 张涵
把西南地区教育扶贫落到实处
——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
◎本刊记者/田佳奇 张涵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差,保障能力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9月18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实施的第二批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教育扶贫实验项目启动。该项目的立项背景是什么?对受资助院校的选择有哪些标准?在落实教育扶贫项目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模式与经验?对此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
扶贫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何?
陈锋: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不仅明确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目标,而且赋予了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教育部也积极落实中央部署,2012年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2013年出台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2015年出台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及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20项教育惠民政策、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这些政策措施有效保障了贫困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教育部还组织实施了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2年以来累计招生27.4万人,进一步增加了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切实发挥了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促进了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1.连片特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差距缩小
学前教育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连片特困地区幼儿园园数为3.6万所,比2011年增加1.4万所,增长66.6%。小学净入学率近几年达99%以上,2015年达到100%,高于全国平均值。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1年的59.0%提升到2015年的63.6%,略快于全国发展速度,与全国的差距从25个百分点缩小到23.4个百分点。
2.连片特困地区师资队伍得到较快发展
2011-2015年,连片特困地区专任教师总数由213.3万人增加到227.2万人。骨干教师人数由18.8万人增加到25.0万人。各级各类学校生师比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幼儿园生师比由45∶1下降为30∶1,减幅最大;中职学校由26∶1下降为20∶1。2015年连片特困地区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合格率在95%以上,幼儿园为97.2%,小学和初中都在99%以上,高中为96.2%,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不大。
3.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011-2015年,连片特困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和中职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增加30%左右。中小学危房面积比例从16.6%下降到3.5%。小学、初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翻番,高中增长60%。学校信息化配置水平持续提升,2015年,74.2%的小学和95%以上的中学都接入了互联网,中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已非常相近。
2013年底启动的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被誉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校园校舍2亿多平方米,惠及4000多万学生。国家实施了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中央财政共投入27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的建设和发展,惠及了1800多所农村普通高中和近千万的学生。
4.职业教育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的东西中职招生协作兜底行动,2016年合作办学跨省招生规模达31.9万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已对所有农村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补助每名学生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了“奖助贷勤工助学”的多元资助体系,逐步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职业教育资助全覆盖。
以点带面,实施首个区域级教育扶贫项目
记者: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和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教育扶贫发面发挥了哪些职能作用?
陈锋:一是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研究,包括对中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二是积极配合教育部的教育扶贫对口工作,如建立了中国扶贫教育地图,试图通过网络地图这种可视化的形式共享扶贫教育的经验与进展。三是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如实施了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教育扶贫实验项目(简称“西南项目”)等。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西南项目的立项背景?
陈锋:西南项目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实施的首个区域级教育扶贫项目。“西南项目”是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提升西南地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是教育的改革创新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探索,是教育部深入推进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心首次集聚各方优势资源,嫁接产教融合、金融服务、绿色发展和数据研究四大平台资源建立的旅游和健康教育生态体系。
记者:该项目的实施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陈锋:西南项目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为国家教育扶贫探索新模式,为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产业升级助力,为产教融合发展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西南项目聚焦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两大产业,落脚教育改革创新,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它结合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对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研究,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性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创新型教材,提高了西南地区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创办了一批符合当地资源特点的创新型产业项目和新业态、新技术,引导行业内领先企业与西南地区高校对接,推动合作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模式流程改革,助力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产业升级。未来随着项目开展,还会组建“政产学研用”多元参与的旅游和健康教育联盟,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健康、大旅游、大平台”绿色生态扶贫产业联通发展链条。
靶向施策,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记者:过去很多地方开展的扶贫活动,往往更多关注“硬件”建设,对“软件”问题不够重视。请问西南项目中是如何匹配“软件”和“硬件”建设资金需求的?
陈锋:“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论断,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扶贫指示,结合西南地区的健康和旅游资源优势,开展精准教育扶贫,是变“软资源”为“硬实力”的有力举措。在“软件”建设上的投入,是持续性的、循环性的、引领性的,要充分提高西南地区思想认识,“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摆脱贫困需要智慧,而培养智慧的根本是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软件”建设是可以促进“硬件”建设的,从根本上转换思想、提升斗志、增加智慧,更有助于变“输血”为“造血”,持续改善西南地区的贫困现状。
西南教育扶贫实验项目分三个层次实施。一是通过相关研究项目的实施,带动相关高校积极推进旅游和健康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西南项目”采用了项目申报的形式,并将实验项目分为A类、B类、C类。A类项目为院校发起的教学改革项目,聚焦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旅游健康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旅游健康人才培养及资格认定、应用型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改革新课程、新教材编制等。B类实验项目为院校发起的产业创新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风情小镇产业规划、西南地区健康旅游新业态培育与开发、医养结合健康旅游服务、中医药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等。C类实验项目为协会或企业发起产教融合项目,主要包括大旅游或大健康产业领域的产教融合项目、“校企合作”模式健康学院或旅游学院建设、旅游健康类创新创业大赛、价值共享的产教融合生态平台建设。二是建立网络化合作交流共享平台。实验项目通过我们的平台,可以共享资源,共享实验成果,共享课程,共享信息。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在一些具备产业化基础的地方使成果进一步放大。三是以实验项目为基础,建立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教育联盟或集团,鼓励从事旅游和健康行业的企业加入联盟和集团。鼓励更多的高等学校,特别是东部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都能够参与其中,从而对西南地区的旅游和健康教育产生更大的支持。通过西南项目的实施,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可以共同促进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产业的发展,真正达到教育扶贫的效果。
记者:受资助院校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它们在项目具体落实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模式与经验?
陈锋:西南教育扶贫实验项目是个新项目,采用了新的运作理念和模式。这对申报院校也是一种创新,不是单纯搞搞研究,而是做实打实的实践。项目申报以来,西南各院校纷纷响应,目前已经批准资助第一、二批共20所院校(包括第一批的广西师范学院、四川文理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昆明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四川旅游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第二批的广西大学、桂林旅游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西藏大学),通过召开项目交流会、专家问诊把脉和各院校现场交流等形式,使项目设计和项目目标符合实验项目的实践特点。从运行情况看,实验项目对接国家战略、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流程改革,并与现有国内外资源对接;项目院校主管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实施融入学校发展规划。项目汇聚资源能力逐渐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西南项目”的选择坚持三个原则:
(1)坚持实践导向。通过西南项目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地推进作用,这是这个项目的核心立足点。
(2)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上。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关键就是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这是实验成果是否能够促进旅游和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3)坚持开放性。这个实验项目无论是从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都需要体现开放性,每一个项目本身都是具有开放性的,当项目深入推进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的学校、专家、机构和企业参与其中,让这些项目真正发挥它的长处。接下来,中心将搭建一个旅游健康教育扶贫的大平台,项目和项目之间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实现共享和融通成果,使实验项目具有更加广泛和普遍的意义。
未来,我们会一直关注和支持西南项目,为西南地区健康和旅游产业输送高质量的实用人才,发挥学校在扶贫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共同为国家的扶贫减贫事业努力。
10.13561/j.cnki.zggqgl.2017.11.003 ■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