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瑶族服饰资源开发研究

2017-11-22李沛新

广西民族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瑶族服饰精准

李沛新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瑶族服饰资源开发研究

李沛新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治理我国贫困问题的重要决策,其核心要义就是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普遍滞后,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准确理解和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丰富多彩的瑶族服饰文化资源入手,在论证瑶族服饰资源独特的开发价值的基础上,对目前瑶族服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依托大众传媒,将瑶族服饰文化用于创意产业开发、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具有瑶族服饰特色的产业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的意见建议,以期为瑶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精准扶贫;瑶族服饰;开发探索

一、研究缘起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视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1]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解读,结合此后中央一系列有关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学者们普遍认为,精准扶贫与以往的扶贫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精准”两字,即强调扶贫必须力求精准,为此,必须对贫困户、致贫原因等进行精准识别,并建档立卡,在全面掌握贫困情况基础上确定精准有效的扶贫路径和方法,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目标。正如凌经球先生所言:精准扶贫是根据统一的贫困衡量标准,按照法定的识别程序,运用科学的识别方法准确地识别出贫困对象,同时精确梳理出其致贫因素和贫困类型,进而采取因人因地制宜的“靶向治疗”措施,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一种贫困治理方案。[1]截至2014年底,我国“仍有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2]281,贫困人口绝对数超过整个法国的国民人口,全国的扶贫任务十分艰巨,要在2020年基本消除贫困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普遍滞后,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和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区域,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经济发展正面临十字路口,原来的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步履维艰,面临着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高知识、高效益、低污染的新经济越来越受青睐,而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又遇到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问题。为此,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多产业都需要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尤其在类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些边疆民族地区,传统的工业在全国就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产业升级换代中还要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产能。在这种形势下搞扶贫开发,只有更新观念,严格按照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精确地找出其致贫因素和贫困类型,进而采取因人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方能见效。所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方略之所以在视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时最先提出,绝非偶然,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符合我国扶贫工作发展的形势要求,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瑶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曾长期与苗族、土家族等交错杂居,关系密切,文化渊源深厚,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由于居住山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瑶族地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和贫困面相对集中的区域,以瑶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全区共有6个瑶族自治县,其中5个属贫困县,都安、巴马、大化3个瑶族自治县还是全国闻名的连片贫困区。因此,瑶族地区面临的扶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为瑶族地区的脱贫致富拓宽了思路,为包括民族服饰在内的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机遇。

二、丰富多彩的瑶族服饰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瑶族是我国典型的山居民族,瑶族地区也是我国自然条件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导致瑶族地区普遍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相较而言,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资源相对丰富,其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即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特殊的开发价值和意义。

(一)丰富多彩的瑶族服饰资源

1.历史悠久

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而又分布广泛的世界性少数民族。据相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瑶族人口400多万人。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有瑶族人口285.2万人,其中广西171万人,湖南70.5万人,广东20.3万人,云南19万人,贵州4.4万人。越南、泰国、缅甸、美国等国外瑶族人口在100万人以上。[3]广西是我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在全区87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有瑶族分布,全区瑶族人口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4]居山和游耕是塑造和形成瑶族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产生瑶族各种文化现象的根源。[5]独特的居山游耕生活,形成了瑶族历史悠久、色彩斑斓的服饰。早在汉代,史籍中就有瑶族先民“好五色衣裳、衣斑布、色斑斓,对襟齐领,椎髻跣足”习俗的相关记载。《后汉书·南蛮传》则说:瑶族先民“衣裳斑烂,语言侏离”[5]。《搜神记》和《文献通考》也有瑶人“绩织不及,销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衣刺绣,亦古雅”等语,记录瑶族服饰的千姿百态,艳丽可人。[6]如《隋书·地理志》所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用斑布为饰”。宋代,周去非著《岭外代答》更是有关于瑶族织染的具体描述,当时湖南等地瑶族生产的“瑶斑布”名噪一时。明代瑶族的织锦已极精美,《赤雅》 《炎徼纪闻》 《桂海志续》等书中均有相关的记载。清代,有关瑶族服饰的记载更加详尽,谢启昆著《广西通志》对广西各瑶族支系的服饰作了详细的记载,傅恒等撰的《皇清职贡图》更是以绘图的形式详细地描绘了有关清代两广地区瑶族服饰的文化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包括服饰在内的瑶族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2006年,贺州瑶族服饰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瑶族服饰的保护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2.种类繁多

瑶族服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根据玉时阶、蒙力亚所著《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瑶族服饰的款式大约有六七十种。一般来说,瑶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右衽铜扣衣或交领衣,下穿宽筒长裤,腰和小腿绑扎布带。妇女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裙,扎绣花腰带、围裙、绑腿。但细分起来,各地瑶族服饰的艺术风格和款式又各有不同。往往是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支系其服饰也不相同。如田林县盘瑶妇女喜用蓝靛染成的黑土布制作服饰,纱粗布厚,穿着暖和。用一条2丈长、1丈宽的黑布巾缠头,两端绣有红、绿、黄、白相间的彩色纹布。包头时,先将头巾折成2.5寸宽,层层缠绕,在额前交叉为“人”字形,让两端的彩色纹样全露于额前。田林县蓝靛瑶女子头上盖一块头巾,中间绣黑色图案纹样,两端为6寸长的白细纱。用一个圆形银簇将头巾套在头发上,银簇由30多片形如鱼鳞的银饰组成。即使是同一个县同一个支系也因地理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盘瑶,多用兰黑色或黑色布作服饰布料。妇女多以白纱线或红纱线缠头,然后再用瑶锦带缠绕在纱线之外。在左右两耳上方的锦带上,分别垂下九束彩穗,头顶覆盖瑶锦。但另一部分盘瑶则在头顶上罩圆锥形的竹笋壳,位于脑后部位笋壳上有可以通风的洞孔,用边缘绣有花纹的黑布盖住笋壳,布外用饰有铜钉、铜铃的瑶锦带将布绑紧,做成尖塔状帽子,俗称“小尖头”。[7]21-62李庆福在其所著的《瑶族审美文化》一书中认为:瑶族妇女的头部装饰极为讲究,且各地妇女装饰也不尽相同。广西金秀大瑶山的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三条弧形的大银钗,两端翘起,重达3斤左右。其中茶山瑶妇女头饰大体上有四种样式,即银钗式、银簪式、竹篾式和絮帽式。广西都安瑶族妇女头发编成单辫,绞成发髻于后脑勺,插上银钗、银簪等首饰,头顶竖一块银牌,再缠上绣花帕,帕上再挂银链,串珠垂挂额前。[8]94-103据俸代瑜、黄仲盈著《瑶族》一书统计,不同的瑶族支系仅依服饰而得名的称谓即有43种之多[9]38,由此可见瑶族服饰种类繁多。

3.技艺精湛

关于瑶族服饰的生产技艺,我国古籍中也多有记载。早在1500多年前,范晔在其所著《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民“织积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的记载。宋人周去非在其所著《岭外代答》中更是详细记录了瑶族先民的制布染色之法,“猺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猺人若也”。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瑶族就已经学会了用植物制作原料染出多种颜色的衣服。[9]134-135在宋代,由于瑶族地区出产的“瑶斑布”非常精美,“有的还作为贡品上献皇朝,如道州、郴州的‘白苧布’‘苧练布’,连州的‘苧布’,零陵、全州的‘葛’布等”。[10]除了织布染色的高超技艺以外,瑶族缝衣刺绣的技艺也是非常精湛。以今天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盘瑶为例,妇女衣服绣有各种花草树木等图案,绣艺高超,栩栩如生。特别是头上的方巾,如新娘的头巾,在布底上,以红、黄、青、蓝、紫五色丝线,绣上鸡冠花、重幼花、万寿花、大木花等,周围镶上红、蓝、青三色花边,紧靠花边又绣上呈花环状的180朵鸡冠花,两边配以16朵花,各挑上5组红白相间的万寿花。头巾的中心绣上40朵山茶花,裤子膝盖以下也全挑上花,呈纵式排列,共有8列,有金花、银花、针叶花等,俨然一个花的世界。[9]137-138

4.内涵丰富

民族服饰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平台。瑶族服饰同样如此,在其色彩斑斓、种类繁多的表征后面,同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反映其特殊的山居农耕生活。瑶族服饰季节变化不大,讲究头饰,不注重鞋帽,这些都与南方湿热的气候,高山、丘陵的地形地理环境以及耕作生活等密切相关。过去居山的瑶族普遍喜扎绑腿,是因为“绑上绑腿可避免腿被芒草、荆棘刺破”[11]113。二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传说中瑶族始祖盘瓠原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龙犬,因而其后人亦好“五色衣裳”,以示对始祖的追忆和崇敬。[11]113三是体现了对图腾的崇拜。在金秀瑶族女子服饰上有刺绣的红色鸟纹,这是鸟图腾的表现。四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瑶族服饰中蕴藏着许多奇思妙想的自然元素,如烂漫的山花,丰硕的野果,四季的花锦以及一些飞禽走兽,等等。

此外,瑶族服饰中不同的头饰、首饰、脚饰等都代表了穿着人不同的身份地位,例如大板瑶从帽子的高低、裤脚花边的长短、婚礼时衣着的多少来代表社会财富的多少,不同的头饰代表不同的年龄与婚否等。[12]由此可见,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通过瑶族服饰中不同的图案图腾可以了解瑶族的历史文化特色。

(二)开发价值

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也是该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如何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潮流。瑶族服饰资源丰富多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所蕴藏的开发价值和意义,在目前我国贯彻精准扶贫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对瑶族丰富服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瑶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瑶族地区普遍落后,贯彻精准扶贫政策,加快经济发展,确保2020年与其他民族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当务之急。瑶族服饰工艺复杂、制作精美、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极富内涵的旅游商品,只要运用得当,形成产业,就能增加就业,促进瑶族地区经济发展。这方面国内外都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越南沙巴县大坪乡撒祥村瑶族阿史家2007年出售瑶绣、兰花等旅游产品收入3000万越盾,占家庭年收入的43.2%。大坪乡瑶族妇女还成立了瑶族妇女刺绣俱乐部,组织瑶族妇女为河内某企业按订单做刺绣品,每年收入2-3亿越盾。[13]

2.有利于促进瑶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瑶族服饰承载着瑶族的文化特色与特质,瑶族服饰复杂精湛的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然而,由于瑶族服饰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效率低,青年人一般都不愿意学,致使瑶族服饰工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的危机。“特别是 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对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其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濒临失传。”[14]开发利用瑶族服饰资源,就是要用经济手段提升青年人对传承瑶族服饰的兴趣,创新瑶族服饰的传承渠道,使瑶族服饰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走进千家万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而反过来促进瑶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瑶族服饰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开发的现状

1.市场化开发使瑶族服饰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近年来,广西的金秀和贺州、广东连南、湖南江华等地通过举办瑶族服装秀、瑶族刺绣工艺展览、瑶族织锦展览等活动,将瑶族服饰的特色展现于世人面前,成功引起了人们对瑶族服饰的关注。2014年,瑶绣在巴黎时尚界的亮相,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很多国外时尚界名人纷纷走进瑶族山寨,追逐、观赏和收藏瑶族服饰。近年来,随着瑶绣公益片的拍摄及宣传,瑶族服饰神秘的面纱被揭开,公众的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同时有更多的民间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了瑶族服饰的商业开发价值,开始关注瑶族服饰。

2.民俗风情游推动了瑶族服饰的开发。近几年,民俗风情旅游活动受到追捧,热情好客的瑶族人民、巧夺天工的吊脚楼、别具一格的瑶族歌舞、古老神奇的瑶族文化、精湛的瑶绣工艺、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等,吸引着大量游客的到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拉近了久居深山的瑶民与外界的联系,而看到如此精美的瑶族服饰工艺,游客也会带走作为纪念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瑶族服饰的开发。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江华瑶妹子民族服装厂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订单。这些客户购买瑶族服饰并不是自己穿,有的是为了当收藏品,有的是为了民族特色表演需要。这说明瑶族服饰正在努力地走进大众的视野,走向更广泛的未来。

3.新技术的应用为瑶族服饰的设计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瑶族图案资源非常丰富,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由于受设计和制作水平的制约 ,瑶族传统图案相对比较简单、粗糙。因此,在开发使用时必须进行适当的创新,以顺应时代的需要,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图案、新造型。如对瑶族传统团花图案、吉祥长寿图案、牛角鱼纹二方连续图案、鸾凤朝盘图案等的设计创新[15],使得瑶族服饰的图案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为瑶族服饰的市场化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瑶族服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文化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服装的简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各民族的日常穿着越来越同质化,亦即日趋“汉化”。很多瑶族同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穿着大众化,在特殊场合才会盛装出席,瑶族服饰的开发似乎遇到瓶颈。

1.效率低下使瑶族服饰传统工艺产生断层危机

传统的瑶族服饰,由于是纯手工制作,费工费时,特别是挑花刺绣图案。一块花费20天完工的瑶家方巾,市场价必须在300元左右才能收回成本;一套完整的传统瑶族服饰,市场价则必须在2000元以上才能收回成本。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生产者不愿生产,二是购买者(游客)不愿买,最终导致瑶族服饰传统工艺面临断层危机。在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的城厢学校的校园内,有一面关于贺州瑶族文化的宣传栏,有一组这样的信息:平地瑶长期生活在平原垌场,服饰已基本消失,现只发掘出一套。25年前几乎家家有织锦机织瑶锦,现只剩下不足20部还在织锦,织锦人才急需。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学习尖头瑶服挑花的姑娘越来越少,服饰工艺后继乏人。我们无法想象,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挑花刺绣一旦失传,瑶族人民将用何种方式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与特质?

2.机械化的生产,使瑶族服饰的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可见的用于表演的瑶族服饰,大多由现代机器生产而成,图案大都雷同,传统瑶族服饰的各种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齿状形的图案及锦鸡、凤凰、瓜子花、大树花、小树花、八角花、节子花等40余种传统纹样被极大地简化,已经缺失了瑶族服饰的传统特色。瑶族服饰手工艺技术在市场化的冲击下,正在淡出世人的视野,而机械化开发生产出来的、简化的瑶族服饰,逐渐变成了年轻人眼中的瑶族服饰代表。长此以往,我们只能在瑶族博物馆才能见识到真正的瑶族服饰手工艺品了。暂且不说还有多少人会去瑶族博物馆,即使去了,又会有多少人懂得欣赏真正的瑶族服饰手工艺呢?

四、瑶族服饰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民族服饰已成为促进各民族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特别是在瑶族这种居住偏僻、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机遇,加快对瑶族丰富服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促进瑶族地区发展和早日实现“真脱贫”目标,无疑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瑶族服饰的民族品牌

目前,市场上出名的瑶族服饰民族品牌几近空白。要打造瑶族服饰品牌,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各个地方政府要为瑶族服饰的宣传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拍摄瑶族服饰公益宣传片在传统媒体平台及新媒体平台传播,举办瑶族服饰民间特色展览,举办瑶族服饰手工艺品大赛,将瑶族特色服饰送去参加国内外的时装展览等,不断提高知名度,打造瑶族服饰高大上的形象,扭转世人眼中久居深山的民族特色饰品形象。其次,要着力提高瑶族服饰的品质。2016年7月19日,由天津美术学院曹敬钢工作室和黄石“过山瑶家”基地共同打造的“剪方瑶”瑶族现代服饰研发中心成立,拟将“剪方瑶”服饰品牌打造成中国第一瑶族服饰品牌,并走向世界。贺州学院的创业团队作为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广西唯一获得银奖的团队,是一支在校生团队,他们的“瑶蓝之旅”项目主要致力于“瑶族服饰”中蕴含的瑶族文化内涵的开发,运用“互联网+”思维,改良工艺,并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宣传并销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瑶族服饰品,用商业方式扩大了瑶族特色文化的影响力,使瑶族传统文化重返当代生活。[16]这为更多的瑶族服饰企业树立了榜样。

2.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具有瑶族服饰特色的产业

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瑶族服饰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招人难、资金缺等困难,政府应设置瑶族服饰保护与开发专项扶持基金,用于举办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传统印染技艺培训班,扶持瑶族服饰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助力瑶族服饰工艺的传承。除此之外,还要在政策、宣传、产品市场化渠道拓展、瑶族特色服饰及其饰品通关等方面给予协助。事实证明,这样的扶持是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的。

3.提高专利意识,保护瑶族服饰工艺的知识产权

瑶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可谓技艺精湛,我们为拥有如此精湛的民族瑰宝而骄傲。政府应积极作为,除了将瑶族服饰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要注重保护瑶族服饰工艺的知识产权。瑶族服饰的多套工序均可以单独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国家的传统手工技艺,为更好地走出国门弘扬民族文化打好基础。

4.拓展开发思路,将瑶族服饰元素应用于其他领域

瑶族服饰有很多精美的组成部分,从头巾、上衣、下装、绑腿、发饰、围巾、背包、围腰、背带、围裙、图案等等都可以进行拆分组合,从而将这些特色应用于其他领域,不失为开发瑶族服饰经济的可行之法。例如建筑领域,很多的挑花图案及装修物件的图案都可以应用,还可以中西风格合璧;瓷器和各种生活用品都可以应用到瑶族服饰的精美部分[17];再如婚纱领域,可以在现今流行的西方婚纱的款式上,大量应用瑶族服饰的图案、花纹、颜色组合等,必定可以惊艳整个婚纱市场。日本的和服,也是日本人的特色民族服饰,在2016年之前,日本人也无法想象原来和服结合现代西方婚纱会给人这么惊艳的感觉,而且迅速被年轻人接受。因此,对于瑶族服饰的开发而言,我们未尝不能借鉴日本和服与婚纱结合的案例,开拓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婚纱市场。此外,古老神秘的瑶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可以挖掘其文化元素应用于原创小说、影视、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开发。纵观市面上受欢迎的这些原创IP作品,凡是跟民族文化相关、跟著名历史人物相关的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电视剧《云水瑶》、首部瑶族电影《旺都之恋》以及反映瑶族文化的电影《爱在深秋》等作品,都是口碑票房双丰收,这充分证明了瑶族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5.建立民族文化村,对瑶族服饰进行活态展示开发

目前,体验经济以其活泼、真实、可感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地方政府和投资者也纷纷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建立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村以吸引游客。这些民族文化村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新建的模型文化村或主题公园,通过采用复制原生态的民族村寨民居的方式,在园内展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村寨错落有致地分布,并通过各种民间歌舞的表演、民间艺术和技艺展示集中体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我们可以在这些旅游风景区投资具有瑶族特色、瑶族服饰表现的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以此促进瑶族服饰开发。另一类民族村是实地保护型,主要是在当地原生态的民族村寨的基础上实施旅游的保护与开发,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新华民族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橄榄坝傣族园、青海互助的土族风情园、湖北恩施风香坡的侗族风情寨。在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村寨里,村民们都穿戴自己的民族服饰,表演民族歌舞,营造出浓郁的民族风情,游客们不仅可以了解各民族村的建筑风格,还可以欣赏和参与各民族的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制作,品尝民族风味,真正是集休闲、娱乐、乡村体验于一体。

瑶族服饰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只要利用得当,开发的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当下,扶贫开发事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包括瑶族服饰在内的民族文化资源,走绿色发展之路,定能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1]凌经球.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3]奉利平,乔登,李庆福.简论瑶族祭祀文化特点[J].广西民族研究,2016(2).

[4]黄钰,俸代瑜.瑶族传统节日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1994(4).

[5]莫金山.居山游耕: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广西民族研究,2005(2).

[6]吴建陵.瑶族服饰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变异[J].装饰,2005(4).

[7]玉时阶,蒙力亚.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8]李庆福.瑶族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9]俸代瑜,黄仲盈.少数民族人口丛书:瑶族[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10] 李筱文. 世界瑶族与服饰社会功能 [EB/OL]. (2009-11-12)[2017-05-17].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d63930100hala.html.

[11]李肇隆.瑶族民俗风情[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12]高纯.瑶族服饰的传统社会功能及其变迁[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13]玉时阶.越南瑶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3(3).

[14]玉时阶.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5]任立昭,尹翠君.瑶族传统图案的设计分析与设计创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16]广西新闻网全媒体报道组.“民族”+“创新”贺院师生以传承为初心勇闯创新创业路[EB/OL].(2016-12-30)[2017-05-17]. 广西新闻网,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61230/newgx586635e9-15829118.shtml.

[17]韦文翔,魏迁.广西瑶族服饰纹样在日用陶瓷装饰设计初探[J].中国陶瓷,2012(9).

﹝责任编辑:袁丽红﹞

A RESEARCH TO THE RESOURCE EXPLOITATION OF COSTUMES AND ACCESSORIES OF THE ETHNIC YAO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D POVERTY REDUCTION

Li Peixin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campaign is launc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w social conditions,aiming at painstakingly identify impoverished population and sparing no efforts in tackling poverty.Areas inhabited by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re lagging behind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in terms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general and are key targets of the campaign.Meticulous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olicy is of significance in facilita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se areas.By presenting arguments that the varied costumes and accessories of the ethnic Yao as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unique features are wonderful to explore,the author in the present article discusses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exploitation and possible solutions,which includes such targeted proposals as the application of costumes and accessories of the ethnic Yao in creative industry via mass media,and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funds to support industrializ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a favorabl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poverty reduction practice in areas inhabited by the Yao people.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costumes and accessories of the ethnic Yao;exploitation

F127.8【文献识别码】A

1004-454X(2017)03-0167-007

【作 者】李沛新,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博士。南宁,530022

猜你喜欢

瑶族服饰精准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