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趋好、曲折多变
——澳大利亚媒体涉华舆论走向评析
2017-11-22朱文博
朱文博
整体趋好、曲折多变
——澳大利亚媒体涉华舆论走向评析
朱文博
自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式执政以来,澳大利亚媒体就如何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展开激烈辩论,涉华舆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局面。本文分析认为,澳大利亚媒体舆论经历了“亲华、摇摆、亲华、平稳、亲华、倒退”六个阶段,总体呈现出“整体向好、曲折多变”的态势。影响澳大利亚舆论的因素复杂,预计未来将在波折反复中渐进式向好。
今年以来,在西方国家保护主义抬头与中国加速崛起的大形势下,特别是在特朗普宣布退出TPP、李克强总理成功访澳、中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香格里拉对话会等诸多热点事件的“催化”与刺激下,澳大利亚媒体就如何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及外交政策走向展开激烈辩论。分析得出,澳媒涉华舆论不断动荡摇摆,经历了“亲华、摇摆、亲华、平稳、亲华、倒退”六个阶段,总体呈现出“整体向好、曲折多变”的态势。本文预测,虽然影响澳媒舆论的因素复杂,澳媒涉华舆论整体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将来会在波折反复中向好发展。
一、近期澳媒涉华舆论态势
第一阶段:特朗普言行引发澳媒亲华舆论兴起
从1月20日特朗普正式执政到3月12日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在新加坡发表反华言论之前为第一阶段,澳大利亚媒体开始讨论如何“选边站队”,亲华声音兴起。
特朗普宣布退出TPP,澳媒“十分失望”并开始呼吁转向中国。《澳大利亚人报》文章称,特朗普退出TPP的决定完全破灭了特恩布尔总理的所有希望。《澳大利亚人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称,“不要再在TPP上浪费政治资本,应该转而支持中国主导的贸易协定。”
特朗普“怒摔”澳大利亚总理电话,澳媒出现“报复式亲华”情绪。
《悉尼先驱晨报》认为,特恩布尔在电话中遭到了特朗普的痛斥和羞辱,此事令人震惊、难以置信而且引发令人尴尬的传言,让人更加担忧美国总统正在严重破坏两国关系。《澳大利亚金融评论》则进一步指出,“一边是行为古怪的美国新任总统痛斥我们的总理,另一边是对华贸易的蓬勃发展支撑了澳洲人的生计。这种比较让我们认识到,澳大利亚需要全新的外交战略。”这种情绪随着王毅部长访澳达到一个“小高峰”。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在《悉尼先驱晨报》呼吁,“澳大利亚学会热爱中国的时刻到了”。
第二阶段:毕晓普反华言论导致舆论摇摆
3月13日,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在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新加坡中心指摘我政治体制、南海主权等议题,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出现,澳大利亚舆论出现左右摇摆的态势。
毕晓普反华表态引发一股舆论“回潮”。多家媒体报道毕晓普的不友好言论,《时代报》表现最为恶劣。《时代报》鼓噪,毕晓普向中国发出明确信号,捍卫基于国际法的世界秩序,并呼吁东盟民主国家“不要低估团结起来的道德力量”。该媒体还借用澳大利亚前任外交部长瓦格斯的言论称,中国是“企图替代美国亚洲领导地位的共产党极权政体”,与美国的联盟关系依旧完全符合澳大利亚国家利益。
这段时间内,仍有反对毕晓普言论的理性声音。坚定反对毕晓普的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战略问题的教授休•怀特,他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刊登评论称,“毕晓普主义”似乎拒绝承认亚洲战略态势几十年里的最重要变化——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从美国向中国的大转变,“毕晓普主义”从一开始就没有前途。另一位反对毕晓普的是首任驻华大使费思芬。《澳大利亚人报》、《悉尼先驱晨报》都重点报道了他在西悉尼大学的演讲。他认为“澳大利亚人已经生活在一个中国主导的世界”,而与中国的关系却与之不匹配。
第三阶段:李克强总理访澳促使舆论曲折回暖
就在澳大利亚讨论激烈的时候,李克强总理3月22日开启访澳行程,澳媒主张加强中澳关系的声音达到高峰,并开始积极吁加入“一带一路”。但同时,部分澳媒也存在噪音。
积极报道李克强访华意义,认为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在李克强到访之前,澳媒就开始积极“预热”。《澳大利亚人报》报道,中国总理李克强对澳大利亚的访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在澳大利亚采矿业和其他产业萧条的时候,是中国帮助澳大利亚振兴经济。李克强访问期间,澳媒不断刊文对访问意义进行肯定。《澳大利亚人报》全文刊登了李克强的署名文章《推动中澳关系向前走》,并刊发社论高度赞扬。社论称,在全球经济和战略方向不确定的时候,澳大利亚迎来李克强总理访澳的“伟大时刻”。
呼吁澳大利亚主动加入“一带一路”,并出现建立“中澳联盟”声音。
《澳大利亚人报》连续刊发多篇文章支持“一带一路”。该报评论称,澳大利亚的北方是“一带一路”的天然支点,澳大利亚可以利用中国崛起的大趋势,进一步增强与中国甚至60多个其他国家的关系,“一带一路”可以成为澳大利亚国际贸易的“黄金之路”。该媒体还进一步将中国与英国比照,暗示“中澳联盟”。评论称,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摆脱对英国的历史性依赖以来,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今天这样与澳大利亚有着这么紧密的贸易关系,足以说明为什么与中国结盟如此重要。
然而,良好的舆论氛围中仍旧存在一些噪音。最典型的是歪曲解读李克强有关澳大利亚“选边站队”的表态。《澳大利亚金融评论》评论称,李克强警告我们不要像“冷战”一样“选边站队”,一定程度上与澳大利亚外交政策发生直接冲突。另外,西方媒体尤其是英国媒体别有用心的制造新闻“中国组织澳大利亚学者冯崇义出境”,引起少数澳大利亚媒体跟风炒作。
第四阶段:涉华舆论在内部博弈中平稳发展
在李克强总理访澳结束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澳媒较为关注澳大利亚政府推迟批准《中澳引渡条约》,无重大热点事件发生,舆情总体平稳。
以墨尔本大学法学院亚洲中心副主任安德鲁·葛荣为代表,一批理性学者批评政府推迟批准的做法。安德鲁·葛荣在《澳大利亚人报》刊发评论称,对最大的贸易伙伴采取“选择性政策”对澳大利亚没有好处,“成熟的中澳关系不应该将引渡合作排除在外”。但也有媒体倾向引用“重获自由”的冯崇义以及直接涉案的澳籍华商吴植辉的言论,渲染中国“没有司法独立、不是法治国家”,鼓吹“不要信任中国”。之后,中澳高级别安全对话成功举行,澳政府承诺继续推动批准《澳中引渡条约》,舆论反对声音明显减弱。联合通讯社称,澳大利亚政府将继续推动批准《澳中引渡条约》,这个条约非常重要。
第五阶段:“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引发亲华热潮
5月,我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备受瞩目。在经历一个多月的“静默期”后,澳媒呼吁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声音再次兴起,亲华舆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澳媒对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感到震惊。《澳大利亚人报》刊发题为《条条大路通北京》的新闻报道,实时向国内传回会议盛况,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引导全球权力走向。该媒体刊发题为《中国正大步向前》的社论高度评价峰会称,习近平正抓住机会成为西方世界之外的领袖,正在实现复兴欧亚“丝绸之路”的“中国梦”,北京将不仅仅是中国首都、亚洲首都,将来会成为“世界首都”。
澳媒呼吁加入“一带一路”的声音高涨。《悉尼先驱晨报》则对澳大利亚政府尚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感到失望”,并直接表达对美国施加压力的不满。《澳大利亚人报》专稿认为,澳大利亚工商界“有点傲慢并且过于关注国内事务”,“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则进一步呼吁,“‘一带一路’倡议将带来巨大机会,我们应该欢迎这个倡议,并用开放的胸怀来参与其中”。
第六阶段:西方势力煽动新一轮反华“逆流”
6月份以来,香格里拉对话会、澳媒炒作“中国影响力渗透澳政坛”、澳总理所谓“友敌论”曝光等舆论事件连续发生,引发新一波反华“逆流”。
借香格里拉会议渲染“中国威胁”,引发理性人士不满。在今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的演讲没有直接“选边站队”,但抛出“大鱼、小鱼、虾米论”暗指中国,澳媒则摘取部分片段炒作“中国以大欺小”。《时代报》称,特恩布尔总理对中国发出警告:如果欺负邻国,小国会联合起来反抗。对于特恩布尔的发言,以休·怀特为代表的学者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刊发文章批评特恩布尔的发言“充满冷战话语”,没有考虑到挑战中国的成本和后果。
精心炒作“中国渗透澳政坛”,新一轮负面舆论兴起。香格里拉对话会刚结束,6月5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就播出一档名为“中国力量和影响”的节目,捏造“中国政府通过中国或澳籍中国商人向澳主要政党提供捐款”。费尔法克斯传媒集团旗下的《时代报》、《悉尼先驱晨报》连续刊发多篇评论文章炒作“中国渗透”,称中国不仅是“熊猫拥抱者”,更是“屠龙骑士”,不仅是机会,更是威胁。其他媒体也跟进炒作,《澳大利亚金融评论》称“中国的影响力不只是软实力那么简单,而是严重干涉澳大利亚内政”。
继续抛出“友敌论”,反华舆论达到高峰。“中国渗透澳政坛”的谣言尚未消退,费尔法克斯传媒于16日曝光澳总理特恩布尔在去年一个非正式场合的涉华谈话录音,宣扬“友敌论”,并且试图将“友敌论”解释为“表面上是朋友,实则是劲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宣扬,特恩布尔将中国视为“友敌”,显示出他在中国议题上态度转变强硬,使得堪培拉与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已经困难的关系更加复杂。
二、澳媒涉华舆论的分析与预判
自特朗普正式执政以来,澳媒涉华舆论呈现出“整体向好、曲折多变”的态势。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崛起与西方衰落的世界大势是澳媒涉华舆论整体向好的根本原因。随着中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大幅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澳大利亚明显感觉到中国崛起对澳大利亚的影响,不少媒体都提到“中国的影响已无处不在,将来澳大利亚将生活在中国领导的亚洲”。另一方面,美国保守主义兴起、英国退出欧盟、欧洲恐怖主义危机等事件表明,西方国家衰落态势越来越明显,澳大利亚对西方的经济依赖程度开始下降,“转向中国”的声音兴起。另外,澳大利亚一直都有在大国之间搞“平衡”的传统,随着中国不断崛起,对华基调会向着对华友好的大方向发展。
第二,中澳经贸合作的“现实利好”与“特朗普效应”双重叠加,对涉华舆论整体向好起到“催化作用”。在近期澳媒涉华报道中,不断强调的是中澳自贸协定这几年带给澳大利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以及“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更大机会。正如《澳大利亚人报》所说,“每年平均1500亿澳元的贸易额足以说明为什么与中国结盟对澳大利亚如此重要”。同时,特朗普执政后宣布退出TPP让澳大利亚“希望破灭”,加上电话摩擦事件,澳媒在一时间出现了所谓“报复式亲华”。中国方面的“实际利好”与美国方面“特朗普效应”双重叠加,催化了澳大利益舆论向好的大趋势。
第三,澳媒在“选边站队”、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议题上依然敏感,是其涉华舆论摇摆、波折、反复的主要原因。从澳大利亚现行外交政策来看,在坚持与美国联盟关系同时发展对华经贸合作的“平衡术”,仍是主基调。美英两国对澳大利亚外交战略、意识形态、军事安全领域的控制依然牢固,短时难以撼动。澳媒在“选边站队”问题上的高度敏感性说明了这一点:李克强访澳时候,对“不愿看到澳大利亚选边站队”进行歪曲解读,渲染我“反对美澳联盟”。另外,只要出现类似南海争端、国家安全、民主人权等议题,澳媒涉华舆论就会出现反复。
第四,澳大利亚工商界与政界之间、以及政界内部在涉华议题上明显分歧,给澳媒舆论走向增添不确定因素。一是工商界与政界分歧明显。澳大利亚“食品及杂货委员会”、“澳大利亚中国商会”等工商界团体纷纷刊文积极支持增强中澳贸易,是澳媒舆论向好的主要力量;而澳大利亚政府的反映则相对平淡并且左右摇摆,搞“平衡术”。二是政府政界内部也存在分歧。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态度反复无常,在国际场合发表反华言论;前任外交部长瓦格斯、前任驻华大使芮捷锐也偶尔发表言论鼓吹美澳联盟。而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首任驻华大使费思芬则是“亲华”代表。现任总理特恩布尔总体对华友好,但其香格里拉峰会上却附和美日。
第五,英美势力“挑拨”中澳关系值得警惕。一是炒作“澳大利亚拒绝对接‘一带一路’”。在李克强访澳期间,《金融时报》的一篇题为《澳大利亚拒绝对接“一带一路”》的文章被广泛转载。该文章对事实的表述是,“双方不会就价值50亿澳元的国家基础设施基金与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正式对接签署正式备忘录”。单从事实本身来看,仅仅能说明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澳不会签署正式备忘录。而该文章却将前驻华大使芮捷锐(非现任)的反华观点与其糅合,包装成“澳大利亚拒绝对接‘一带一路’”。再从澳大利亚的真实舆情看,澳媒对“一带一路”总体持谨慎欢迎态度,并非《金融时报》所炒作的“拒绝‘一带一路’”。《金融时报》的文章严重违背客观事实和真实舆论。
二是炒作“中国阻止澳大利亚学者冯崇义出境”。此事件由BBC、路透社、《金融时报》曝出,是英国媒体对李克强总理访澳的又一次恶意炒作,包装为“澳大利亚学者遭到中国警方扣押”,引起了澳大利亚媒体的关注和发酵。但根据我外交部的澄清,冯崇义是中国公民持中国护照,理应遵守中国法律管辖,并非英国媒体所说“澳大利亚学者”,而且经过双方沟通此事件也得到了解决。
三是炒作“中国渗透澳政坛”、“友敌论”。6月以来,具有美国背景的费尔法克斯传媒集团精心制作电视节目揭露所谓“中国渗透澳政坛”,并且在关键时间点上曝光所谓“友敌论”,发起连环炒作,不仅掀起了一股反华高潮,破坏了5月形成的友好舆论氛围,而且试图对中、美、澳关系重新定调,舆论战意图明显。
综上,随着中国崛起与西方衰落的趋势加速,中澳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加强,澳大利亚涉华舆论未来呈现整体向好的态势,但由于美澳联盟对澳大利亚外交政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以及媒体舆论的影响力依旧牢固,涉华舆论仍会出现摇摆、波折、甚至反复。
朱文博: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