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的体育公共外交研究
2017-11-22陈刚
陈刚
基于“一带一路”的体育公共外交研究
陈刚
体育是助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有力抓手。“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体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契机,积极开展“一带一路”体育公共外交,对于传递中国“好声音”,凝聚中国“正能量”,服务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体育公共外交的两大价值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体育公共外交的实践价值
“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亚欧大陆,跨越中华、印度、中东、西方等多个文明区,文化的差异必然会给“一带一路”的建设带来一定误解、阻力。“一带一路”,始于经贸,拓展于文化,在推进中应发挥文化桥头堡作用,“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充分开展公共外交是必经之路。以体育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双线推进,既能达成沿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增强区域各国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又能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提升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步伐与力度,强化对区域各国的文化影响力。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塑造国际形象。体育赛事“整合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共同效应”,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淡化政治色彩,突出文化符号,在媒体、电视、网络的帮助下呈现在全球公众面前,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第二,塑造体育明星的外交使者新形象。体育选手是体育外交最直接的参与主体,通过体育明星,他国能直观地认识到该国的风貌,拉近两国距离。如姚明、李娜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第三,“走出去”的领导人体育外交。习近平主席的“足球外交”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亲和力,拉近了与国际社会、媒体间的心灵距离。2015年访英期间,习近平参观了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并与英国时任首相卡梅伦、球星阿圭罗共同拍摄了一张火爆全球的自拍照,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
“一带一路”立体公共外交的建构:体育公共外交的理论价值
中国目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外交活动,在组织框架、传播体系和品牌打造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实施主体和操作方法上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外交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已经难以独撑国家的公共外交大局。主要表现为:主体太单一,公信力尚需强化;容易陷入单向思维,忽视了公共外交的本质是双向互动;忽视了公众对公共外交的参与和塑造。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影响外国公众的传播活动,从行为主体上看,可以分为政府公共外交与非政府公共外交。应官民联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用国际通用的话语去阐释中国价值。如体育外交、宗教外交、城市外交、企业外交等,这种立体公共外交概念更加重视双向互动,兼顾了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均衡发展。
体育参与公共外交丰富了外交形态,体现了外交立体化发展的趋势。从早期的乒乓外交、奥运外交到近期的首脑体育外交、运动员公共外交使节等,发掘了体育参与设置国际议题的能力,体现了公共外交的亲和性、直接性、公开性。作为沟通各国“草根”阶层最有效的工具,体育进入跨文化传播单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等开展的体育公共外交,展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区域体育公共产品,形成了强大的政治认同能力。从本质上说体育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产品,已超越民族、宗教成为文化输出的先锋,不同文化形态下的运动项目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反映了人类共同的追求。
“一带一路”体育公共外交的三大挑战
“西强我弱”的体育国际传播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相对于经济贸易、地缘政治的影响力而言,我国国际传播的话语权仍处于弱势地位。欧美凭借强大的新闻传播帝国,既是“世界话语的主产地,又是传播渠道的主控者”。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中国目前还没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巨头,新华社、中新社、中国国际电视台的传播力、影响力与路透社、美联社、脸书等传媒机构相比仍有差距,体育领域的传媒营销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赛事国际传播的规模、数量、效果及覆盖率等方面更是有待加强。从话语权争夺的角度看,中国国际话语权与国家体育实力存在错位现象,在世界体坛缺乏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体育组织的高级岗位任职人员、国际赛事的评估与承办、体育规则的制定与修订等方面更是缺少中国的声音。
区域体育合作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区域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机制。在领导机制方面,目前国家还没有成立专司统筹“一带一路”体育合作发展的领导机构或职能部门,也没有建立双边或多边的“一带一路”国际体育合作协调机构。在动力机制方面,由于体育金融、体育赛事、体育营销等方面的国际化经验不足,体育企业“走出去”更多的还是传统制造业,还很少利用体育赛事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来推动体育区域合作发展;在创新机制方面,现有创新主体缺乏活力。以中国与东盟为例,双方体育合作大多以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运动服装、器材的加工制造业为主,体育精品赛事、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类产品较少,双方体育文化共享效应差,势必会影响体育公共外交开展的效果。
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成长期,已经初步形成一些主导产业,但在高端体育赛事、体育版权销售等产业链上游核心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总体偏弱。市场主体方面,中小微企业多,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自主品牌“走出去”的步伐有待加强。产品供给方面,我国体育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能力比较薄弱,与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服务和产品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带一路”体育赛事比较少。中国体育要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不断创新传播策略、传播媒介,主动根据市场需求来调适自己。
“一带一路”体育公共外交的四大路径
共建沿线体育合作机制与平台
第一,加强“一带一路”沿线体育高层次交流。借助高层外交流行体育元素的契机,开展沿线国家双边多边体育交流高层互访,推动与沿线国家签署体育合作备忘录,逐步形成“一带一路”框架下政府、社会、行业间的合作机制及对话机制。第二,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的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博鳌亚洲论坛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增加体育交流合作的新内涵。充分利用中俄体育合作分委会、“一带一路”大使体育论坛、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等平台,开展沿线国家体育合作交流。通过举办“一带一路”体育院校联盟论坛、“一带一路”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论坛,“丝绸之路体育合作论坛”,促进沿线国家在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开展“一带一路”体育人才培养培训合作
第一,实施“一带一路”体育留学计划。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体育留学教育,设立“一带一路”中国政府体育奖学金,为沿线各国培养体育运营与管理人才、竞技人才。坚持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并重,鼓励更多中国体育学子到沿线国家留学与就业。第二,实施“一带一路”体育合作办学计划。推动成立“一带一路”体育院校战略联盟,探索沿线各国高等体育院校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领域联合培养学生、运动员、教练员,打造“一带一路”体育人才生态圈。第三,实施“一带一路”体育师资培训计划。推动沿线各国中小学校长交流访问、体育教师及管理人员交流研修,推进优质体育教育模式在沿线各国互学互鉴。
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一带一路”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是体育文化交流的积极表现形式,也是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赛事的内容和形式上应突出“一带一路”的宗旨和思想,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鼓励和支持沿线国家、地区申办和举办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赛事。赛事举办地点逐渐落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常态化,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如可重点打造“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采取分站模式,选择沿线上重要节点城市参与,搭建沿线国家、城市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推进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品牌建设,拉力赛线路纵贯中南半岛,穿越马来半岛,成为中国—东盟体育、文化、经贸合作交流的“新丝绸之路”。
加强中国体育公共外交发展的内生力
深化中国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提升中国体育发展的内生力和国际竞争力。第一,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实施体育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体育国际影响力,提供可供全世界分享的体育“核心价值”,完善支持运动项目、体育企业“走出去”政策服务平台。第二,加快中国体育管理国际化,加强体育外交人才管理的顶层设计,推进以奥运会为主外交平台的体育外交大发展,积极参与制定公平公正的国际体育规则。第三,发挥体育对外援助在“一带一路”体育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沿线国家援助规模和数量,为沿线国家提供体育教师培训、体育训练指导、体育经营管理等软件援助,体育资本、运动场馆等硬件援助;推进体育“海外兵团”与沿线国家体育人才流动,传播先进训练理念,助推沿线体育融合发展。
陈 刚: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学院讲师。